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學會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人在剛剛降生時是非常軟弱無力的, 他們的命運的確掌握在別人手中。 兩歲以後, 孩子的能力發展了, 這時的孩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寶寶幹”, 因為孩子知道了快樂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而得到。 但是“現在你幹不了”、“你別摔著了”等, 家長這些充滿愛意的話卻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無能, 也讓孩子知道了即使自己不用動, 家長就會給自己帶來滿足。 家長都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含在嘴裡, 為孩子包辦一切, 而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要聽話, 好像聽話就是好孩子。

而孩子到了幼稚園, 不會自己吃飯, 不會自己上廁所,

Advertisiment
玩具自己玩……而孩子長大了, 進中學了, 父母還要為他們收拾書包, 送他們上車。 有的孩子考大學了, 考什麼專業都是父母原先擬定的, 沒有一點自我的意願。 我認為, 矯治獨生子女自私、懶惰、做事膽小、依賴性強等弱點, 應從幼兒時期入手, 尤其是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尤為重要。

在實踐活動中, 我們利用以下幾種方式來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一.遊戲中體現自主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 遊戲過程中的玩具和活動場地是幼兒最直接接觸的。 同時, 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 最能發揮主動性;它不僅使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再現, 而且為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在遊戲中教師常常採用兩種方法,

Advertisiment
一種是老師不參加遊戲實踐過程, 只是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材料, 讓幼兒自主活動。 另一種則是老師參加遊戲實踐過程, 只做幼兒的夥伴, 不操縱遊戲過程, 發揮幼兒的自主性, 尊重幼兒的活動。 在遊戲中, 幼兒自主、自由, 活動類型老師不做硬性安排, 由幼兒自己選擇, 玩什麼, 怎樣玩均由幼兒自己做主。 幼兒在遊戲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盡情玩耍。 老師只是作為遊戲夥伴參加遊戲, 並以飽滿情緒感染影響幼兒, 對幼兒的活動表示支持、贊許。 為幼兒營造寬鬆、民主、自由的遊戲氛圍, 讓遊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流露出幼兒的真實感受。

當然在遊戲中, 老師也並非完全放任, 而應做到心中有數。 並依平時對幼兒活動特點的觀察和瞭解。

Advertisiment
進行相應的指導。 當孩子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 可以積極鼓勵幼兒, 自己動腦想辦法, 去克服困難, 在活動中我們允許孩子有失敗, 鼓勵孩子再試一試, 孩子就會在一次次嘗試失敗的過程中獲得經驗、發展能力, 從而體會到了克服難關之後的愉悅。

二.啟發語言表達

愛說愛問是幼兒的天性, 對幼兒提出的各類問題, 老師要表現出很濃厚的興趣, 花一點時間同他們進行討論, 並認真做出解答, 以後他們就會大膽地表達想法。 在教育過程中, 不能過多地限制幼兒說話, 老師要圍繞教育內容積極引導, 選擇有吸引力的話題。 引導得當了, 孩子們就不會說題外話, 而是圍繞教育內容向老師左問右問。 這樣不但不會影響教學,

Advertisiment
而且能使教育內容在幼兒頭腦中打下更深的烙印。

比如主題活動《小雨傘》中, 讓幼兒認識了傘的開與合, 站在不同角度觀察傘的不同形態後, 老師可以讓幼兒想雨傘有什麼用途, 幼兒的回答令千奇百怪。 “下雨的時候打傘”、“下雪、天氣熱的時候打傘”、“我過生日的時候, 媽媽送給我小傘做生日禮物”、“我看見電視裡面小朋友拿著小雨傘跳舞”、“我看見時裝模特拿著傘進行表演”……小朋友有的邊想邊表演, 有的拿著雨傘去操作, 通過不斷的探索, 幼兒增加了對雨傘的認識, 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出雨傘的形象, 並積極考慮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自己處理問題、想辦法

孩子是一個有別于大人的獨立個體, 他們總想掙脫大人的控制,

Advertisiment
要自己動手做好每一件事情, 除非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外, 孩子要做的事情是不想要大人插手的。 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自主意識, 還提高了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 在幼兒辦錯事或自己能處理事情時, 儘量讓他們自己處理或參與, 使他們成為主角。

在教育、學習的過程中, 老師應該對所有孩子的想像給予鼓勵, 肯定他們, 使他們從自己的創造成果中感到莫大的快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