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育兒力之溝通的力量

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中, 很多父母對於如何和孩子溝通這一問題常常一籌莫展, 對於和孩子有效溝通後所帶來的神奇轉變更是毫無體會。 本期育兒力之溝通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看看“溝通”和“說教”有哪些不同, 以及該如何和孩子科學、有效的溝通。

什麼是“溝通” ?很多父母的理解是:“我該怎麼說, 孩子才能聽,”這本身就是對“溝通”狹隘的理解。 溝通,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回饋的過程。 ”這裡沒有說必須用語言說, 更沒說誰必須聽誰的, 所以不能簡單地把溝通理解為讓孩子聽話和服從的“說話技巧”。

Advertisiment
溝通是雙向的, 是關於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回饋的過程, 是從孩子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 秉持一份同理心, 試著去換位元思考, 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而那種從自己預設立場出發, 不關注孩子回饋, 目的只是想證明孩子錯了或要孩子聽從的單項命令, 不是溝通, 而是說教。

明確了溝通的基本定義,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 我們就會更多地使用非語言方式的交流。 著名的“赫拉別恩法則”告訴我們, 人際溝通中真正產生影響力的, 語言、語調、動作所占的比例, 分別為7%、38%和55%。 所以,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 我們用什麼語氣、表情、眼神, 什麼肢體動作, 孩子感受到了什麼, 是更重要的交流。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主要是通過內感官,

Advertisiment
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 就是非語言方式, 所以我們常說, 一個擁抱勝過幹言萬語。 除了常常擁抱、撫摸、親吻、握手、點頭、微笑、凝視等非語言方式, 都可以更好地與孩子互動交流。 要孩子改變, 需要先改變我們自己的溝通方式。 父母想學習和發展自己的“溝通力”, 先要避免把“溝通”誤解為“說教”, 否則不僅會無法彰顯溝通的效力, 還會適得其反, 導致孩子反感、叛逆, 又傷害了親子關係。

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願望, 是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

唯有先通情, 才能達理。 常見一些年輕的父母,帶孩子去醫院打針,先是欺騙孩子打針不疼, 當孩子哭時又訓斥他不勇敢, 結果往往是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而這不僅僅是因為疼,

Advertisiment
更是因為父母對自己感受的漠視。 打針前告訴孩子“打針會有一點疼, 但很快就可以過去” “疼可以哭出來” “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還有一些父母, 一看到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為了鼓勵孩子勇敢, 會對孩子說:“不疼, 不疼,快自己起來, 好孩子不哭! ”

可是疼不疼, 是孩子自己的感受, 而忠於自己的感受, 是構建自我的前提。 如果父母連孩子的感都可以來定義, 那能說我們拿孩子當“人” 了嗎?而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 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 以及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

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 重要的是我們做父母的, 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 用尊重他人的方式, 提出自己的要求, 並讓孩子認識到,

Advertisiment
不是所有的要求都會被滿足。 否則, 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 什麼得不到, 該如何去爭取。 這是_個孩子學習如何溝通, 如何達成目標或面對拒絕的過程。 比如我帶孩子去商場前,通常先約定可以買一樣玩具, 但只能買一樣。 偶爾孩子買過一樣玩具後還是會哭鬧著要第二樣, 這時訓斥孩子亂花錢或不懂事往往適得其反, 要先承認孩子的願望, “爸爸知道你非常喜歡這輛玩具車,爸爸也很喜歡。

我們約定好了只買一樣, 如果你要這輛玩具車, 就把剛剛買的積木退掉”。 這種溝通方式, 不僅承認了孩子的願望, 還發展了孩子做選擇的能力。

多描述, 少評價, 是親子溝通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表揚或批評都要盡可能的具體,

Advertisiment
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 因為孩子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 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例如, 當我們因孩子考了好成績誇他“聰明”時, 意味著下次如果沒考好, 就是他“笨”, 而“聰明”和“笨”都是天賦的, 是自己改變不了的, 這既會給孩子帶來焦慮, 又會導致孩子忽視了優秀意味著一種負責的態度, 一份專注的努力, 一種執著的過程, 而不是在炫耀一種天賦。 如果換個角度告訴孩子, 因為他這學期學習動機和目標更明確, 或學習時專注力更強, 或學習時間更長等, 所以比上學期成繢有所提高, 會給孩子更多信心和力量, 因為做事的過程和態度, 是孩子可控的範圍, 這是對孩子本身努力的認可和肯定。

