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走出交往模式的誤區

社區的遊樂場是孩子們的最愛, 也是人氣最旺的地方。 但是人多就容易出現意外, 這不, 牛牛在蕩秋千的時候, 就不小心撞倒了站在後面的洋洋。 牛牛挺有禮貌:“對不起, 洋洋, 我不是故意的。 ”然後準備走開, 可是洋洋卻不依不饒:“你幹嗎撞我?”牛牛委屈極了:“我不是道過歉了嘛?”……

這樣的爭吵真要爸爸媽媽來評判, 說誰對誰錯, 可是個超級大難題。 這裡牛牛很認真地道歉“對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 那裡洋洋偏不答應,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裡呢?

在解釋孩子的交往方式之前, 讓我們先看看成人世界中社會交往的模式。

Advertisiment

清早在公司裡, A先生碰到了B先生。 A先生很有禮貌很熱情地打招呼:“早上好!”這時A先生是微笑的, 同時他雙眼正視B先生, 等待B先生有所表示:“早上好!”

可以發現在成人世界中, 如果發生交往的需要, 人們往往會在交涉之後等待對方的回應。 很難想像, A先生在打完招呼之後, 就埋頭看報紙, 根本不理會B先生的回應。 成人世界的交往模式是:發生交往需要——我方提出交涉——對方回應——交往需要得到滿足。

在成人的交往模式中, 最為積極主動的環節就是“提出交涉”。 所以爸爸媽媽在教導寶寶時, 更趨向於強調交涉的語言:

“寶寶, 你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要說‘對不起’, 知道嗎?”

“你借妹妹的橡皮, 先要跟妹妹說‘我能用你的橡皮嗎’, 不然妹妹不會借給你的。

Advertisiment

這樣造成的後果是, 因為忽略了“對方回應”的環節, 寶寶根本沒有“要等別人同意”的意識。 他們不知道, 在道歉後或在借東西後, 必須等到對方有回應, 才表示真正解決問題。 不然, 人際交往到“我方提出交涉”這個環節, 就戛然而止了。

正是如此, 牛牛在發生衝突之後, 只是例行公事式地道歉, 並沒有等到洋洋的回應, 就自認為已經解決了衝突。 然而洋洋卻認為, 面對牛牛的道歉, 只有自己作出“沒有關係”的回答後, 才能算是解決了問題。 牛牛和洋洋在交往的根本要求上就脫節了。

因此, 要培養寶寶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 爸爸媽媽要做的是讓寶寶在禮貌規範的語言之外, 再多等那麼一會兒。

●安靜等待讓孩子耐心地等上幾秒,

Advertisiment
等到對方有所回應之後才能走。 因為這樣才能讓交往模式得以完整, 真正解決衝突。

●觀察對方如果對方能爽快地答應交往請求, 那麼這個交往需要就能滿足。 如果對方不太願意, 那就表明問題沒有解決, 需要繼續努力, 千萬不能讓寶寶一走了之。

●表明謝意 雖然在交往模式中並沒有這一環節, 但是在最後說上一聲誠摯的“謝謝”, 可以讓對方在心理上得到更深一層的補償, 解決問題就更圓滿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