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共讀時,家長為什麼不要給孩子“講書”?

親子共讀時, 家長不能做什麼?很多家長都在特別努力地堅持親子閱讀, 每天再忙再累, 都會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讀書。 但會遇到一個特別大的煩惱: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了, 孩子的閱讀興趣還是不高?為什麼親子共讀了好幾年, 孩子上小學了, 還是沒能愛上閱讀?

這恐怕與大人帶孩子閱讀時做的一件簡單小事有關, 就是——給孩子“講書”!

孩子能從書中讀到的東西, 其實比大人多

帶學齡前的孩子閱讀時, 媽媽總認為, 孩子還小, 又不認識幾個字, 你不給他講, 他根本看不懂, 所以大人不但會給孩子逐字逐地讀,

Advertisiment
還會把畫面、人物、故事加上大人的理解, 給孩子講一遍。

認為孩子“看不懂”, 是個很大的誤解, 實際上, 孩子不但能看懂, 而且他看到的東西, 還和大人不同, 更驚人的是, 同樣的畫面, 他看到的會比大人看到的多。

世界著名早教專家蒙台梭利在她的《童年的秘密》中, 講過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 一個15個月大的小男孩攤開一些色彩豔麗的明信片給她看, 跟她說“汽車”。 她知道孩子是想讓她看汽車, 但他從那些畫面上看到的, 只有風景、人物、動物——換句話說, 上面根本就沒有汽車。

於是她對小朋友說:“我沒有看到汽車。 ”小男孩看著她, 挑出一張明信片, 很得意地說:“喏, 這裡!”蒙台梭利看到, 畫面中央是一隻獵狗, 遠處有一個扛著槍的獵人,

Advertisiment
角落裡有一座小屋和一條彎彎曲曲的線, 線上有一個很小很小, 幾乎看不到的小黑點——孩子指給她看:“汽車!”

毫無疑問, 孩子是對的, 那條在畫面角落的曲線, 是一條路, 而那個大人根本就不會留意的小黑點, 代表著一輛汽車。

蒙台梭利覺得, 孩子的注意力, 可能還沒被吸引到那些“漂亮和有用”的圖畫上, 於是挑出一張有長頸鹿的圖片, 指給孩子看:“看這長長的頭頸。 ”孩子臉色陰沉地回答:“長頸鹿!”——於是, 蒙台梭利沒有勇氣再講下去了。

一個這麼小的孩子, 已經非常懂得運用自己的常識和想像, 從畫面中“讀”到豐富的內容, 成人的注意力, 卻常常在畫面最主要的、而且大人一廂情願地想讓孩子“知道”“瞭解”的那些東西上。 可以說,

Advertisiment
閱讀時, 孩子和大人完全不在同一頻率。

在我們兩個孩子小時候, 我們受到孩子的邀請, 和他們一起看書時, 也經常發現, 明明是非常熟悉的故事、畫面, 孩子卻總能能發現新東西, 而且這些發現, 還常常伴隨著他自己的新理解, 如果因此得到大人的稱讚, 孩子會特別開心, 看到大人無動於衷, 孩子則很失望:“這都看不到。 ”

給孩子講書, 對孩子來說, 既是束縛, 又是干擾

大人給孩子“講書”, 當然是好意, 希望孩子在大人幫助下, 能把一本書讀得更“好”, 獲得更多理解和認知。 但是, 這恰恰背離了引導孩子閱讀的初衷——培養他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能力, 也就是說, 我們的原本的目標是讓孩子願意而且有能力自己讀書。

給孩子講書,

Advertisiment
會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發展, 帶來束縛和干擾。

1、大人的“成見”, 會束縛孩子的思考和想像

大人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準, 肯定比學齡前孩子高, 但同時, 大人對任何事情的認知, 都不可避免地因為自己的成長經歷、學識、專業、經驗, 而帶上成人的“成見”。 倒不是說大人的這種“成見”一定不對, 但它們相對固定, 或者說“僵化”, 這件事是這樣的, 那個人是那樣的, 大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但孩子的看法不一定和成人相同, 你通過講書, 把成人的見解灌輸給孩子, 就把他對書的理解, 限定在了你給他的框架中, 束縛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想像。

