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勞動變成寶寶的親子遊戲

不要為了避免孩子弄髒衣服而不讓他們勞動, 變個形式, 讓勞動成為親子遊戲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勞動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生活態度。
方案一:地面乾淨了
背景:客廳、臥室的地板要拖, 廚房的地需要掃。 其中廚房地面面積最小, 最易打掃, 另外兩個房間的地面清理, 需要一定的力氣與技術。
討論:媽媽打掃哪兒?有困難嗎?爸爸打掃哪兒?有困難嗎?寶寶準備打掃哪兒?有什麼好辦法?討論中儘量各抒己見和相互支持, 對將要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做出預測, 使孩子對完成所選擇的任務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Advertisiment

準備工具:準備好完成各類清掃任務的工具。 如墩布、吸塵器、簸箕、笤帚等, 引導孩子視需要進行選擇。 (亦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工具, 但時間不宜過長, 難度不宜過大)。 也可以為孩子準備小一些的簸箕、笤帚類的工具, 為孩子自主完成一件事創造條件。

讓勞動成為親子遊戲
過程:
1、重新明確各自認領的任務, 並依據任務選擇適當的工具。 假如孩子對某種工具情有獨鍾, 應視孩子的年齡, 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 如
2、請他觀看成人如何利用那件工具進行勞動, 或在成人的幫助下體驗體驗使用這件工具的感受, 並適時對孩子進行相關方面的安全或常識
3、教育, 幫助孩子積累經驗。 不宜簡單生硬拒絕孩子的要求,
Advertisiment
或粗暴指責孩子的選擇是錯誤的。 因為孩子對勞動的最初興趣往往始於使用
工具。
父母和孩子同時分別進入各自的工作現場。 如果孩子年齡小或廚房設施有不安全隱患, 可以採取親子協同活動的方式進行。 如劃分出“責任工作地帶”, 以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快樂分享:
勞動結束後, 和孩子一起欣賞整潔的地面, 特別要以遊戲的形式關注孩子的戰果。
如讓孩子做垃圾報到:“這是茶葉, 這是紙片, 這是蒜皮……”一一說出垃圾成分, 既可以鍛煉孩子的認識能力, 又可以強化對勞動的快樂體驗, 這樣, 孩子會感到自己真的很能幹。 隨著孩子經驗的積累, 可以逐步提高要求, 使孩子對自己的成績形成量化的評價。 如, 掃出多少髒東西,
Advertisiment
掃出多少樣髒東西, 掃出了一堆(許多)垃圾等。
建議:可以逐步引導孩子從關心居家環境到關注共同的生活環境。 如在合適的季節, 穿上雨鞋沖洗公用的陽臺與樓道, 清掃庭院落葉等等, 真正使孩子體驗到做成一件事的愉快, 感受勞動能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喜悅。 還可將孩子的勞動遊戲“地域”有計劃地擴大至祖父母家。
方案二:塵土不見了
背景:房間大部分傢俱落滿灰塵, 急需清理, 其中以客廳為積塵之最。
策劃: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比較, 確認哪些傢俱髒了, 知道為什麼要擦。 父母也可以“旁若無人”地大聲討論要做的事, 自然引導孩子入境“遊戲”。
過程:
1、尋找目標。 “寶寶快來看一看, 房間裡哪兒髒了?什麼該擦了?”通過提出問題,
Advertisiment
鼓勵孩子主動發現該做的事, 引導孩子邁出“有所為”的第一步。 可視孩子的年齡, 進行引導, 如歪頭看看、手指抹抹等。
2、交流資訊。 親子間相互交換自己所搜集的情報:如桌子該擦了, 因為有髒印兒了;櫃子該擦了, 因為都能劃出道道了;茶几該擦了……通過交流擴大兒童的關注範圍。
3、討論分工。 “媽媽一個人擦, 得幹很長時間。 我們一起動手, 一會兒就幹完。 寶寶會擦嗎?你能擦哪兒?”鼓勵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身體高度和應付能力的擦拭物件。 引導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 進一步瞭解和認識自己的能力。 如果成人認為孩子的選擇不妥, 最好不要簡單拒絕, 在不構成安全隱患的前提下, 給孩子留下選擇的空間, 便是給了孩子主動發展的可能。
Advertisiment

4、各司其職。 每個家庭成員認真履行自己的承諾, 擦拭自己分管的責任區。 勞動的過程中, 父母要以身作則, 並注意運用語言及身體動作感染和鼓勵孩子做好、做完一件事, 保持持久的愉快情緒。
快樂分享:
誇誇我自己。 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 分享合作的快樂。 “看, 爸爸真棒, 把高高的臥室櫃擦得這麼亮。 ”媽媽也可以自我介紹:“電視櫃上的土真多, 我用了兩塊抹布才擦乾淨。 ”

