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遊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 其內在精神是自由性、開放性和體驗性, 遊戲對兒童的發展功能已成為教育者的共識。 實際上, 幼兒在遊戲中的主體地位, 以及教師對於幼稚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把握和理解, 在實踐操作中仍有呈現出消極抵抗的表現。 具體有以下一些問題:

遊戲活動過於強調計劃性和目的性

幼稚園的遊戲活動作為一日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被有目的、有計劃地固定安排在一定的時間段內, 體現了遊戲活動開展的計劃性和時間的穩定性, 這樣有利於兒童形成習慣, 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Advertisiment
從而養成良好有序的生活規律。 然而這樣也很容易讓一些教師認為, 幼稚園的遊戲必須是有計劃、有組織的, 既然是有計劃、有組織的, 就必須按教師的計畫來選擇和開展。

法國社會學者羅格·凱洛斯指出:“遊戲應該被定義為是自由自發的活動, 是喜悅與快樂的源泉。 當遊戲參與者感覺到是被強迫參與時就已經不是在玩遊戲了。 ”當教師確定好的遊戲讓幼兒來做時, 幼兒就失去了這種自由, 如果伴隨著任務感, 就不成其為遊戲了。

遊戲活動的具體內容及其功能流於形式

在確定遊戲活動的具體內容時存在層次性不明顯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1)缺少發展性。 比如同樣是一個動作技能, 小班與中班的要求相似,

Advertisiment
沒有很好地落實層級發展目標;(2)缺少延續性。 比如某個區角一學期四個階段, 教師僅僅從內容上安排了四組不同的活動, 而沒有立足于幼兒認知能力循序漸進的發展。 其次, 在同一主題內, 幼兒持續多日進行同一類或者同一水準的遊戲活動, 沒有新的目標和新的發展。 即使當幼兒迫切需要教師的引導與説明時, 教師也仍袖手旁觀, 於是幼兒只好機械地重複無聊的遊戲, 逐漸地遊戲活動的內容就顯得有點僵化。

遊戲活動的出發點沒有得到及時更新

無論是遊戲活動指向的目標, 還是遊戲活動的展開, 仍存在從教室的視角出發來設計、組織遊戲的問題, 而不重視作為教育物件的幼兒。 在幼兒的遊戲當中,

Advertisiment
有些教師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指導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遊戲, 急切地希望孩子在每一次遊戲中都有所發展, 有所提高。

要改變長期在實踐中積累和沉澱下來的觀念和做法, 的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即使是改變了環境, 創設了新的環境, 也仍然需要面對與解決新的問題。

在我看來, 教師應通過觀察瞭解幼兒喜歡的遊戲主題、內容和玩具材料;幼兒在遊戲中玩了什麼, 做了什麼, 遇到了什麼困難, 是否解決了, 是怎樣解決的;瞭解為幼兒提供的遊戲時間和空間是否合適, 遊戲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瞭解幼兒近期最感興趣的是什麼, 認知經驗和社會性有了哪些進步, 還存在哪些問題, 等等, 從而確定以何種方式介入幼兒的遊戲。

Advertisiment

站在幼兒的立場, 制定遊戲的計畫

現在, 很多教師已經從預設活動的傳統觀念向創設能夠引發幼兒敢想、敢說、敢做的環境這一新的觀念的轉變, 教師思考怎樣才能比較合理科學地制定遊戲計畫, 並且開始思考如何制定師幼共同建構遊戲的指導計畫。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 應“通過環境進行教育”為幼稚園教育的基本點, 要求教師創設隱含著活動目標與內容的環境, 幼兒在這種環境中, 自發、自主地活動, 在此基礎上, 教師和幼兒一起一步一步建構環境, 並引導幼兒努力去實現活動目標。 也就是說, 教師不是機械地按照預設的計畫去指導幼兒開展活動和遊戲, 而是在實際活動中逐步完成計畫的制定。

Advertisiment

站在幼兒的立場, 創設遊戲的環境

瑞吉歐理論中認為:“環境是一個可以支援社會探索與學習的容器。 ”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 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和諧發展等方面能發揮獨特的作用。 因為環境能激發幼兒的思考並能引起幼兒的行為與活動, 從而改變幼兒的認識與理解, 而幼兒也正是在這種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了各方面的能力和發展。

