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出小兒多動症10大誤區

多動症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行為疾病, 患病率達3%-6%, 且上升的趨勢明顯, 需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目前, 來醫院就診的患兒家長對該病的認知相當匱乏, 甚至存在諸多誤區, 在一定程度上, 阻礙了診治的順利開展。

誤區1:多動症不需要治療

辨析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 多動症兒童應儘早診治。 近半數以上的多動症患兒成年後, 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等仍然存在, 不會自然痊癒。

誤區2:治療只是醫生的事

辨析多動症的診治要求家長、老師、醫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配合, 其中老師和家長的作用更大,

Advertisiment
他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和心理行為治療, 改善患兒的行為。 僅僅依賴醫生開藥、孩子服藥, 療效只能是有限和短暫的。

誤區3:單純藥物治療就行

辨析多動症強調心理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並重。 一般來說, 對於輕症的患兒, 採用心理行為治療即可, 但對中重症患兒, 則需要加用藥物治療, 才能取得明顯療效。

誤區4:怕副作用拒絕用藥

辨析任何一種藥物都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目前治療多動症最主要的藥物是精神振奮劑, 與其他的藥物相比, 精神振奮劑的不良反應還是比較小的。 經過國內外半個多世紀的臨床應用, 發現多動症的藥物治療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和智力等並無明顯的影響。

誤區5:不需要長期服藥

Advertisiment

辨析多動症的病程較長, 服藥期也比較長, 不能間斷。 一般以年計, 可達數年, 甚至有些患兒成年後可能仍需用藥。

誤區6:每天只需服藥一次

辨析要做到全天控制症狀, 需要每天服藥2-3次。 除非用控釋片, 每天只需服藥一次。

誤區7:服藥就能提高成績

辨析由於藥物能提高注意力及自控力, 改善認知, 患兒服藥後成績可能會提高。 如果智力較差、或有其他影響學習的因素存在, 即使服藥, 學習成績也不一定能提高。 更不能將服藥後學習成績的提高作為評價藥物效果的唯一標準。

誤區8:藥物會使孩子變笨

辨析藥物用量過大或劑量增加過快後, 有些患兒可能會神情木然。 只要合理運用藥物, 這種現象就不會出現。 至今尚未發現有患兒因服用精神振奮劑引起“變笨”或智力減退的報告。

Advertisiment

誤區9:服藥使孩子長不高

辨析精神振奮劑抑制生長的作用與劑量有關, 主要發生在服用苯丙胺的患兒身上。 停藥後身高會反跳, 即使長期服藥也不會影響患兒最終的身高。

誤區10:藥物治療會成癮

辨析服用治療多動症的藥物後, 患兒注意力集中, 多動減輕, 衝動改善, 但絕不會產生欣快感及情緒高漲等異常感覺, 且所用的劑量較小, 即使長期服藥, 一般也不會成癮。 徐通(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兒科教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