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懂孩子惡行背後的心理

那些讓爸爸媽媽很抓狂的寶寶的行為, 有沒有好方法來應對?兒童專家提醒, 儘管寶寶的壞毛病讓人生氣, 但爸爸媽媽要讀懂寶寶這些行為習慣背後的心理訴求。 不要粗暴制止, 學會因勢利導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 去共同解決問題。

1、發牢騷。 美國紐約巴納德學院幼兒發育中心的主任托哈·克萊因博士說:“幼兒發牢騷是他們表達沮喪或憤怒情緒的一種方式。 如果父母對孩子發牢騷表現出強烈的煩躁情緒, 或是簡單地告訴他別這樣做, 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克萊因建議, 先承認孩子的感受, 比如,

Advertisiment
“媽媽知道, 你生氣是因為不能玩玩具了”, 再給他講道理。

2、亂發脾氣。 幼兒哭鬧、踢踹、躺在地上撒潑是正常現象, 此時的孩子已完全沉浸在負面情緒裡, 父母和他們講不通道理。 克萊因建議, 父母此時應把孩子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 設法讓其冷靜下來, 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 讓他感覺得到了關愛, 然後再就事論事。

3、總是說“不”。 當幼兒對你說“不”時, 他並不是有意這樣做, 也不是言行粗魯。 克萊因認為, 這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我自己會處理好這件事”。 克萊因建議,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或給他足夠的空間, 做某件事情前告訴他“爸爸媽媽準備好了, 就等你了”、“我們相信你能做好。 ”

4、攻擊性行為。 當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

Advertisiment
往往會做出攻擊性行為。 如果孩子正在發怒, 父母要適度承認這種情緒, 允許他跺腳或打泰迪熊。 有時,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只是想向另一個夥伴打招呼, 這時父母應教他如何用揮手或擁抱等正確的方式歡迎新夥伴。 如果這種攻擊性行為持續較久, 孩子可能是用它來吸引注意力, 特別是當他受責駡時。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正確的憤怒發洩行為模式。

5、缺乏耐心。 “想要的東西, 立刻就要得到”, 這是幼兒的正常行為。 他們的大腦還沒發育成熟到“可以等待”的階段。 然而, 學會耐心有助於孩子處理挫折及應對今後生活中的挑戰。 所以, 父母不要責備缺乏耐心的孩子。 每次孩子有要求時, 父母可稍微遲緩些回應, 讓他慢慢適應等待,

Advertisiment
學會有耐心。

6、打斷大人談話。 如果他總是打斷父母的談話, 很可能是他感覺被拒絕的次數太多了。 專家認為, 目前引起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設備。 克萊因建議, 父母應控制好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 及時解決孩子的需要, 多進行親子互動。 有時, 眼神接觸、擁抱或講個故事就能解決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