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說海鮮“長智力” 一喂就是三年多

聽說海鮮是優質蛋白, 能“長智力”, 陳女士便從孩子兩歲起給他餵食海產品, 哪知3年過去, 竟把孩子喂得又黃又瘦, 還因為膽囊發炎疼暈在路上。

Advertisiment

前天下午, 市民陳女士帶著5歲的小寶到光穀步行街一家飯館食用海鮮。 剛剛吃完飯走在路上, 小寶就大叫肚子疼, 沒過一會竟然暈倒在路上。 這一幕把陳女士嚇得不輕, 趕緊將孩子送往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 B超檢查提示, 小寶的膽囊頸上竟被一顆結石堵住, 他的腹痛就是因膽囊炎發作而起。 經過急診科緊急治療, 小寶的症狀初步緩解。

急診科醫生李玉濤詢問得知, 陳女士因聽說海鮮中含有豐富的DHA, 可以補充孩子大腦所需的營養;她便從孩子兩歲起, 給其餵食各種海產品。 而且小寶的胃口也很好, 到了5歲時, 一次能吃20只蝦。

近段時間, 瘦小的小寶總是吵著肚子疼, 陳女士便給他喂了健胃消食片。 其症狀雖緩解了,

Advertisiment
但臉色又開始變得蠟黃。 陳女士心想, 孩子是不是在幼稚園沒吃好飯, 便給孩子加餐, 當然還離不開海鮮。 這次孩子暈倒也是在吃完海鮮大餐後發生的。

李玉濤說, 長時間攝入太多高脂、高熱食物後, 孩子便長出了結石, 患上了膽囊炎。 營養科醫生付娟說, 海鮮不可長期過量補充, 單一的食物也會使孩子營養不良, 孩子應均衡營養。

給寶貝吃海鮮和水產品8要訣

1、首次“河”為先——河魚、河蝦引發過敏的幾率比海鮮相對小一些, 可作為初次給寶貝添加魚蝦的選擇。

2、警惕發生過敏——寶貝初次嘗試魚蝦時, 微量即可, 待確認沒有過敏表現時方可逐漸加量。

3、少油炸、多燉蒸——油炸易使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破壞, 不但營養降級,

Advertisiment
還會產生有害的脂質過氧化物。

4、死魚死蝦不要碰——細菌的滋生可不是從魚皮開始的, 除非確定魚蝦“剛剛過世”。

5、“小比大好”——體積大、分量重的魚體內容易蓄積更多的有毒重金屬, 小於兩斤的魚安全係數更高哦!

6、多≠好——每週3-4頓、每頓2-3兩是最適宜的量。 過於頻繁地吃魚蝦會導致營養失衡, 同時也有重金屬超標的危險。

7、清洗有重點——魚頭和魚腹內的黑膜往往藏著寄生蟲和重金屬, 一定要清除。

8、湯水要為輔——魚蝦含蛋白質、鈣、鈉的量都高, 食後需要更多的水分來説明消化, 因此, 更適合安排在早午餐中, 並搭配青菜湯;下午和傍晚則注意給寶貝多喝清水。

Advertisiment

魚蝦營養揭秘

1、高生物價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含量高於禽畜肉, 必需氨基酸豐富(包括牛磺酸), 吸收率高。

2、豐富優質的脂肪——卵磷脂、ω-3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EPA及DHA:黃金益智元素, 可以增強寶貝的記憶力及學習能力。

3、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和D的重要來源, 促進寶貝骨骼、肺和腸功能的發育。

4、粘多糖類物質——具防癌抗癌功能。

5、礦物質——大量的鈣、磷、鋅、碘等元素保證寶貝營養全面。

Advertisiment

吃海鮮並非多多益善

儘管海鮮味美, 營養豐富, 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好處, 但並非多多益善, 也就是說每次要注意適量, 不能貪吃。 生長在海域的海鮮, 尤其是近海產品會受許多病原微生物污染, 常含可引起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 有的海鮮還攜帶可引起烈性傳染病的病原體霍亂弧菌等。 所以, 在加工海鮮時一定要燒熟煮透, 涮海鮮時一定要燙足夠的時間, 以防外熟內生。 特別是常見的生魚片、生海膽、醉螃蟹、醉蝦等海鮮兒童要少吃, 最好不吃。 這類食品即使很新鮮, 但未經烹煮過程, 容易發生病菌或寄生蟲感染及引發過敏等現象。 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 機體各種生理功能還不完善, 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較弱,如不注意吃海鮮時的衛生,更容易引起不良後果。同時,要少吃(或不吃)刺多帶叉又小的魚類。雖然這種魚類肉質細嫩、口感鮮甜,但因兒童處理魚刺能力較差,吃時一不小心容易被細小的魚刺卡住喉嚨而發生意外傷害。

