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喜歡運動,不難

每年的奧運結束, 總是會激發一股運動風, 不論是孩子或是家長, 紛紛立志開始運動;也有許多爸爸媽媽送孩子去學體操、學游泳、學桌球等等, 期許孩子成為未來的運動明星。

然而, 當孩子獨自在運動場上奮戰或是獨自面對練習的壓力, 其心情沉重和孤單是成人難以理解的。 台大體育組組長黃英哲老師, 本身也是一位游泳選手的父親, 對於兒童的運動有相當多的見解。 我們就來聽聽黃老師怎麼說。

感覺愉快最重要

黃英哲老師本身也是游泳國手出身, 基於對運動訓練的研究與體會, 他認為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實在不應該接受太多的訓練。

Advertisiment
重複而嚴格的練習, 對兒童會造成相當大的心理疲倦感, 因為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到可以消化這些壓力。

許多優秀的小選手, 就因為長期練習的壓力, 以致於在上了國高中以後, 不願意再接受練習, 其實這對國家運動人才的培育是相當大的傷害。 反觀國外的做法是, 十二歲以前只做趣味性的遊戲活動, 建立正確的姿勢和運動觀念, 讓孩子喜歡運動, 而且肌肉發展良好, 很容易進入其它的運動模式。

多樣化培育比較好

再怎麼好的老師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樣樣皆通, 有些教練擅長肌肉力量的訓練, 有些教練很能鼓舞孩子, 有些教練則擅長技巧的學習, 但是臺灣的運動選手通常跟了一個教練就不換、也不再找第二個教練,

Advertisiment
教練本身也不願意和其它教練共同培育這個孩子, 頗有「這是我的孩子, 你不可以搶走」的味道。

其實對孩子而言相當可惜, 因為沒有辦法從不同專長的教練吸收優點、截長補短, 也失去了很寶貴的學習機會。 父母師長實在應該有更開闊的心胸, 去接受多種不同的教導模式, 不應抱持佔有孩子的心態。

父母參與是關鍵

希望孩子培養運動的熱愛, 最好不要把孩子丟給運動教練, 然後父母自己在家睡大覺看電視!黃英哲老師強調, 父母跟著孩子一起運動, 甚至養成每週至少一小時以上的運動習慣, 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其實不一定要找教練做訓練, 休閒育樂性的遊戲就夠了,

Advertisiment
可以輕鬆地跑跑步, 玩玩球, 騎騎單車, 或是溜冰;若是能號召同學朋友一起來玩, 也可以從團體的活動當中, 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每星期安排不同的運動, 讓孩子可以練習不同部位的肌力、耐力和柔軟度, 均衡鍛煉體適能。 長期的親子運動, 不止讓您與孩子身體更健康, 親子關係也更加親近, 一舉數得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