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請放手,讓孩子自己“選”

關於做選擇, 曾經有過一個經典案例:你是想洗個淋浴, 還是泡個澡?用來對付不肯洗澡的小朋友。 但事實上, 這當然不是真正的選擇, 而是情急之下、一時之間用來對付小屁孩的詭計。 真正的選擇,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想法, 並聽從內心的聲音;其次還要對現實狀況做出判斷和權衡, 既不僅考慮到“我想”怎麼樣,

還要考慮到“我”之外的其他人想怎麼樣、其他事物是什麼樣, 這也是孩子走出自我中心、走向廣闊世界的重要一步。

初級階段:自我認知, 確認自己的真實需求從孩子可以自主行動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即從他可以自己伸手去抓東西(大概幾個月大)時開始, 就可以讓他練習做選擇了!這一階段的重點是, 不斷地通過選擇, 讓孩子自己去發現他真正的喜好, 選擇也是自我認知的重要方式。 聰明的爸爸需要注意的是:不干預, 不否決。

從兩個選項開始

剛開始, 不要給孩子太多選項, 小寶寶的大腦還處理不了複雜的資訊, 容易不知所措。

我們先從兩個選項開始, 而且這兩個選擇, 既要有相似性, 屬於同一類型, 又要有明顯的、直接可辨的區別, 如顏色、形狀、大小、質地的差異。 比如:給兩個玩具, 一是塑膠的, 一個是毛絨的;或者一個是紅色的, 一個是藍色的。 再比如:給兩種霜淇淋, 一個是草莓味的, 一個是巧克力味的。 這都是簡單且特徵鮮明的2選1。

Advertisiment

不要給出任何建議

除了給出選項, 不要給出任何建議。 不要幫孩子分析, 給他講利弊關係。 既然給孩子的是兩個極簡選項,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他在做選擇的過程中, 去確認自己的偏好、自己考慮問題時會傾向的側面。

一定要留給孩子充分的時間, 退後一步, 讓他自己去思考。 大部分爸爸都喜歡給建議, 但在培養孩子做選擇的過程中, 尤其是一開始, 憑藉成年人的思維優勢給出建議, 其實等於隱藏的命令, 孩子要不就跟著爸爸的思維走了, 所做的選擇無法反映自己的真實想法;要不就下意識地覺得, 既然你都已經想好了, 那還讓我選什麼?或爸爸想得總比我周到, 我還是聽他的吧!

無條件地尊重孩子的選擇

當孩子已經做好了選擇,

Advertisiment
就要尊重他, 不管他選的是什麼, 尤其當他的選擇不合自己的心意時, 更要退後一步, 一定不可以去否定他。 也不要用“我們是不是再想一想”“要不要看看其他的可能性”之類的誘導性語言, 小孩子非常敏感, 下意識地就能感覺到這些話背後的控制意味:就是你不想讓我選我已經選的唄!所以, 聰明的爸爸會瞭解, 並不是什麼都可以給孩子選。

中級階段:擴展認知, 考慮到更多外部因素

在3歲之後, 孩子就更快地步入社會化的發展, 聰明的爸爸還可以借助做選擇, 引導他離開自我中心, 去關注其他人的需求、外部事物的狀況, 把它們都列為選擇項的特點。

要考慮到他人

除了只跟孩子自己相關的事,

Advertisiment
還可以把一些家庭活動的安排, 也拿出來跟孩子討論, 讓他試著做出選擇。 比如, 選擇假期去哪裡玩, 選項包括:科技館、遊樂場、郊區, 可以添入外部狀況, 如遊樂場假期會有特別多的人, 排長隊, 也可以添入他人需求, 如遊樂場裡的遊戲不太適合同行的外婆, 會讓她太累。 再比如, 選擇晚飯後玩什麼, 選項包括:到外面騎自行車、在家裡搭積木、在家裡玩爵士鼓, 在此基礎上可以添入外部狀況, 如今天非常寒冷而且刮大風, 所以不太適合騎車, 也可以添入他人需求, 如爸爸有點累了, 需要小睡一會兒, 而爵士鼓會吵到他。

逐步添加選項

孩子稍大一些, 可以處理更複雜問題時, 聰明的爸爸就可以有意識地逐步增加選擇內容。

Advertisiment

有可能是增加選項, 比如3選1;還有可能是增加選項的比較維度, 之前是只比較一個特點, 現在可以多增加一個。 比如帶孩子到霜淇淋店, 有那麼多種口味可以選呢, 顏色也不同, 有些還包含不同的混合物, 如果仁、葡萄乾等。 這時, 爸爸的做法還是跟從前一樣:只介紹事實, 只在孩子提出問題時給予最簡單的回答, 不提供任何建議, 退後一步, 等待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理性看待4~5歲孩子的“糾結期”

