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萬萬沒想到:孩子“自律”的根源在這裡~

今天這段文字, 摘自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 書中有這樣一段記錄:一位30歲的財務專家來到作者處就診, 希望醫生糾正她總是拖延工作的壞習慣。 這位女士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裡, 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的工作, 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裡, 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 她總是儘量回避, 結果, 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工作卻拖延下來。 心理醫生發現這與這位諮詢者工作中缺乏“自律”的現象與童年時父母的教養有很大關係(下文中有描述), 最後, 在幫助她進行心理分析的基礎上, 幫她設法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
Advertisiment
強迫自己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 而在剩下的時間裡, 工作就變得相對輕鬆了。 由於她是一個意志比較堅定的人, 所以, 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毛病。

在這裡, 作者提到了“推遲滿足感”, 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 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這個過程, 成人一般形容為“先苦後甜”, 對於孩子來說, 則與“自律”緊密相關。 “自律”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所以今天叮噹給大家分享這篇, 希望在“自律”教育方面, 給家長以啟發。

“自律”的根源

在童年時, 從5歲開始, 孩子就可以學習這個自律的原則——先承受痛苦, 再享受快樂, 避免眼前的安逸帶來的不利。

例如:如果一個5歲的男孩多一點耐心, 讓同伴先玩遊戲,

Advertisiment
自己等到最後, 就可以在沒有打擾和催促的情況下, 享受到更多的樂趣。 對於6歲的好子而言, 學會吃蛋糕時不著急把香甜的奶油一口氣吃完, 或者先吃蛋糕, 後吃奶油, 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讓上了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 是培養“先苦後甜”原則的最佳時機。 當孩子滿12歲時, 應該已經無須家長敦促, 就可以先完成功課, 再去看電視。 如果是這樣, 十五六歲以後, 他們就會把這個原則內化為一種習慣, 成為自己的一種常態。

但是, 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 很多青少年都缺少這種健康的習慣, 他們不肯用功學習, 說話做事喜歡心血來潮, 他們很容易成文“問題學生”。 為什麼呢?研究表明, 基因的影響並不明顯, 其他因素也有待論證,

Advertisiment
但大部分跡象表明, 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子不教, 誰之過?

孩子缺少自律, 未必是因為父母管教不嚴。 事實上, 他們中的很多人經常受到嚴厲的責駡或體罰。 可是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起到負面作用, 因為它本身就違背了自律的原則。 沒有自律原則做為後盾的管教, 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則, 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之會成為反面教材。 有些父母經常告訴孩子:“照我的話去做, 但不要學我。 ”他們的行為缺乏長輩起碼的自製力、尊嚴和理性, 比如酗酒、邋遢、大打出手、偷奸耍滑甚至背信棄義。 這些父母的生活毫無自律, 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地生活, 結果可想而知。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

Advertisiment
生活井然有序, 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塗, 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父母的關愛至關重要。 即便家庭環境充滿混亂、生活貧困, 只要有愛存在, 照樣可以培養出懂的自律的孩子。 相反, 即使父母身為醫生、律師、企業經理或者慈善家, 生活方式相當嚴謹, 但是如果缺少愛和溫情, 他們培養出的子女照樣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不懂自律。

愛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 如果我們愛某樣東西就會樂於花時間去欣賞它、照料它。 比如一位小夥子終於買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新車, 他一定把大把的時間花在車上面:擦、洗、美容、修、整理內飾……

對於子女的愛也是如此, 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陪伴他。

Advertisiment

培養孩子學會自律, 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 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 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 就無法深入瞭解他們的需要、找到教育他們的正確方式。

在孩子明顯需要培養自律能力的時候, 我們不是挑起擔子, 而是不耐煩地說道:“我沒精力管你, 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到頭來, 但孩子犯下錯誤逼我們不得不採取行動的時候, 我們就會把滿腔怒火發洩到他們頭上。 我們不願去調查問題的本質, 也不考慮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算適合。 如果父母習慣用嚴格的體罰教訓孩子, 這本質上不是教育, 而是發洩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

“自律”的起點

聰明的父母決不會這麼做。 問題發生之前,他們就願意花時間瞭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他們會用恰當的敦促、鼓勵和表揚,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教他們學習自律。他們會認真觀察孩子的舉止,從孩子吃飯、做功課、撒謊、逃避責任等行為中,及時發現問題;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緊、什麼時候放鬆、什麼時候該表揚、什麼時候該批評,就能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使問題消失於無形。

可以斷言,父母的愛,決定這家庭教育的優劣。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家庭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家長,善於審視孩子的需要,並作出理性的判斷。當孩子面臨痛苦抉擇時,他們會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歷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領受到父母的這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有的父母為了掩飾家庭教育上的失敗,會不停的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愛他,多麼重視他,但這一切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長期蒙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如果父母一再出爾反爾,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即便他們不即刻表現出什麼,但卻會把父母的教導和許諾看得一文不值。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生活方式。