溝通時少禁止,多啟發,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好的教育該是正向的、肯定的、積極的,激勵孩子會成為那個好的,而我們太多的父母,卻總是習慣用負面的、否定的、消扱的方式去暗示他會成為那個壞的。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為時,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該如何做,而不是批評孩子做的不對。記得我家寶寶1歲半左右開始在牆上塗鴉,這是他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我們就專門指定了一面牆供孩子畫。可孩子到了2歲左右時,開始在床單上塗鴉,這時我沒有枇評他是錯的,只是在他在床單上畫時,我蹲下來,把一摞紙放在他跟前,告訴他:“床是用來睡覺的,紙是用來畫畫的。”堅持幾次之後,孩子再畫畫時,就可以主動找紙或向爸爸媽媽要紙了。

提高溝通效力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如溝通時對事不對人,不給孩子貼標籤;秉持同理心,多換位思考,避免固執己見;要言行一致,避免“照我說的做,但別學我的樣子”,否則會失去父母的基本威信;自己情緒失控時暫停;多用“我”代替“你”:“你真讓我生氣! ”改成“我感到生氣! ”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鼓勵代替抱怨:“你總是那麼磨蹭! ”改成“你比昨天有進步,加油! ”;多使用短句,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的房間。”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對重要的話要進一步確認:“能告訴我剛才說了什麼嗎? ”等等。

除了掌握必要的溝通原則和技巧外,恰當的溝通步驟也會提升溝通的效力

有效溝通,不是從父母如何說開始的,恰恰相反,應該是父母對孩子積極的關注和用心的傾聽。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當我們能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安全的,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的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如果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父母可以在先接納和平復了孩子的情緒後,再給出自己的多種建議,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做出自己選擇,幫孩子從問題中收穫成長。

後記: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不僅有助於良好親子的構建,也是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各種問題,教會孩子如何用文明的方式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所以,在育兒中,“溝通力“是父母必須重視起來的課題,需要每一位元父母,用心地去學習、去實踐。

溝通時少禁止,多啟發,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好的教育該是正向的、肯定的、積極的,激勵孩子會成為那個好的,而我們太多的父母,卻總是習慣用負面的、否定的、消扱的方式去暗示他會成為那個壞的。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為時,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該如何做,而不是批評孩子做的不對。記得我家寶寶1歲半左右開始在牆上塗鴉,這是他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我們就專門指定了一面牆供孩子畫。可孩子到了2歲左右時,開始在床單上塗鴉,這時我沒有枇評他是錯的,只是在他在床單上畫時,我蹲下來,把一摞紙放在他跟前,告訴他:“床是用來睡覺的,紙是用來畫畫的。”堅持幾次之後,孩子再畫畫時,就可以主動找紙或向爸爸媽媽要紙了。

提高溝通效力的方法和技巧還有很多。如溝通時對事不對人,不給孩子貼標籤;秉持同理心,多換位思考,避免固執己見;要言行一致,避免“照我說的做,但別學我的樣子”,否則會失去父母的基本威信;自己情緒失控時暫停;多用“我”代替“你”:“你真讓我生氣! ”改成“我感到生氣! ”

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鼓勵代替抱怨:“你總是那麼磨蹭! ”改成“你比昨天有進步,加油! ”;多使用短句,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的房間。”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對重要的話要進一步確認:“能告訴我剛才說了什麼嗎? ”等等。

除了掌握必要的溝通原則和技巧外,恰當的溝通步驟也會提升溝通的效力

有效溝通,不是從父母如何說開始的,恰恰相反,應該是父母對孩子積極的關注和用心的傾聽。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當我們能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安全的,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的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如果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父母可以在先接納和平復了孩子的情緒後,再給出自己的多種建議,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做出自己選擇,幫孩子從問題中收穫成長。

後記:和孩子之間的有效溝通,不僅有助於良好親子的構建,也是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各種問題,教會孩子如何用文明的方式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所以,在育兒中,“溝通力“是父母必須重視起來的課題,需要每一位元父母,用心地去學習、去實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