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單刀直入, 比如某段時間特別喜歡巧克力, 蛋糕、霜淇淋、飲料、糖果等什麼都要巧克力味道的, 其他選項幾乎看都不看, 做選擇速度非常快。 可是到了4歲以後, 孩子忽然變“糾結”了, 比如給他幾顆糖, 讓他選一個, 他會看啊看, 好半天都沒決定要哪個。這時候爸爸可能就會想:他怎麼變黏糊了?這可不是好趨勢,得催促他快點做選擇!其實,這是孩子的思維發展又精進了一層的表現。他開始注意到:除了自己已經瞭解的、喜歡的那個東西之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東西。所以他開始觀察、權衡。

高級階段:創造可能性,可以擁有更多選項

有不少人認為,選擇的同時意味著放棄:選了A,就沒有B。在選項確定卻又都不理想的狀態下,做選擇就會變成一件糾結的事,猶豫就會變成常態。可這並不是聰明的爸爸想看到的,事實上,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選項越多,自由度越大,因為每個選項都意味著一種可能性。那麼,除了可以在現有的選項內做合理權衡外,我們還可以去創造出新的選項。

引導孩子去拓展更多可能性

聰明的爸爸可以示範給孩子,比如選霜淇淋,想要嘗試不止一種口味,怎麼辦?可以試試看跟爸爸商量:我們各選一種,然後互相分享。比如晚上的活動安排,特別想玩爵士鼓,怎麼辦?可以試試看跟爸爸商量:你先小睡一會兒,睡醒了我玩爵士鼓;或我只玩5分鐘,然後你再睡,行不行?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讓孩子體會到:問題不止有一種解決方法,選項不限於已有的幾種。耳濡目染,孩子很快就會自己去發明更多的選項,去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意見不合時,爸爸的做法非常關鍵

孩子的喜好與爸爸不同,這時爸爸的做法尤為重要:是強烈地表達自己的偏好,乃至要求孩子跟隨(爸爸認為自己的偏好更優);還是以寬容的態度,表達“我們喜歡的東西不同,但我相信你的選擇也是很好的”,乃至嘗試轉到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喜歡這個選項的原因。後者的做法,不僅能給到孩子足夠的尊重,而且爸爸還給出了很好的示範:當意見有差異時,如何接納多元化,如何表現出自己的風度。

好半天都沒決定要哪個。這時候爸爸可能就會想:他怎麼變黏糊了?這可不是好趨勢,得催促他快點做選擇!其實,這是孩子的思維發展又精進了一層的表現。他開始注意到:除了自己已經瞭解的、喜歡的那個東西之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東西。所以他開始觀察、權衡。

高級階段:創造可能性,可以擁有更多選項

有不少人認為,選擇的同時意味著放棄:選了A,就沒有B。在選項確定卻又都不理想的狀態下,做選擇就會變成一件糾結的事,猶豫就會變成常態。可這並不是聰明的爸爸想看到的,事實上,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選項越多,自由度越大,因為每個選項都意味著一種可能性。那麼,除了可以在現有的選項內做合理權衡外,我們還可以去創造出新的選項。

引導孩子去拓展更多可能性

聰明的爸爸可以示範給孩子,比如選霜淇淋,想要嘗試不止一種口味,怎麼辦?可以試試看跟爸爸商量:我們各選一種,然後互相分享。比如晚上的活動安排,特別想玩爵士鼓,怎麼辦?可以試試看跟爸爸商量:你先小睡一會兒,睡醒了我玩爵士鼓;或我只玩5分鐘,然後你再睡,行不行?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讓孩子體會到:問題不止有一種解決方法,選項不限於已有的幾種。耳濡目染,孩子很快就會自己去發明更多的選項,去拓展人生的可能性。

意見不合時,爸爸的做法非常關鍵

孩子的喜好與爸爸不同,這時爸爸的做法尤為重要:是強烈地表達自己的偏好,乃至要求孩子跟隨(爸爸認為自己的偏好更優);還是以寬容的態度,表達“我們喜歡的東西不同,但我相信你的選擇也是很好的”,乃至嘗試轉到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喜歡這個選項的原因。後者的做法,不僅能給到孩子足夠的尊重,而且爸爸還給出了很好的示範:當意見有差異時,如何接納多元化,如何表現出自己的風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