寶寶勞動中
發現變化。 “快看, 寶寶真了不起。 原來這塊抹布是白白的, 現在白抹布抓到了這麼多的塵土。 ”
建議:這類家務清潔工作不宜在任務太重的情況下讓孩子參與, 以免孩子煩躁與產生反感, 避免孩子對勞動產生負擔沉重的消極體驗。 可視孩子的年齡,在參與清潔的活動中,做出有彈性的調整。如孩子認領很多工,但實際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遊戲的口吻介入協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在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過程中,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
方案三:幫助媽媽洗衣服
背景:該洗衣服了,可以在收集衣物、晾曬小件物品和塗抹衣領淨等環節讓寶寶介入。
過程:
1、收集洗滌對象。交給寶寶一個洗衣袋(或塑膠袋、紙袋),請孩子看看找找,哪兒有髒衣服,把它放在袋子裡,送到指定的地方。
2、分類。成人可以直接提出分類要求,把外衣放在一起,內衣放在一起。教孩子學會分辨哪些是外衣,那些是襯衣。如果孩子稍大些,也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一次洗不了這麼多,要分開洗,可以怎麼分?如果孩子提出的分類標準有一定的道理,父母要盡可能接受,培養孩子主動想辦法、動腦筋做事的習慣與意識。
3、觀察洗滌過程。家長邊做邊向孩子講授相關的簡單常識。如局部塗抹衣領淨時,可介紹這種洗滌劑的特殊作用,甚至可以讓孩子抹一抹,體驗除汙效果,培養孩子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如果是機洗,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對電器與安全方面的認知經驗的積累,要清楚地告訴孩子,電源不能亂動,什麼地方可以動,什麼地方不能動,為什麼,強化兒童的自護意識。
4、晾曬衣服。晾曬小件衣物時,可讓孩子幫忙從洗淨的衣物中取出小件物品,並找到合適的地方晾曬。還可以幫媽媽數一數,今天洗了多少件衣服?寶寶幾件?爸爸幾件?媽媽幾件?誰的多?為什麼?
建議:不要嫌孩子礙手礙腳或幫倒忙,要珍惜失敗在孩子積累經驗中的特殊價值。
方案四:我的櫃子多整齊
背景:孩子的櫃子裡東西雜亂,圖書堆放在一起,找件東西很難。
過程:
1、提出問題。用對比的方法,讓孩子通過看,發現問題。“寶寶幫媽媽把髮夾從抽屜裡拿來。”(媽媽的東西放得井井有條,尋找起來非常方便。)“寶寶,媽媽也給你梳理一下頭髮,去把小發帶拿來吧!”發帶在寶寶櫃子裡,由於雜亂,找不到,從而引發思考。
2、解決問題。“為什麼找不到要找的東西?你覺得東西怎樣放才好找?讓我們試試吧!媽媽是這樣做的。”帶著孩子看一看成人的書櫃、物品櫃,並隨意說出該櫃中某件物品,讓孩子找出來,引導孩子體驗有序擺放與分類帶來的方便。
3、應用操作。若孩子較大,可以任其自主決定擺放方法。若孩子較小,可以提出,小小的建議,如變形蛋、彈力球、昆蟲模型等很細小的東西,建議其放置在小的盒子內,其他則可順其偏愛。如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可通過日後孩子使用過程中的不便,引導其逐步調整。
建議:指導孩子的分類擺放不要操之過急,要學會等待,給孩子留下自己作決定的空間與權力。孩子對物品擺放的策略,源於生活中的需要與經驗。成人包辦,優點是見效快,缺憾是當孩子不知其所以然時,就難以在養成好的習慣的同時,提高認知水準,成為生活中的智者。
(實習編輯:Alan) 可視孩子的年齡,在參與清潔的活動中,做出有彈性的調整。如孩子認領很多工,但實際又可能完不成,父母可以以遊戲的口吻介入協助。“我們來啦!我們幫你來啦!”在培養孩子責任意識的過程中,使孩子獲得親情支持。
方案三:幫助媽媽洗衣服
背景:該洗衣服了,可以在收集衣物、晾曬小件物品和塗抹衣領淨等環節讓寶寶介入。
過程:
1、收集洗滌對象。交給寶寶一個洗衣袋(或塑膠袋、紙袋),請孩子看看找找,哪兒有髒衣服,把它放在袋子裡,送到指定的地方。
2、分類。成人可以直接提出分類要求,把外衣放在一起,內衣放在一起。教孩子學會分辨哪些是外衣,那些是襯衣。如果孩子稍大些,也可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一次洗不了這麼多,要分開洗,可以怎麼分?如果孩子提出的分類標準有一定的道理,父母要盡可能接受,培養孩子主動想辦法、動腦筋做事的習慣與意識。
3、觀察洗滌過程。家長邊做邊向孩子講授相關的簡單常識。如局部塗抹衣領淨時,可介紹這種洗滌劑的特殊作用,甚至可以讓孩子抹一抹,體驗除汙效果,培養孩子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如果是機洗,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對電器與安全方面的認知經驗的積累,要清楚地告訴孩子,電源不能亂動,什麼地方可以動,什麼地方不能動,為什麼,強化兒童的自護意識。
4、晾曬衣服。晾曬小件衣物時,可讓孩子幫忙從洗淨的衣物中取出小件物品,並找到合適的地方晾曬。還可以幫媽媽數一數,今天洗了多少件衣服?寶寶幾件?爸爸幾件?媽媽幾件?誰的多?為什麼?
建議:不要嫌孩子礙手礙腳或幫倒忙,要珍惜失敗在孩子積累經驗中的特殊價值。
方案四:我的櫃子多整齊
背景:孩子的櫃子裡東西雜亂,圖書堆放在一起,找件東西很難。
過程:
1、提出問題。用對比的方法,讓孩子通過看,發現問題。“寶寶幫媽媽把髮夾從抽屜裡拿來。”(媽媽的東西放得井井有條,尋找起來非常方便。)“寶寶,媽媽也給你梳理一下頭髮,去把小發帶拿來吧!”發帶在寶寶櫃子裡,由於雜亂,找不到,從而引發思考。
2、解決問題。“為什麼找不到要找的東西?你覺得東西怎樣放才好找?讓我們試試吧!媽媽是這樣做的。”帶著孩子看一看成人的書櫃、物品櫃,並隨意說出該櫃中某件物品,讓孩子找出來,引導孩子體驗有序擺放與分類帶來的方便。
3、應用操作。若孩子較大,可以任其自主決定擺放方法。若孩子較小,可以提出,小小的建議,如變形蛋、彈力球、昆蟲模型等很細小的東西,建議其放置在小的盒子內,其他則可順其偏愛。如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可通過日後孩子使用過程中的不便,引導其逐步調整。
建議:指導孩子的分類擺放不要操之過急,要學會等待,給孩子留下自己作決定的空間與權力。孩子對物品擺放的策略,源於生活中的需要與經驗。成人包辦,優點是見效快,缺憾是當孩子不知其所以然時,就難以在養成好的習慣的同時,提高認知水準,成為生活中的智者。
(實習編輯:Alan)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3歲寶寶的親子遊戲?