很多媽媽發現, 自己給孩子讀了很多書, 但是孩子閱讀時的理解能力依舊很差——這正是因為,

Advertisiment
你在帶他閱讀的過程中, 束縛了他的思考, 孩子既沒有發展出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也沒有發展出自己動腦筋思考的習慣。

2、大人的講解, 干擾到孩子自己閱讀

閱讀和看電影、看電視劇、聽歌、吃飯、上廁所一樣, 都是“私人活動”, 其中的身心愉悅, 只有自己能感受得到。

一個興致勃勃投入閱讀活動的孩子, 他的頭腦中, 會發生很奇妙的“化學反應”, 有時驚喜, 有時驚詫, 有時興奮, 有時悲傷, 當孩子能完完全全把自己投入書中, 獲得屬於自己的樂趣時, 他才能真正地愛上閱讀。

但是, 在親子共讀中、在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書時, 孩子是失去了這種相當私人的樂趣的, 他不得不配合大人的講解, 時不時表示我在聽、我聽到了、我聽懂了, 他頭腦中那些奇思妙想會經常被打斷, 而且當他沉浸在自己樂趣中,表現得有點“走神”時,又常常被大人批評“不專心”。

這樣的閱讀活動,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樂趣非常有限,自然也不會總是特別感興趣。就像蒙台梭利講的故事中的那個小男孩,當他沉著臉,很配合地告訴大人他見到了長頸鹿時,其實他的內心是不滿的,他覺得自己被打擾了,而且沒有被理解。

孩子的閱讀經常被干擾,他就會感到不快,對這種活動失去興趣,這也正是很多媽媽發現自己那麼用心地帶孩子做親子閱讀,但孩子連閱讀興趣都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

閱讀和吃飯一樣,你介入越多,孩子困難越多

仔細分析孩子的閱讀困難,真心爸媽發現,它簡直和很多家庭都有的“孩子吃飯問題”一模一樣,都是爸媽介入越多,孩子的困難越多。

我們遇到過很多爸爸媽媽提問,“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相伴的通常還有孩子不愛吃青菜、挑食、偏食、自己不會吃飯,在家裡和幼稚園,都需要大人追著餵飯等難題。

為什麼到了該獨立吃飯的時候,孩子還不能好好吃飯?原因只有一個,爸爸媽媽對孩子吃飯這件事介入太多,干涉太多。

孩子八九個月吃輔食時,想起自己拿小勺,大人不讓;一歲左右時,想自己吃,大人擔心他吃不好,不肯讓他嘗試;孩子不愛吃雞蛋,大人覺得雞蛋有營養,白煮蛋、雞蛋羹、煎雞蛋,變著花樣地讓孩子吃;孩子不愛吃青菜,大人批評他挑食、偏食,不停地在飯桌上訓導孩子。——結果如何呢,一個吃飯困難的孩子就這樣被大人給培養出來了。

孩子閱讀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肯讓孩子像自由地玩玩具一樣,自由地決定他要讀哪本書、什麼時候讀、讀多久、怎麼讀,孩子會很自然地把閱讀當成很感興趣的活動,就像從小不被強喂、不被逼著吃這吃那的孩子不會有吃飯困難一樣。

但如果我們總是把孩子捉過來,按照爸爸媽媽的意願來讀書,還得按照大人的講解來理解,並且想讀的不能讀,不想讀的非讀不可,孩子肯定不會愛上閱讀——因為這樣的過程實在是太讓人不愉悅了。

孩子閱讀時,大人到底該怎麼做?

