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要為孩子架起探索的橋梁

“月亮為什么總跟著我走呀?”“天上的雪花是什么變的?”
幼兒天生具強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認識事物的原動力、內驅力, 他們總是力圖了解事物的本身以及所處的外部世界, 如何讓孩子從好奇、疑惑到主動構建知識結構, 這需要成人的啟發與引導, 為幼兒架起探索的橋梁, 使他們通過實踐, 培養不斷探索的精神。

方案一:提供易引發幼兒產生問題的材料

在自然角中, 幼兒從小龍蝦、小烏龜、小兔子身上發現了許多問題, “小龍蝦吃什么?”“咱們的小烏龜也冬眠嗎?”為了解開“龍蝦吃什么”的答案, 我和孩子們一起搜集材料、找來羊肉、蔬菜、餅干。

Advertisiment
孩子們經過精心喂養、細心觀察, 終于發現龍蝦愛吃肉。 接著, 我又啟發幼兒對龍蝦做觀察日記, 讓幼兒主動建構知識, 孩子們通過觀察學習了很多知識, 并體驗到了實踐的樂趣。

選擇適合幼兒發現的知識點, 提供易于引發幼兒產生問題的材料, 是引導幼兒探索的有利途徑。

方案二:創設情境, 啟發幼兒與材料互動

有時雖然投放了幼兒喜歡的材料, 但由于材料所反應的關系比較隱蔽, 不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一次, 我在科學區投放做滾球游戲的材料——幾塊材質不同的滑道和幾個質地不同的球。 幼兒對此不感興趣, 無人問津, 為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 我神秘地說:“誰玩環球車越野賽?”大家一聽有車玩都圍過來,

Advertisiment
張則成拿起乒乓球, 在不同的滑道上玩起來, 一會兒他好奇地問:“老師, 乒乓球跑的速度怎么不一樣?”我沒有回答, 又鼓勵他在同樣的滑道上試試其它的球, 大家反復操作, 終于總結出相同質地的球在材質不同、坡度相同的滑道上的下滑速度不同……孩子們非常高興, 通過自己的探索懂得這么多的知識, 。

孩子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需要老師的鼓勵、適時、適度的幫助。 創設問題情景, 啟發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是引導幼兒不斷探索的良好途徑。

方案三:材料的投放要有主題

在科學角的“小猴爬山洞”游戲中, 我投放了寬口瓶、鑷子、鉤子、帶磁鐵的吊繩、和別有小猴的塑料片、鐵片和木片。 我的任務是“不用手能使猴子爬出山洞嗎?”孩子們非常感興趣,

Advertisiment
用鑷子夾, 用鉤子鉤, 用帶繩的磁塊從瓶中往上吸, 并記錄下方法, 最后發現用磁塊能吸鐵猴、用鑷子和夾子能解決其他的猴。

材料投放有主題可滿足幼兒好奇心, 培養幼兒不斷探索。

方案四:材料投放構成問題情景

在自然角中有幾個裝有不同顏色水的透明瓶子, 在瓶口都種上蒜, 幼兒非常好奇, 每天都來看。 一天王巖發現蒜都長出了根, 但顏色卻不同, 孩子們新奇地猜測:是染上了顏色?是蒜喝了不同顏色的水?這時我又拿出一個自來水種的蒜, 幼兒發現, 它的根是白色的, 待幼兒查過資料才明白:“根吸收營養時, 把顏色也吸了上來, 所以根有了顏色。 ”

方案五:材料的分層投放

Advertisiment

在玩“燈泡亮了”的游戲時, 我先投放一節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電燈泡。 幼兒經過嘗試, 發現了多種方法, 然后, 有孩子好奇地問“多幾節電池和導線, 還能亮嗎?”于是我又投了多節電池, 幼兒饒有興趣地操作, 發現多幾節電池, 燈泡更亮了, 而且還發明了許多種連接方法。 我接著投入鑰匙木片、鋼筆等, 幼兒一個接一個試, 發現鋼筆、鑰匙放在中間燈還能亮, 分開就滅了。

分層投放材料, 并通過增加材料和改變材料, 提示和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 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經過操作、探索, 讓幼兒的知識經驗逐漸豐富。

總之, 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材料不同的投放方式, 為幼兒架起探索的橋梁, 培養幼兒不斷研究和探索的意識, 同時也增強了老師的研究意識,

Advertisiment
使師生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