那些沐浴著父母之愛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他們也會偶爾賭氣、抱怨父母,但是內心深處卻清楚父母深愛著自己。父母的珍愛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的起點,這有著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自律”的基礎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必須從小培養,成年以後再彌補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後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然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我們剛才說到了“推遲滿足感”,那我們就以時間為例。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有價值,就會認為自己的時間也很有價值,因此有價值的時間也必須善加利用。那位拖延時間的財務專家,就是忽略了自己的時間的價值。童年時,她曾有過不幸的遭遇:親生父母本來有能力照顧她,但是每逢學校放假,他們會花錢將她送到養父母家中,她從小就體驗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她覺得父母不重視她,不願意照顧她,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長大以後,雖然自己聰明能幹,但是自我評價卻低的可憐。因為自我評價很低,所以她不懂得重視自己的時間。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之後,她自然就意識到了自己時間的寶貴,必須合理有序地進行安排。

不要“遺棄”我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任何形式的遺棄。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恐懼心理有敏銳的直覺,他們向孩子做出保證:“我們是最愛你的,永遠不會丟棄你不管。”“爸爸媽媽當然會回來,我們會永遠陪在你身邊。”如果除了這些口頭保證,還有實際行動配合,那麼,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潛在的恐懼就會消失。他們不會只貪圖一時安逸,犧牲掉長期的幸福,而是甘願以某種方式推遲暫時的滿足感。他們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們的需求最終都會實現,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證一樣。

如果父母的做法相反,動不動就用“遺棄”來威脅和管束孩子:“照我說的話做!否則我就不再愛你!”——這意味著拋棄和死亡。這使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他們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獄,這種恐懼會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後。他們寧可透支將來的快樂和滿足,也不願意推遲滿足感。在他們眼裡,未來太遙遠、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及時將來比現在好很多倍,他們也不願意去等待,只願意得過且過。

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學會自律,對安全感產生信任,不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還需要父母表裡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如果這份禮物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孩子也可能從其他管道得到,不過其過程必然更為艱辛,通常要經過一生的鏖戰,而且常常以失敗告終。

問題發生之前,他們就願意花時間瞭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他們會用恰當的敦促、鼓勵和表揚,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發展方向,教他們學習自律。他們會認真觀察孩子的舉止,從孩子吃飯、做功課、撒謊、逃避責任等行為中,及時發現問題;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緊、什麼時候放鬆、什麼時候該表揚、什麼時候該批評,就能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使問題消失於無形。

可以斷言,父母的愛,決定這家庭教育的優劣。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家庭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家長,善於審視孩子的需要,並作出理性的判斷。當孩子面臨痛苦抉擇時,他們會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歷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領受到父母的這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價值。有的父母為了掩飾家庭教育上的失敗,會不停的告訴孩子自己是多麼愛他,多麼重視他,但這一切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長期蒙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如果父母一再出爾反爾,只會讓他們失去信心,即便他們不即刻表現出什麼,但卻會把父母的教導和許諾看得一文不值。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生活方式。

那些沐浴著父母之愛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他們也會偶爾賭氣、抱怨父母,但是內心深處卻清楚父母深愛著自己。父母的珍愛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後,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的起點,這有著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自律”的基礎

“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自信必須從小培養,成年以後再彌補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的愛,成年後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然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我們剛才說到了“推遲滿足感”,那我們就以時間為例。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有價值,就會認為自己的時間也很有價值,因此有價值的時間也必須善加利用。那位拖延時間的財務專家,就是忽略了自己的時間的價值。童年時,她曾有過不幸的遭遇:親生父母本來有能力照顧她,但是每逢學校放假,他們會花錢將她送到養父母家中,她從小就體驗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她覺得父母不重視她,不願意照顧她,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長大以後,雖然自己聰明能幹,但是自我評價卻低的可憐。因為自我評價很低,所以她不懂得重視自己的時間。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之後,她自然就意識到了自己時間的寶貴,必須合理有序地進行安排。

不要“遺棄”我

所有的孩子都害怕任何形式的遺棄。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恐懼心理有敏銳的直覺,他們向孩子做出保證:“我們是最愛你的,永遠不會丟棄你不管。”“爸爸媽媽當然會回來,我們會永遠陪在你身邊。”如果除了這些口頭保證,還有實際行動配合,那麼,待孩子到了青春期,潛在的恐懼就會消失。他們不會只貪圖一時安逸,犧牲掉長期的幸福,而是甘願以某種方式推遲暫時的滿足感。他們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們的需求最終都會實現,就像父母做出的保證一樣。

如果父母的做法相反,動不動就用“遺棄”來威脅和管束孩子:“照我說的話做!否則我就不再愛你!”——這意味著拋棄和死亡。這使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他們覺得世界是不安全的,甚至把世界看成地獄,這種恐懼會一直保留到成年以後。他們寧可透支將來的快樂和滿足,也不願意推遲滿足感。在他們眼裡,未來太遙遠、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及時將來比現在好很多倍,他們也不願意去等待,只願意得過且過。

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學會自律,對安全感產生信任,不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還需要父母表裡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如果這份禮物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孩子也可能從其他管道得到,不過其過程必然更為艱辛,通常要經過一生的鏖戰,而且常常以失敗告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