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愛的,千萬別把孩子養得“輸不起”!

1、輸贏都快樂
最近小諾所在的幼稚園班級裡, 有幾個孩子得了手足口病, 全班停課半個月。 小諾同學也被感染了, 雖然症狀非常輕微, 但還是必須隔離在家。
為了打發這段突如其來的時光, 我給她買了好幾樣益智玩具, 其中就有她非常喜愛的拼圖。 拼圖是木質的, 底下帶託盤, 託盤上有圖案。 兩年前她玩的是16小塊的那種, 這次想買塊數多一點的, 可惜沒找到, 只好選擇了20小塊的。 一套拼圖一共有12張, 小諾很快就全部拼過一遍, 又開始覺得無聊了。 我只好陪她一起拼, 我兩張, 她一張, 比賽誰先完成。

既然是比賽,

Advertisiment
肯定有輸贏, 贏了又怎麼樣?輸了又怎麼辦?我們倆商量的結果是:贏的人可以接替輸的人, 完成她剩下的部分, 輸的人則出局, 去一旁的專用座位上坐著“思考”, 總結經驗。

因為我的任務比她重, 所以我們倆互有輸贏。

想贏, 是人的本性, 孩子尤其如此, 所以每次小諾贏了她就歡呼雀躍地接手我的拼圖。

如果輸了, 她就主動跑到一旁去坐著, 兩隻食指像一休哥那樣在耳朵邊畫圓圈, 兩隻眼珠骨碌碌地轉, 她認為這就是思考。

因為很享受專用座位, 以及“思考”的過程, 小諾輸了也歡呼:歐耶!我可以去“思考”了!

“思考”結束, 我們會分享心得, 雖然每次都是同一句話:下次我要更專心。

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 來淡化孩子對於輸贏的概念,
Advertisiment
希望她成為一個“輸得起”的人。
2、“輸不起”的小哥哥
有一次我和小諾在社區裡玩, 遇到一個讀中班的小哥哥和奶奶在散步, 小諾和小哥哥一起玩, 他們在一塊圓形空地上比賽跳遠。
小諾喜歡運動, 尤其喜歡跳遠, 他們的比賽互有輸贏。 一次, 小諾跳得更遠, 旁邊的奶奶坐不住了, 開始說小哥哥:“你怎麼跳得還不如小妹妹遠呢?你要加油啊!”

過了一會兒, 倆孩子跳得差不多遠, 兩人都說自己跳得更遠, 相爭不下。

我正想看看他們要如何解決問題, 是會用“石頭剪子布”來叛輸贏呢?還是重新跳一次決勝負?

奶奶再一次出面了, 她批評小哥哥說:“你是男孩子, 你還比別人大呢, 跳一樣遠就算你輸了, 還好意思爭?你難為情吧?”

被奶奶批評後,

Advertisiment
小哥哥很不高興地嘟著嘴。

接著, 小哥哥贏了, 他得意非凡地說:“哈哈哈, 我贏了, 你怎麼這麼差呀!”小諾回答他:“這一次你贏了, 我輸了, 我們再來。 ”

當最後一次, 小諾跳得比小哥哥遠時, 小哥哥竟然哭著說:“我再也不要和你玩了”, 拉著他奶奶的手走了, 留下我和小諾面面相覷。

本來玩得很開心的孩子, 因為家長的干預和批評, 把孩子引導到了輸贏上去, 導致孩子過度關注“誰跳得更遠”, 忽略了運動以及和同伴玩耍的樂趣, 真是得不償失!

3、“輸不起”的孩子是什麼樣?

在孩子玩遊戲時, 我們常看到有的孩子輸了會傷心大哭, 或者大發脾氣, 破壞玩具, 甚至動手打人。 有的孩子考試或者比賽一定要拿第一, 拿不到就傷心不已, 甚至大哭發脾氣。
Advertisiment
這些孩子, 我們常常說他很要強, 很有上進心。 有的家長還用這樣的例子來給自家孩子做榜樣, 希望自家孩子也能這麼上進。

好強好勝, 是人們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可許多事情往往過猶不及, 如果過度關注輸贏勝負, 則可能讓孩子變得“輸不起”。

“輸不起”的孩子會怎樣樣呢? ·· “輸不起”的孩子, 心理上接受不了失敗, 一旦失敗了, 他們要麼向外歸因:怪罪他人, 比如說責怪隊友不夠努力, 責怪父母沒有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責怪老師或教練教得不好, 甚至責怪天氣......這樣的人簡直面目可憎, 人緣肯定不會太好。

·· “輸不起”的人也可能向內歸因:把一切過錯和失誤都責怪在自己身上, 認為自己當時沒有發揮好, 或者責怪自己準備不充分,

Advertisiment
學得不扎實, 甚至上升到對自身的否定, 認為自己能力不足, 智商不夠, 做人很失敗, 很沒用等等。 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輕生的念頭。

··更多的時候, “輸不起”的孩子, 為了避免自己輸, 常常努力減少參與競爭, 對於沒有十足把握的事情, 不敢輕易去嘗試, 沒有創新精神, 因循守舊, 缺乏闖勁。

··“輸不起”的孩子對輸贏的結果過度關注, 常常患得患失, 考試容易發揮失常, 比賽前常常心理緊張, 容易怯場。 嚴重的人甚至會在心理作用下“及時生病”, 以理所當然地逃避比賽, 或者為將來的失敗提供藉口。

4、怎樣才能讓孩子“輸得起”?