    遊戲目的:鍛煉寶寶的腿部力量,提高跑步的速度。遊戲材料:事先準備好3根長50~60釐米的彩色紙帶遊戲玩法: 1.遊戲開始前,爸爸媽媽寶寶各自把彩色紙帶塞在褲腰後做尾巴。 2.遊戲開始後,爸爸先跑一定... [詳細答案]

  • 1回答

    6歲寶寶的親子遊戲?

    小雞出殼遊戲目的:培養孩子動作的靈活性、細心和自信心。遊戲材料:?準備大張的廢報紙若干,每張畫大雞蛋,分散放在地上。遊戲方法:讓主持人發令說:“預備——起!”父母和孩子趕快拿起報紙,小心機靈地從“蛋... [詳細答案]

  • 1回答

    4歲寶寶的親子遊戲?

    親子遊戲遊戲玩法:?現在手機都有了拍照功能,外出旅遊隨時都可以在“嚓!”聲中,吧多少美好的景色及事物,便在刹那之間留存了下來。? 父母可以挑選一些比較有趣的照片沖洗出來長久保存,對孩子來說,外出旅遊... [詳細答案]

  • 6回答

    寶寶四歲了,有什麼合適的親子遊戲啊?

    從你的描述來看,想和小孩玩這個親子遊戲。你可以選擇和小孩玩這些,我想應會適合你和你小孩的啊。這些遊戲是: 1、羊角球比賽玩法:家長從起點拍球到終點,孩子從終點騎羊角球回起點,先到起點者為勝。2、推車... [詳細答案]

  • 1回答

    5歲寶寶的親子遊戲?

    ?新鮮的空氣真好遊戲目標:培養保護環境意識。?遊戲玩法:?家長對孩子說:“?咱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讓孩子憋住一會,問孩子:“有什麼感覺?”(憋的慌,悶悶的。)引導孩子知道人類需要空氣才能生存。? ...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