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謹慎對待孩子第一次不良行為

一個孩子搖搖擺擺一路走來, 總是有很多的第一次, 有些讓父母驕傲, 有些卻會讓父母生氣, 憤怒, 如“第一次”撒謊, “第一次”發脾氣, “第一次”拿別人的東西。 這個時候, 我們該做點什麼呢?簡單粗暴的方法, 否則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反而可能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得以強化。  

要重視孩子的第一次不良行為, 及時採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糾正其不良行為, 以免養成不良習慣, 而千萬不遷就, 特別要注意方法。  

孩子“第一次”撒謊有的是孩子分不清幻想與現實, 而把幻想當成了現實, 無意間撒了謊。 這種情況,

Advertisiment
當父母講清幻想與現實的區別, 加以正面引導以後, 孩子便能很快地改正。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做錯了事, 為了使自己避免受罰, 便用撒謊來應付大人。 如果“第一次”撒謊得逞, 孩子嘗到了甜頭, 以後便會用撒謊來應付被動局面, 漸漸形成撒謊的不良習慣。  

當父母發現孩子“第一次”撒謊時, 不要粗暴地打罵孩子, 而要設法弄清孩子撒謊的原因, 然後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有時父母表揚不當, 批評不當, 也會成為孩子撒謊的誘因。 如有的孩子為了受到老師的表揚, 故意把自己的錢說成是在路上拾到的交給老師;有的孩子“闖了禍”, 說真話受到嚴厲懲罰, 吃了苦頭, 以後“闖禍”便隱瞞事實真相……父母要認真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

Advertisiment
有針對性地耐心教育, 因勢利導, 便能逐漸糾正孩子撒謊的不良習慣。  

孩子“第一次”發脾氣,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哄勸、遷就, 孩子便以為胡鬧是正確的, 並以此作為“治服”大人的手段。 長此以往, 孩子便形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  

還有的父母面對孩子愛發脾氣的現象, 常常簡單化地以“打”來對付。 其實, 這樣的後果, 或是孩子屈服于棍棒, 或是產生逆反心理, 甚至誘發過激行為, 釀成嚴重後果。 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 父母最好用“冷處理”的方法:暫時不理他, 而去幹別的事。 這時孩子由閉著眼哭鬧到偷偷地睜開眼看看, 見父母不理他, 便會慢慢地停止哭鬧, 情緒也會漸漸平靜下來。 當孩子“發洩”夠了以後, 父母再以適當的方式同孩子講道理,

Advertisiment
指出其錯誤, 孩子便比較容易接受, 以後再也不亂發脾氣了。  

當孩子“第一次”拿別人東西時, 父母一定要查清原因。 有的孩子是把別人的東西錯當成自己的了, 比如同樣的手帕、玩具。 如果是這樣, 父母要把孩子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讓他看, 讓孩子明白他現在拿的是別人的東西, 是拿錯了, 把東西還給人家, 並向人家道歉。 如果孩子因喜歡、好奇而要拿別人的東西, 父母應當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可以私自去拿, 必須事前得到別人的同意才可以拿。 做父母的千萬不能用“偷”這個字眼去訓斥孩子, 因為孩子是天真、無知才這樣做的, 不是故意的。  

如果可以有效的從一開始就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就可以將孩子的不良習慣扼殺在萌芽期,

Advertisiment
而不用以後整天氣得說孩子不聽話了! 

摘編自《家庭教育導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