創設讓幼兒敢想、敢說、敢做的環境, 才能使不同能力、不同層次的幼兒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 選擇調整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 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探索、嘗試, 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使自己的能力水準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同時也為自己的感知、操作、學習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站在幼兒的立場,幫助幼兒獲得遊戲體驗

幼兒遊戲的過程也是對問題的思考,是幼兒多種感官的積極調動,能發現與解決經驗性問題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創設能夠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積極體驗的環境,同時必須賦予幼兒更多的思考與探索開放式問題的權利,讓孩子在遊戲活動中能夠從原先的經驗再到新的經驗,不斷進行調整與重組,真正體現出自我體驗。

如在美工區“我為小魚穿衣服”的活動中,我給小朋友準備了剪好的魚鱗和沒剪好的魚鱗,供小朋友自己選擇進行粘貼活動。浩浩小朋友平時剪的能力不強,但這次他卻選擇了自己剪魚鱗。可當他剪了一半時可能發現自己剪得不好,就把剪了一半的魚鱗放到了一邊。看到這種情況,我便走過去拿起他剪了一半的魚鱗說:“這是誰剪的小魚鱗,剪得還挺棒的。”浩浩聽到了馬上說:“是我剪的。”於是我就鼓勵他自己繼續剪完。在得到我的肯定和鼓勵後他的興致更高了,自己認真剪好了魚鱗,為小魚穿好了衣服。在活動中老師及時地肯定表揚,不僅能增強孩子參與活動的信心,也能帶給幼兒我能做,我能做好的良好體驗。

和幼兒一起,感受遊戲的快樂

在遊戲中,教師不僅應成為幼兒遊戲的好夥伴、好搭檔,還應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與行動的反思者,能針對幼兒在遊戲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能從孩子的操作中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考,生成新課程,從而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新的目標和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成為幼兒遊戲成果的分享者。當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活動時,一定會有震撼他心靈的感動和發現,而如果他的感動和發現被他人接納,就會將遊戲活動進一步加深和擴展。總之,幼兒需要遊戲,幼兒喜歡遊戲,讓我們積極為孩子創造遊戲的條件,讓遊戲成為幼兒的基本活動,讓遊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地成長吧。

站在幼兒的立場,幫助幼兒獲得遊戲體驗

幼兒遊戲的過程也是對問題的思考,是幼兒多種感官的積極調動,能發現與解決經驗性問題的基本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創設能夠使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積極體驗的環境,同時必須賦予幼兒更多的思考與探索開放式問題的權利,讓孩子在遊戲活動中能夠從原先的經驗再到新的經驗,不斷進行調整與重組,真正體現出自我體驗。

如在美工區“我為小魚穿衣服”的活動中,我給小朋友準備了剪好的魚鱗和沒剪好的魚鱗,供小朋友自己選擇進行粘貼活動。浩浩小朋友平時剪的能力不強,但這次他卻選擇了自己剪魚鱗。可當他剪了一半時可能發現自己剪得不好,就把剪了一半的魚鱗放到了一邊。看到這種情況,我便走過去拿起他剪了一半的魚鱗說:“這是誰剪的小魚鱗,剪得還挺棒的。”浩浩聽到了馬上說:“是我剪的。”於是我就鼓勵他自己繼續剪完。在得到我的肯定和鼓勵後他的興致更高了,自己認真剪好了魚鱗,為小魚穿好了衣服。在活動中老師及時地肯定表揚,不僅能增強孩子參與活動的信心,也能帶給幼兒我能做,我能做好的良好體驗。

和幼兒一起,感受遊戲的快樂

在遊戲中,教師不僅應成為幼兒遊戲的好夥伴、好搭檔,還應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與行動的反思者,能針對幼兒在遊戲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出調整,能從孩子的操作中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考,生成新課程,從而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新的目標和針對性。

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成為幼兒遊戲成果的分享者。當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活動時,一定會有震撼他心靈的感動和發現,而如果他的感動和發現被他人接納,就會將遊戲活動進一步加深和擴展。總之,幼兒需要遊戲,幼兒喜歡遊戲,讓我們積極為孩子創造遊戲的條件,讓遊戲成為幼兒的基本活動,讓遊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地成長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