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警惕!!新生兒腹瀉時千萬不能盲目使用腹瀉藥

新生兒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產生腹瀉的情況, 很多家長還沒弄清楚腹瀉的原因就隨便給寶寶吃腹瀉藥, 這樣很可能適得其反, 家長一定要注意!

新生兒的消化功能不成熟, 發育又資訊理論快, 所需熱量和營養物質多, 一旦餵養或護理不當, 就容易發生腹瀉。 爸爸媽媽要清楚造成寶寶腹瀉的原因, 儘量避免人為因素給寶寶造成腹瀉。

(1)如何區別腹瀉與胃腸型感冒?

腹瀉往往有感冒症狀, 很容易誤認作胃腸型感冒而延誤治療。 區別要點是:以先吐後瀉、糞便帶酸味、輕度發熱為主者, 應考慮腹瀉;而高熱、喉痛、頭暈、噁心較重者,

Advertisiment
須疑及胃腸型感冒。 必要時到醫院做糞便化驗, 以排除細菌感染。

(2)為何不提倡“饑餓療法”?

一些家長認為“不吃就不會瀉”, 寶寶一瀉肚就禁食, 美其名日“饑餓療法”。 醫學專家的回答是否定的, 奧妙在於寶寶正處於發育的黃金時期, 需要充足的營養, 加上腹瀉又導致大量養分流失, 再限制飲食無異於“雪上加霜”, 可誘發或加重營養不良, 妨礙生長發育, 導致免疫功能降低, 腹瀉也就更難制止。

明智之舉是:嘔吐明顯的寶寶可短暫禁食6~8小時, 代之以米湯、糖水或糖鹽水餵養。 嘔吐不明顯或無嘔吐者不禁食, 6個月以上患兒繼續按照已經習慣的食譜安排膳食, 如粥、麵條、軟飯加些蔬菜, 也可酌情給予魚蛋白粉、肉末、新鮮果汁等。

Advertisiment
當然, 對這些食物加工應精細一些, 切忌生、冷、硬食品;不滿6個月的患兒可用等量米湯或水稀釋牛奶餵養2~3天, 以後恢復正常飲食。

(3)為什麼不能盲目使用止瀉藥?

感染了病毒或細菌出現瀉肚現象, 乃是寶寶自身啟動的“保護機制”所致, 因為腸子裡已經侵入了致病微生物, 產生了不乾淨乃至有害的東西, 身體必先排出而後快。 如果盲目使用止瀉藥(如洛呱丁胺、方地芬諾酯、藥用炭)強力止瀉, “瀉”可能止住, 但也將病原體留在了體內, 形成“閉門留寇”的惡果, 感染會進一步加重。 所以, 感染性腹瀉不主張過早止瀉, 腹瀉較重者可考慮使用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 這是一種消化道黏膜保護藥, 主要成分是蒙脫石, 口服後能均勻地覆蓋在消化道黏膜表面,

Advertisiment
抑制各種消化道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 減輕腹瀉。 用法:口服, 藥量根據年齡每次半袋到一袋, 調入50毫升白開水攪勻服用。

(4)為什麼不要濫用抗生素?

細菌引起的腹瀉用抗生素是對的, 但非感染性腹瀉(如消化不良)也用抗生素就有盲目之嫌了, 因為抗生素不僅對病毒或消化不良等無效, 還有引起耐藥性甚至“二重感染”的隱憂。 所以, 寶寶拉肚子不可隨意動用抗生素, “見瀉就抗”的做法實不可取。 當然, 也不是絕對禁用, 以下幾種情況可考慮使用:一是新生兒、嬰兒(周歲之內)、衰弱兒(免疫功能低下)等腹瀉可預防性選用抗生素;二是雖屬於病毒感染, 但病情較重者(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以及明顯中毒症狀);三是糞便帶有黏液(像鼻涕樣的東西)甚至膿血,

Advertisiment
伴有裡急後重、便次頻繁, 呈水樣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