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的心靈在生活中成長

工作以來, 我有一個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學生們的知識量在不斷增加, 知識面在不斷拓展, 但與之相伴隨的是創造力的衰減、歡樂充實的缺失甚至道德水準的下降——許多孩子把創造力用在和學習抗爭上, 比如作弊手段的層出不窮;他們的歡樂也只有在與學習無關的時候才會體現出來。

在課堂上我經常發現這樣一種情況:當我為他們講解必學知識的時候, 不少孩子明顯是在強打著精神聽課。 但是, 當我為他們補充一些課外故事, 或者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給大家發表一些屬於自己的觀點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他們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這一點, 從課後效果中也明顯地體現出來。 對於知識點, 我反復講解強調, 又通過檢查考試等手段不斷強化, 可總有記不住的——就拿一次考試來說吧, 10分的名言背誦, 在考前給他們發下去的一份複習資料上都有原題, 可得滿分的寥寥無幾;但是我說過的那些課外的故事, 或者我們自己討論得出的觀點, 大多數人都能牢牢記住。

有一個班的同學, 我給他們介紹了很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他們能複述出來的很少, 能落實的更少, 但新學年的一次班會上我對他們說的一段話, 他們一次就牢牢地記住了:“在這個班, 我最看重的不是成績, 而是人品, 人品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大於成績的。 欲做學問先做人,

Advertisiment
人才, 人才, 你連人都做不好談何成才, 所以我希望大家牢牢記住:人品大於成績。 無論你的成績如何, 只要你的人品沒問題, 你們就都是我的好學生、我的驕傲。 ”原因很簡單, 在高中明確地把成績放在第二位元的情況太少了。 一個學生的爺爺後來告訴我, 他的孫子放學回去以後對他說, 見了很多老師, 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

話說回來, 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怎麼會成不了才呢?

一年下來, 全校21個普通班裡, 我們班是唯一一個從倒數第三沖到正數第三的班級。

我想:上面所說的一系列問題, 歸根結底, 是孩子們心靈的缺失。 一個整天懵懵懂懂的人, 一個連自己的心都感受不到的人, 還能指望什麼呢?教育, 就我的理解,

Advertisiment
這個概念本身可以分為兩部分解釋:教知識和育心靈。 我們現在的教育出現種種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我們過分注重前者而忽略後者。

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操作中, 很多時候淪為了成績的附庸, 其效果如何, 還是看考試成績。 我問過很多拿了三好學生獎狀的學生, 居然不知道三好是哪三好。 這種情況使不少學生能感受到成績提高的喜悅, 卻感受不到深層的充實, 感受不到每一個瞬間的幸福和歡樂。 久而久之厭倦之後, 輕則厭學蹺課頂撞師長, 重則走上了犯罪和輕生的道路。 而彌補這種缺失最主要的途徑, 就是生活。

把生活還給孩子們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