那麼,不給孩子講書,孩子閱讀時,大人到底該怎麼做呢?真心爸媽有幾個建議:

1、放棄對“親子共讀”的堅持,放手讓孩子自主閱讀。

真心爸媽也是特別關注孩子閱讀的父母,但我們從不做親子共讀,從孩子一歲以內起,就讓他自己拿著書隨便看,想看什麼看什麼,大人完全不做引導和干涉。

說得尖銳一點,閱讀這麼私人的活動,大人非得和孩子一起做,簡直就和孩子上廁所時你非得盯著沒什麼區別。

有人會說,親子共讀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啊,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不堅持呢?但我們認為,密切親子關係有無比多的日常活動可以做,為什麼非執著于介入孩子閱讀這種大人費力、對孩子無益的事呢?

2、只在孩子要求給他讀書時,照本宣科地讀。

當然,在孩子認字很少時,他可能會要求爸爸媽媽給他讀書,那就幫他讀,照本宣科地讀,不加任何講解,讓孩子原樣獲取到書中的內容。

3、只在孩子提問時解釋,不主動給孩子解釋。

孩子閱讀時,確實會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但他自己的疑問,他自己知道是什麼、在哪裡,所以我們只在孩子提問時,就我們所知,做盡可能清晰的解釋,孩子不提問,我們不解釋。

4、在孩子想討論時,和他討論,孩子不發起討論,大人不和他討論。

很多喜歡給孩子講書的爸爸媽媽,還特別喜歡做另外一件事,就是讀過一本書,向孩子提問,問他讀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我們不建議做這樣的事,因為培養孩子閱讀,是為了培養他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不是為了馬上從書中讀到多少東西,等他自己的閱讀能力發展起來,收穫自然會越來越多。

我們的辦法是,孩子來找大人討論,我們積極參與,但孩子不想討論時,大人不抓著他提問、討論。

為什麼大人能聽“講書”,而孩子不能?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想,現在知識付費這麼發達,很多成人都付費訂閱“講書”的專欄,聽別人講書,為什麼爸爸媽媽就不能給孩子“講書”呢?

這不一樣。成人聽別人講書,是為了快速瞭解書中內容,獲得書中的乾貨。有人是有閱讀習慣,但覺得不是所有的書自己都需要花時間一本一本地讀,有些書,聽別人講講其中的主要內容就夠了;有人是沒有閱讀習慣,覺得自己讀書太費勁,不如聽別人講,又快又明白。

但培養孩子閱讀,是為了讓他願意自己讀、有能力自己讀,能自己從書中獲取資訊,讓他用“聽講”的方式來讀,在方法上,就是南轅北轍了,沒有效果,當然也不奇怪。

而且當他沉浸在自己樂趣中,表現得有點“走神”時,又常常被大人批評“不專心”。

這樣的閱讀活動,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樂趣非常有限,自然也不會總是特別感興趣。就像蒙台梭利講的故事中的那個小男孩,當他沉著臉,很配合地告訴大人他見到了長頸鹿時,其實他的內心是不滿的,他覺得自己被打擾了,而且沒有被理解。

孩子的閱讀經常被干擾,他就會感到不快,對這種活動失去興趣,這也正是很多媽媽發現自己那麼用心地帶孩子做親子閱讀,但孩子連閱讀興趣都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

閱讀和吃飯一樣,你介入越多,孩子困難越多

仔細分析孩子的閱讀困難,真心爸媽發現,它簡直和很多家庭都有的“孩子吃飯問題”一模一樣,都是爸媽介入越多,孩子的困難越多。

我們遇到過很多爸爸媽媽提問,“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辦”,相伴的通常還有孩子不愛吃青菜、挑食、偏食、自己不會吃飯,在家裡和幼稚園,都需要大人追著餵飯等難題。

