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給孩子教正確的價值觀

教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任性的父母只能教出任性的孩子。 這種父母最近特別多。

剛才的2個事例是20年前的事。 被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現在到了生育年齡, 加入育兒大軍。 自我中心、任性的性格就這樣被再生產, 在社會中不斷自己增殖。

助長這一現象的是“孩子中心育兒法”, 而且最近在一些任性的父母演繹下, 變成了“以自家孩子為中心”。 對父母來說, 以“自我為中心”就是“自我本位”的意思, 那已經是育兒之前的問題。

快感原則與現實原則的區別使用, 不只是父母們的道義心與道德意識的狹義層面上的問題,

Advertisiment
還涉及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甚至人類智慧的問題。

對幼兒來說, 當他們做不好的事情時, 如果父母不明確對他說“不行”, 他自己是無法區分好壞的。 人們總說“將父母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是不好的”, 這其實是“孩子中心主義”思考方式的延長。

有些觀點, 比如“孩子有自己變好的能力”, “交給孩子自主性好了”, “孩子自己也有決定權”等, 可惜的是這些都沒有明確的根據。 育兒不是空想, 我們講講現實中的育兒吧。

首先, 父母有必要用成人的價值觀明確地告訴幼兒“善惡的區別”, 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長大以後如果孩子感到這種價值觀有什麼不對, 他會自己謀求改變, 那算是“改革”。 如果從一開始什麼價值觀都沒有, 也不知道什麼是價值觀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他們的“改革”只能是重複無序放縱的“破壞”和“摧毀”。 這就是當今社會問題發生的原因。

能樂( 日本的一種傳統藝術 )演員世阿彌( 1363―1443 )曾經說過“守、破、離”三個字, 這是講能樂的修業, “守”就是保持傳統的能樂的形式, 孩子3到5歲的時候嚴格要求他記住能樂的基本形式。 在這個修行中要求將能樂的古典形式分毫不差地記在心裡, 表現在形體, 一遍一遍地練習。 而“破”是要求打破這種形式, 因為被古典的模式束縛就不會有能樂這種藝術的進步。 最後的“離”是要求甩掉羈絆, 創造自己獨有的天地。

但是, 無論怎樣, 在“守”的過程中, 記憶裡古典的能樂的形都會綿延不斷地靜靜地流淌在內心深處。 因為如果失去了這種形,

Advertisiment
就不再是傳統的能樂。

這種教訓現在也通用。 14到15世紀的世阿彌時代也好, 現代也好, 人類的本性都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簡言之, 最核心的“基本”是最重要的。

在美國, 從“零寬容方式”引進以後, 孩子們都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大人的價值觀。 美國的孩子在學校教育的早期就被一絲不苟地教給了以下的事情, 對祖國的熱愛, 對教師的尊敬, 對父母的敬愛, 對朋友的友愛, 對弱者的體恤, 欺負人是卑劣的等。

“將成人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是不好的”, 至今仍然堅持這種幼稚的觀念的只有日本。

那麼會不會誘發孩子對成人社會的反抗呢?對未成熟的孩子來說, 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正確的價值觀是他們的“未竟之夢”。

只有教才能掌握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只有從父母或教師那裡才能學到可以稱作價值觀的善惡判斷能力。 如果不在幼兒階段告訴孩子“不能殺人”, 孩子是不知道的。

孩子大腦的大腦邊緣系中通過DNA而天生輸入有關殺人的衝動, 也叫“戰鬥衝動”。

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是一樣的。 從那個衝動中樞大腦邊緣系中發出這樣的命令“有人侵入我的領地了, 殺了這礙事的傢伙”。

而可以控制這種“殺人”欲望的是“不能殺人”的正確價值判斷, 還有阻止殺人意識的強大的自我抑制力, 這成為防止殺人的腦內抑制系統。

遺憾的是, 這種重要的“價值判斷”和“自我抑制力”是高層次的腦功能, 也就是說屬於大腦新皮質的功能, 不是本能衝動。 它不是由孩子通過遺傳基因天生所得,

Advertisiment
而是出生後通過訓練才能獲得的。 自我抑制力的訓練最重要的時期就是3歲之前, 這是臨界期, 我已經再三說明。

中學裡發生重大的殺人傷害事件時, 校長每次都會集中全校學生訓話“我說過, 人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 這種對應已經太晚了, 可悲的順序顛倒。 被殺的一方是不幸的, 殺人的一方也是不幸的。

這種事件不是因為道德意識的缺失, 即使有這方面的原因, 更根本的原因是本應在孩子3歲之前發育好的眼窩前額皮質功能不完善、太脆弱, 以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發展成了不可預期的突發事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