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說出心裡的話(圖)


讓孩子說出心裡的話

前言

語言賦予孩子更多能力, 自我表達能力是孩子與人交往過程中的重要工具。

語言能力的發育也使孩子有了更強的自控能力。

一旦他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感情, 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那麼, 如何讓孩子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呢 ?

案例一:

明明今年1歲半, 讀幼稚園小班, 平時挺乖的, 一般不會主動攻擊別人。 有一天早上在幼稚園做早操的時候, 瑩瑩排在明明的前面, 做著做著, 瑩瑩突然轉過頭來, 把明明上衣的拉鍊給拉了下來, 明明沒有說什麼, 把拉鍊拉上去繼續做早操。

Advertisiment
過了一會兒, 瑩瑩又回過頭來把明明的拉鍊給拉下來, 明明還是沒有說什麼, 把拉鍊拉上繼續做早操。 過了不久, 瑩瑩再一次把明明的拉鍊給拉了下來, 明明這時候二話不說, 狠狠地抓住瑩瑩的衣服用力搖晃, 瑩瑩大聲哭了起來。 老師看到後, 過來嚴厲地批評了明明, 但明明不做辯解。

心理分析

孩子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 這是孩子人際交往的需要。 有時, 衝突可以使幼兒形成良好的同伴關係, 衝突也能為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提供條件。 幼兒的衝突有時候會表現在肢體語言的對抗上, 但更多表現在口頭語言的爭執上。 但有些孩子不會用口頭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內心的想法, 而是採用肢體衝突去解決。

Advertisiment

案例中的明明由於年齡小, 他不善於用口頭語言去解決問題。 當他遇到委屈或受到欺負的時候, 他剛開始是忍住的, 但是, 當心裡的不滿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他就採取比較暴力的方式去解決。 而老師沒有瞭解原因就先批評了明明, 其實是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 至於明明, 他也不知道哪裡做錯了, 推人為什麼不對, 除了打架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專家的話

老師在發現孩子打架的時候, 不應該只是大聲地呵斥他們, 也不要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淘氣、不聽話。 老師應該找時間讓孩子把打鬧的經過說出來, 聽聽孩子當時是怎樣一個想法。 如果孩子一下子說不清楚, 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說出來。

Advertisiment
比如剛才那個案例, 老師可以這樣對明明說:“你可以跟瑩瑩說你不喜歡她老是拉你的拉鍊。 ”接著老師還可以這樣問瑩瑩:“你拉明明的拉鍊是不是因為你很喜歡他的拉鍊啊?”如果瑩瑩回答是的話, 那老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你可以跟他說你很喜歡他的拉鍊, 問問他可不可以讓你玩。 ”

老師如果這樣做, 不但能較好地瞭解到事情的真相和孩子的想法, 而且還能夠引導孩子採取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

案例二

亮亮剛滿4歲, 讀幼稚園小班, 平時都很聽話。 有一天晚上, 亮亮不知道為什麼很晚都不肯去睡覺, 一直在客廳玩玩具。 媽媽知道平時這個時候亮亮都會很自覺地去睡覺的。 可是今天叫了幾次他都不肯去睡, 嘴裡還在說:“下雨,

Advertisiment
下雨。 ”於是, 媽媽就大聲對亮亮說:“你今天很不乖, 這麼晚了都不睡覺, 媽媽很不喜歡這樣的孩子, 快去睡覺!”亮亮聽到媽媽的批評後只好很不情願地回房睡覺了。 第二天, 媽媽跟爸爸談起這件事情, 爸爸就問亮亮:“昨天晚上你為什麼不肯去睡覺呢?”亮亮起先什麼也不說, 再問了幾次後, 他就吞吞吐吐地說:“昨晚……下雨, 外面……黑, 我想等爸爸回來……睡覺。 ”

心理分析

專家的話

隨著理解能力的增強和已掌握詞彙量的增加, 這時大多數孩子都已經具備了口頭表達的能力, 父母這時候應當有目的地對孩子口頭表達能力進行訓練, 促使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比如讓孩子看圖說話, 把已經講述過的故事複述出來, 讓孩子自己學著講故事,

Advertisiment
背誦、唱兒歌或短的戲曲唱段、參加唱歌比賽、繞口令等。 這些既可以促進口語能力的提高, 又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隨著詞彙量的增加, 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也會逐步加強。

案例三

“是因為……”

小強今年6歲, 讀幼稚園大班。 有一天, 表妹來了, 小強把表妹帶到他的臥室玩。 剛開始, 媽媽還聽到兩個小傢伙在房間裡玩得挺開心的, 但過了不久, 媽媽就聽見房間裡傳來了表妹的哭聲, 媽媽聞聲跑進去, 發現小強正在拿玩具熊打表妹的頭, 媽媽趕緊把兩個孩子扯開, 並且批評小強說:“你再打表妹媽媽就不要你了!”小強剛想解釋說“是因為……”媽媽就打斷他 “你打人你還狡辯?”然後就命令兩個小孩在不同的房間玩。

心理分析

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產生矛盾十分正常,我們首先不能對此大驚小怪。有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打鬧只是他們交往的一種需要,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喜歡惡意打人。案例中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打人的時候,只是採取避免或制止的手段。對於打人的孩子,家長也只是採取恐嚇或警告的態度,至於為什麼要打人,家長聽也沒有聽就給予了否定的態度,這樣,就把孩子表達的機會給剝奪了。

專家的話

很多家長不喜歡犯了錯誤還進行解釋的孩子,以為這是在做無謂的狡辯,所以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是錯的,甚至有的家長聽到孩子解釋後就更加生氣。這樣,孩子的表達願望受到了負強化的作用,以此迴圈,也就形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用平和的態度傾聽他們的想法,用緩和的語氣回應他們,讓他們感到自己受重視,並且明白遇事應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解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意願、需求、心情、看法,用言語解決爭執、矛盾、進行社會交往、人際溝通。從小培養良好的表達習慣。

心理分析

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產生矛盾十分正常,我們首先不能對此大驚小怪。有很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打鬧只是他們交往的一種需要,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喜歡惡意打人。案例中的家長在發現孩子打人的時候,只是採取避免或制止的手段。對於打人的孩子,家長也只是採取恐嚇或警告的態度,至於為什麼要打人,家長聽也沒有聽就給予了否定的態度,這樣,就把孩子表達的機會給剝奪了。

專家的話

很多家長不喜歡犯了錯誤還進行解釋的孩子,以為這是在做無謂的狡辯,所以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是錯的,甚至有的家長聽到孩子解釋後就更加生氣。這樣,孩子的表達願望受到了負強化的作用,以此迴圈,也就形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所以,當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用平和的態度傾聽他們的想法,用緩和的語氣回應他們,讓他們感到自己受重視,並且明白遇事應通過語言交流的方式解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意願、需求、心情、看法,用言語解決爭執、矛盾、進行社會交往、人際溝通。從小培養良好的表達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