為什麼到了該獨立吃飯的時候,孩子還不能好好吃飯?原因只有一個,爸爸媽媽對孩子吃飯這件事介入太多,干涉太多。

孩子八九個月吃輔食時,想起自己拿小勺,大人不讓;一歲左右時,想自己吃,大人擔心他吃不好,不肯讓他嘗試;孩子不愛吃雞蛋,大人覺得雞蛋有營養,白煮蛋、雞蛋羹、煎雞蛋,變著花樣地讓孩子吃;孩子不愛吃青菜,大人批評他挑食、偏食,不停地在飯桌上訓導孩子。——結果如何呢,一個吃飯困難的孩子就這樣被大人給培養出來了。

孩子閱讀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肯讓孩子像自由地玩玩具一樣,自由地決定他要讀哪本書、什麼時候讀、讀多久、怎麼讀,孩子會很自然地把閱讀當成很感興趣的活動,就像從小不被強喂、不被逼著吃這吃那的孩子不會有吃飯困難一樣。

但如果我們總是把孩子捉過來,按照爸爸媽媽的意願來讀書,還得按照大人的講解來理解,並且想讀的不能讀,不想讀的非讀不可,孩子肯定不會愛上閱讀——因為這樣的過程實在是太讓人不愉悅了。

孩子閱讀時,大人到底該怎麼做?

那麼,不給孩子講書,孩子閱讀時,大人到底該怎麼做呢?真心爸媽有幾個建議:

1、放棄對“親子共讀”的堅持,放手讓孩子自主閱讀。

真心爸媽也是特別關注孩子閱讀的父母,但我們從不做親子共讀,從孩子一歲以內起,就讓他自己拿著書隨便看,想看什麼看什麼,大人完全不做引導和干涉。

說得尖銳一點,閱讀這麼私人的活動,大人非得和孩子一起做,簡直就和孩子上廁所時你非得盯著沒什麼區別。

有人會說,親子共讀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啊,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不堅持呢?但我們認為,密切親子關係有無比多的日常活動可以做,為什麼非執著于介入孩子閱讀這種大人費力、對孩子無益的事呢?

2、只在孩子要求給他讀書時,照本宣科地讀。

當然,在孩子認字很少時,他可能會要求爸爸媽媽給他讀書,那就幫他讀,照本宣科地讀,不加任何講解,讓孩子原樣獲取到書中的內容。

3、只在孩子提問時解釋,不主動給孩子解釋。

孩子閱讀時,確實會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但他自己的疑問,他自己知道是什麼、在哪裡,所以我們只在孩子提問時,就我們所知,做盡可能清晰的解釋,孩子不提問,我們不解釋。

4、在孩子想討論時,和他討論,孩子不發起討論,大人不和他討論。

很多喜歡給孩子講書的爸爸媽媽,還特別喜歡做另外一件事,就是讀過一本書,向孩子提問,問他讀到了什麼,明白了什麼。我們不建議做這樣的事,因為培養孩子閱讀,是為了培養他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不是為了馬上從書中讀到多少東西,等他自己的閱讀能力發展起來,收穫自然會越來越多。

我們的辦法是,孩子來找大人討論,我們積極參與,但孩子不想討論時,大人不抓著他提問、討論。

為什麼大人能聽“講書”,而孩子不能?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想,現在知識付費這麼發達,很多成人都付費訂閱“講書”的專欄,聽別人講書,為什麼爸爸媽媽就不能給孩子“講書”呢?

這不一樣。成人聽別人講書,是為了快速瞭解書中內容,獲得書中的乾貨。有人是有閱讀習慣,但覺得不是所有的書自己都需要花時間一本一本地讀,有些書,聽別人講講其中的主要內容就夠了;有人是沒有閱讀習慣,覺得自己讀書太費勁,不如聽別人講,又快又明白。

但培養孩子閱讀,是為了讓他願意自己讀、有能力自己讀,能自己從書中獲取資訊,讓他用“聽講”的方式來讀,在方法上,就是南轅北轍了,沒有效果,當然也不奇怪。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