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要求限制過多讓孩子變得軟弱退縮

孩子要求自己獨立做一些事情, 其實這是一種探索的過程, 如果媽媽沒有及時認識到這種心理特點, 一味訓斥、阻止或懲罰孩子,就會導致孩子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壓抑。


藝諾7歲了, 上小學一年級。 但藝諾媽媽最近特別煩惱, 原本活潑可愛的藝諾現在個性軟弱退縮, 做事畏首畏尾。 洗澡時, 媽媽看到藝諾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傷痕, 追問是怎么回事, 才知道他經常被小伙伴欺負, 不敢反抗, 也不敢向老師和媽媽說。

經過深入溝通我了解到, 藝諾從小想獨立地進行探索時, 總是受到壓抑。 比如, 藝諾兩歲時,

Advertisiment
開始學著自己吃飯了, 本來這是一個好事, 正當藝諾媽媽在為藝諾的這一變化而高興時, 卻發現藝諾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 甚至還把已經掉到地上的飯粒再撿到碗里, 然后繼續吃。 媽媽覺得這樣不衛生, 就上前制止。 可是藝諾聽了之后非但沒有停下, 反而還哈哈大笑, 越發的變本加厲起來, 還以為媽媽跟他逗著玩。 藝諾媽真的生氣了, 嚴肅地說了幾句, 沒想到, 藝諾卻扔下勺子, 大哭起來。

還有一次, 藝諾出門以前要求自己穿衣服或鞋子, 但是卻又因為不熟練而浪費了很多時間, 穿了很長時間還是穿不好, 這時媽媽著急出門, 就要伸手幫助, 但是藝諾卻又固執地要自己來完成這件事情, 拖拖拉拉了近半個小時, 媽媽失去耐心不耐煩的嘮叨了幾句,

Advertisiment
結果藝諾卻因為委屈而大哭起來, 接著一場親子鬧劇再度上演。 慢慢地, 藝諾不再有自己的去探索和解決問題想法, 只是乖乖順從媽媽的指令。

【臨床分析:孩子獨立探索的愿望受限時易變得軟弱自卑】

Tips: 第一反抗期中孩子的表現

處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的表現:心理發展出現獨立的萌芽, 自我意識開始發展, 好奇心強, 有了自主的愿望, 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 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制止, 就容易說反話、頂嘴。

沒有正確應對孩子的第一個心理反抗期

來自心理生理學的研究表明, 2歲左右, 隨著孩子的大腦皮層快速發育, 語言、運動能力大大提高,

Advertisiment
寶寶已經漸漸能夠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 從而產生了獨立行動的愿望和好奇心, 這種愿望和好奇心時刻激勵著他去探索外部的世界, 去試探自己的能力-----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志。 同時, 孩子已經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要完全依靠父母, 他已經具備了能夠獨立去做一些事情的能力。 每當孩子學會獨立做一件事情時, 他的內心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而一旦孩子感覺到自己想要獨立行動的愿望受到限制的時候, 他就會出現反抗的傾向, 不聽父母的指令而自行其道, 因此常常被大人們形容為令人煩惱的“terrible two”。

如上文中的藝諾在兩歲時就是個好奇心強寶寶, 常常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 凡事都想自己動手, 自己嘗試……但由于經驗不足,

Advertisiment
所以常常把事情搞砸了, 給身邊的人帶來了很多麻煩, 卻又堅持己見, 不肯聽從大人的指導和意見。 這表明, 藝諾已經開始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心理反抗期。 這時期孩子要求自己獨立探索一些事情, 其實這是一種探索的過程, 如果媽媽沒有及時認識到這種心理特點, 一味訓斥、阻止或懲罰孩子, 就會導致孩子的“發展危機”, 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壓抑, 如, 像藝諾一樣做事畏首畏尾, 軟弱自卑;或者執拗性強, 逆向而行等。

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是為了滿足自己

事實上, 來自心理學的跟蹤調查表明, 在幼兒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 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 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 則往往在性格上趨于軟弱和寡斷。

Advertisiment
對于處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來說, 父母的教養態度正確與否, 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 因此, 正確對待處于“反抗期”的孩子是很重要的。

同時, 媽媽也要意識到, 自己為什么會那么著急的替孩子去做, 孩子出錯時自己為什么會那么在意?很多時候, 其實都是媽媽自己的原因, 比如有的媽媽怕孩子養成不好習慣, 會不被周圍人所接受, 有的媽媽則是不允許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 而有的媽媽則是工作太忙, 無暇照顧寶寶的需要。

如果藝諾開始做的不好,媽媽為了省事就包辦代替或簡單的呵斥糾正,就剝奪了他探索的機會, 長大后,很容易形成沒有自我意識或者特別反叛的個性。 有的人長大沒理想,沒有生活目標,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好像是為別人在活或者處處跟別人較勁,甚至有反社會行為,很大程度上與這一階段的心理沒有發育好有關。

【育兒建議:不要遏制孩子生命力的自由發展】

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因為父母的要求都是自己達不到的。

理順自己的情緒 平和地對待寶寶

文中的藝諾媽媽,應該理解藝諾正在經歷他自己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獨立意識的萌發期,應盡情的讓其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