要想孩子“輸得起”, 家長們自己先得做一個輸得起的人, 坦然理性地面對孩子的輸贏。

1.引導孩子享受過程, 不過度關注結果

有多少孩子學鋼琴小提琴,學到最後仿佛就只為了考級,家長天天督促孩子練琴,也是以考級為目標,忘了教孩子享受學琴和彈琴的過程。

最終的結果是:考級結束,彈琴生涯也結束。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參與,引導孩子學會享受活動的過程。贏了比賽固然很好,輸了也沒有關係。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第一名只有一個。
2.和孩子一起玩時,別總是讓孩子贏 許多家長,尤其是祖輩,和孩子玩任何比賽都遷就孩子,故意表現得笨拙,讓孩子得第一。 他們的本意是想讓孩子開心,並從中獲得自信。卻沒有想到這樣會讓孩子“習慣”成功,把成功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狂妄自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一旦失敗了,孩子在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因為這違反了他對自己的一貫認知。 另一方面,很少經歷失敗的孩子,缺乏面對失敗的經驗和勇氣,不知道要如何應對,也不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適當讓著孩子,和孩子的比賽互有輸贏就好。

3.誇獎表揚要得當 許多家長在孩子贏得比賽時,大肆誇獎孩子:“寶寶真棒!”“寶貝真聰明!” 這種誇獎方式,讓孩子誤以為贏得比賽是因為他“聰明”,輸了比賽就說明他“不夠聰明”、“不是好孩子”。這必然導致孩子“輸不起”。 我們應該在孩子贏的比賽時,誇獎他剛才的努力,“我看見你步子邁得好快”、“你剛才非常專心”、“比賽前很認真地聽老師介紹”。 這樣的誇獎,才是在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無論輸贏,孩子都會比之前更努力。 4理性面對孩子的失敗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句話我們都知道,可面對孩子的失敗,能做到冷靜客觀的家長卻不多。 有的家長,孩子贏了就口頭表揚外加物質獎勵,輸了就責駡批評,甚至各種懲罰。這樣,孩子還怎麼敢輸? 面對孩子的失敗,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冷靜下來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孩子表現好的地方給予表揚,表現不好的地方拿出來討論,爭取下次改正。

輸得起的人,心理平和,淡定從容,才更可能成功,也更接近幸福!

親愛的,千萬別把你的孩子養得“輸不起”!

不過度關注結果

有多少孩子學鋼琴小提琴,學到最後仿佛就只為了考級,家長天天督促孩子練琴,也是以考級為目標,忘了教孩子享受學琴和彈琴的過程。

最終的結果是:考級結束,彈琴生涯也結束。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參與,引導孩子學會享受活動的過程。贏了比賽固然很好,輸了也沒有關係。有人贏就一定有人輸,第一名只有一個。
2.和孩子一起玩時,別總是讓孩子贏 許多家長,尤其是祖輩,和孩子玩任何比賽都遷就孩子,故意表現得笨拙,讓孩子得第一。 他們的本意是想讓孩子開心,並從中獲得自信。卻沒有想到這樣會讓孩子“習慣”成功,把成功當做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狂妄自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一旦失敗了,孩子在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因為這違反了他對自己的一貫認知。 另一方面,很少經歷失敗的孩子,缺乏面對失敗的經驗和勇氣,不知道要如何應對,也不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適當讓著孩子,和孩子的比賽互有輸贏就好。

3.誇獎表揚要得當 許多家長在孩子贏得比賽時,大肆誇獎孩子:“寶寶真棒!”“寶貝真聰明!” 這種誇獎方式,讓孩子誤以為贏得比賽是因為他“聰明”,輸了比賽就說明他“不夠聰明”、“不是好孩子”。這必然導致孩子“輸不起”。 我們應該在孩子贏的比賽時,誇獎他剛才的努力,“我看見你步子邁得好快”、“你剛才非常專心”、“比賽前很認真地聽老師介紹”。 這樣的誇獎,才是在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無論輸贏,孩子都會比之前更努力。 4理性面對孩子的失敗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句話我們都知道,可面對孩子的失敗,能做到冷靜客觀的家長卻不多。 有的家長,孩子贏了就口頭表揚外加物質獎勵,輸了就責駡批評,甚至各種懲罰。這樣,孩子還怎麼敢輸? 面對孩子的失敗,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冷靜下來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孩子表現好的地方給予表揚,表現不好的地方拿出來討論,爭取下次改正。

輸得起的人,心理平和,淡定從容,才更可能成功,也更接近幸福!

親愛的,千萬別把你的孩子養得“輸不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