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說說孩子的“倒退期”,孩子為什麼會越養越小?

孩子為什麼會越養越小?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當孩子行為發生倒退時, 又該如何做呢?

案例1 不如小時候大方了

芳芳2歲之前, 曾經是個非常大方的寶寶, 有小朋友到家裡來玩, 自己的玩具隨便別人拿, 來了鄰居, 也會學著媽媽的樣子給人家拿水果什麼的, 可是進入2歲之後, 原本大方的小妞漸漸變了個樣, 自己的玩具, 別人再也別想玩了, 鄰居過來串門, 開玩笑要她拿個橘子吃都別想, 她的東西, 她家的東西, 誰也別想動, “這是我的!”幾乎成了她的口頭禪, 有時候弄得媽媽很沒面子, 非常擔心小傢伙會變成自私、小氣鬼。

Advertisiment

無論是原來多麼善於分享的孩子, 到了2歲左右, 都可能經歷一個喜歡攬護東西的階段, 變得特別“小氣”, 不允許別人碰他的東西, 也不願意跟別人分享。 有專業人士把這個階段稱為“物權意識敏感期”,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很多敏感期之一, 它意味著孩子的心智已經發展到主張自己所有權的階段, 從積極的意義上說, 可以認為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不必擔心孩子的品質出現了問題, 只要引導得當, 這個階段幾個月就會過去。

既然是心理發展規律所致, 寶寶出現這種行為退步現象時家長就要尊重現狀, 即使遇到抹不開的面子, 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不強迫孩子分享, 但同時可以做好分享行為的示範,

Advertisiment
除了在待人接物方面以身作則外, 還可以有意識地創設相關的情景, 比如, 剝開一個橘子, 你幾瓣, 我幾瓣, 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孩子願意, 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負責分東西, 給他一個橘子或者其他東西, 鼓勵他跟大家分著吃, 然後分別感謝他的分享, 讓他從分享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除了言傳身教外, 諸如《聖誕快樂》《彩虹色的花》《神奇的花瓣》等主題繪本也可以用作分享教育的親子互動媒介。

只要家長教育的大方向正確, 孩子遲早會學會分享的。 因為孩子在經歷了2歲多的物權敏感之後, 下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就是交往敏感期, 一般會發生在3歲左右, 在這個時期, 隨著孩子同伴交往欲望的增加, 就會在不斷探索交往技能的過程中想到“分享”這個法寶:拿東西給小夥伴吃、交換喜愛的玩具等等,

Advertisiment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在體驗交往快樂的同時, 也在體驗著分享帶來的美好感覺, 隨著積極體驗的累積, 你讓他護東西他都懶得護了!

案例2 脾氣因為生病變壞了

就像她的名字一樣, 甜甜平時是個文靜甜美的小姑娘, 可是最近自從生病開始, 小傢伙就變了一個樣, 稍不順心就發脾氣, 哭哭啼啼, 原本會自己吃飯穿衣的, 現在也不幹了, 非要媽媽幫忙才行, 講道理也沒用, 順著她吧, 又怕慣壞了寶貝, 給她做規矩吧, 又於心不忍, 弄得媽媽非常困惑, 不知道小傢伙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這麼難纏。

個體心理狀態的影響因素中, 生理基礎是很重要的一個,

Advertisiment
生理狀態不佳的時候, 身體的不舒服很容易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 讓脾氣變得糟糕, 對於情緒調控能力不強的幼兒來說, 更是可能如此。 再加上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還不強, 身體不舒服了, 以性情或行為倒退(拒絕自己吃飯等)的方式獲取父母的關注也是很正常的。

一般來說, 這種因為病痛引發的性情或行為倒退現象都是暫時性的, 家長不必過於驚慌, 亦不必擔心特殊時期的特殊照顧會慣壞孩子,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 孩子生病期間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給孩子調適的時間, 更有助於孩子順利克服病痛帶來的異常心理和行為表現。 這是因為, 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體驗到被接納、被關注的滿足,

Advertisiment
而一個內心需求得到滿足的孩子, 才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平靜, 成為正常的自己。

我們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發現一種有趣卻有無法理解的現象——原本比較獨立、懂事的孩子, 有時候卻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原本已經掌握的技能不會了, 變得和小小孩一樣黏, 或是獨立性大不如前……這讓做家長的大為困惑。 其實, 只要解讀背後的原因, 就能迎刃而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