2歲的妞妞也喜歡亂扔食物,但妞妞媽媽卻既不會責罵也不會完全順從。那妞妞媽媽是怎樣面對這個反叛好奇的“小搗亂“的呢?妞妞媽媽說:“首先,我理解這種舉動是處于這個發育階段孩子所有的特點,所以我不會特別生氣,覺得孩子不聽話了或養成不好的習慣了。當孩子自己嘗試某一動作的時候,我會特別支持,比如,前一段日子她也對用勺子喝湯特別感興趣,卻又動作不協調,經常弄的地上、桌子上湯湯水水,讓我也很苦惱。但我每天多半個小時來收拾衛生,卻換來了妞妞獨立嘗試新動作的機會,這讓她特別開心,我雖然辛苦但也會覺得特別值得。當妞妞喝到自己用勺舀到的湯后,我還會實時的鼓勵她,她就會覺得自己很能干,增加了她的自信。”

不要怕孩子亂扔,孩子只是把吃飯當成是一種游戲。寶寶從這個新奇的游戲中他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原來能用勺子把東西反復的舀起來,原來勺子偏了湯就撒出去了,甚至還有媽媽隨著自己扔或不扔而變化的神色……這一切,對小寶寶來講,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孩子通過這種體驗去了解他所生活的這個生活中的點滴,也了解到周圍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開始逐步建立起與周圍人的互動。

用平等開放的眼光去對待寶寶的每一步的發展

其實面對的是孩子獨立期的成長。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又會變得很“乖”,3-5歲的孩子記憶力增加,思維能力增強,他們通過傾聽和使用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謂的執拗只是大人的眼光。很多時候大人們沉浸在現實世界的規則之中,無形中也用這種規則來要求尚在發育中的寶寶,這種做法往往會遏制孩子生命力的自由發展。

小朋友金金是一個好奇心特別強的孩子,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對待他的這種有點固執的“壞習慣”,金金的父母卻并沒有因此而責罰他,而是因勢利導,與金金一起察看說明書,把拆開的物品恢復原樣。現在金金對探索興趣越來越來越濃,也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父母們可以放平心態,用平等開放的眼光去對待寶寶的每一步的發展,可能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另外一種令你驚喜的生命體驗。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體驗,不要總是把孩子看成被教育的對象,給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樣,就意味著父母在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很多時候大人們沉浸在現實世界的規則之中,無形中也用這種規則來要求尚在發育中的寶寶,這種做法往往會遏制孩子生命力的自由發展。

專家介紹:

芳馨,心理咨詢專家,曾任職于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北京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等處。從事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擅長精神分析、釋夢、意象對話、家庭系統排列、催眠療法等。

有的人長大沒理想,沒有生活目標,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好像是為別人在活或者處處跟別人較勁,甚至有反社會行為,很大程度上與這一階段的心理沒有發育好有關。

【育兒建議:不要遏制孩子生命力的自由發展】

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拗的,因為父母的要求都是自己達不到的。

理順自己的情緒 平和地對待寶寶

文中的藝諾媽媽,應該理解藝諾正在經歷他自己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階段——第一個獨立意識的萌發期,應盡情的讓其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

2歲的妞妞也喜歡亂扔食物,但妞妞媽媽卻既不會責罵也不會完全順從。那妞妞媽媽是怎樣面對這個反叛好奇的“小搗亂“的呢?妞妞媽媽說:“首先,我理解這種舉動是處于這個發育階段孩子所有的特點,所以我不會特別生氣,覺得孩子不聽話了或養成不好的習慣了。當孩子自己嘗試某一動作的時候,我會特別支持,比如,前一段日子她也對用勺子喝湯特別感興趣,卻又動作不協調,經常弄的地上、桌子上湯湯水水,讓我也很苦惱。但我每天多半個小時來收拾衛生,卻換來了妞妞獨立嘗試新動作的機會,這讓她特別開心,我雖然辛苦但也會覺得特別值得。當妞妞喝到自己用勺舀到的湯后,我還會實時的鼓勵她,她就會覺得自己很能干,增加了她的自信。”

不要怕孩子亂扔,孩子只是把吃飯當成是一種游戲。寶寶從這個新奇的游戲中他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原來能用勺子把東西反復的舀起來,原來勺子偏了湯就撒出去了,甚至還有媽媽隨著自己扔或不扔而變化的神色……這一切,對小寶寶來講,都是一種新奇的體驗。孩子通過這種體驗去了解他所生活的這個生活中的點滴,也了解到周圍人對自己行為的反應,開始逐步建立起與周圍人的互動。

用平等開放的眼光去對待寶寶的每一步的發展

其實面對的是孩子獨立期的成長。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又會變得很“乖”,3-5歲的孩子記憶力增加,思維能力增強,他們通過傾聽和使用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謂的執拗只是大人的眼光。很多時候大人們沉浸在現實世界的規則之中,無形中也用這種規則來要求尚在發育中的寶寶,這種做法往往會遏制孩子生命力的自由發展。

小朋友金金是一個好奇心特別強的孩子,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對待他的這種有點固執的“壞習慣”,金金的父母卻并沒有因此而責罰他,而是因勢利導,與金金一起察看說明書,把拆開的物品恢復原樣。現在金金對探索興趣越來越來越濃,也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父母們可以放平心態,用平等開放的眼光去對待寶寶的每一步的發展,可能展現在你面前的是另外一種令你驚喜的生命體驗。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體驗,不要總是把孩子看成被教育的對象,給孩子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樣,就意味著父母在給孩子做出榜樣,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

(本案例系真人真事,其身份已隱去。)

很多時候大人們沉浸在現實世界的規則之中,無形中也用這種規則來要求尚在發育中的寶寶,這種做法往往會遏制孩子生命力的自由發展。

專家介紹:

芳馨,心理咨詢專家,曾任職于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北京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等處。從事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擅長精神分析、釋夢、意象對話、家庭系統排列、催眠療法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