吃海鮮後不要馬上吃水果

由於魚、蝦、蟹等海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鞣酸(常見鞣酸含量較多的有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鞣酸進入胃腸道後,既會與蛋白質發生沉澱凝固反應,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充分吸收,還可與海鮮中的鈣相結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化合物,不僅使海鮮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還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同時可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就是許多人,特別是兒童,在吃完海鮮又食入多量水果後出現腹部不適或拉肚子的原因。那麼,吃海鮮後過多久才能吃水果呢?專家建議,吃海鮮大餐後最好間隔2小時(因為食物在胃內排空時間約2~3小時)以上再吃水果為宜。

兒童吃海鮮需味淡少油少辣

第一,兒童的腎臟功能尚未完善,不能排除滯留在體內多餘的鈉,因此吃得過鹹,會為今後誘發腎病和高血壓埋下禍根。再者,有關研究表明,兒童吃鹽過多還會影響機體對鋅的吸收,同時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所以,兒童飲食(包括吃海鮮)以清淡為主,不宜過鹹,以減少鹽的過多攝入。第二,兒童消化功能相對較差,而海鮮是高蛋白食物,再吃進過多的脂肪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第三,許多人吃海鮮時喜歡加辣。但是,兒童消化道黏膜嬌嫩,過辣的食物對其是一個極大刺激,容易造成傷害。

有一些小朋友會對海鮮過敏,建議在第一次嘗試時應該少量,看看是不是海鮮過敏體質。另外,由於海鮮類食品在中醫學上均認為屬性寒、風發之物,因此平日吃冷涼食物容易腹瀉和胃腸敏感的小朋友應當少吃,以免發生腹痛、腹瀉的不良症狀。有害的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小朋友儘量不要吃蝦頭、魚頭。

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比較弱,如不注意吃海鮮時的衛生,更容易引起不良後果。同時,要少吃(或不吃)刺多帶叉又小的魚類。雖然這種魚類肉質細嫩、口感鮮甜,但因兒童處理魚刺能力較差,吃時一不小心容易被細小的魚刺卡住喉嚨而發生意外傷害。

吃海鮮後不要馬上吃水果

由於魚、蝦、蟹等海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素,而水果中常含有一定量的鞣酸(常見鞣酸含量較多的有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鞣酸進入胃腸道後,既會與蛋白質發生沉澱凝固反應,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充分吸收,還可與海鮮中的鈣相結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化合物,不僅使海鮮的營養價值大為降低,還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同時可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這就是許多人,特別是兒童,在吃完海鮮又食入多量水果後出現腹部不適或拉肚子的原因。那麼,吃海鮮後過多久才能吃水果呢?專家建議,吃海鮮大餐後最好間隔2小時(因為食物在胃內排空時間約2~3小時)以上再吃水果為宜。

兒童吃海鮮需味淡少油少辣

第一,兒童的腎臟功能尚未完善,不能排除滯留在體內多餘的鈉,因此吃得過鹹,會為今後誘發腎病和高血壓埋下禍根。再者,有關研究表明,兒童吃鹽過多還會影響機體對鋅的吸收,同時是導致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所以,兒童飲食(包括吃海鮮)以清淡為主,不宜過鹹,以減少鹽的過多攝入。第二,兒童消化功能相對較差,而海鮮是高蛋白食物,再吃進過多的脂肪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第三,許多人吃海鮮時喜歡加辣。但是,兒童消化道黏膜嬌嫩,過辣的食物對其是一個極大刺激,容易造成傷害。

有一些小朋友會對海鮮過敏,建議在第一次嘗試時應該少量,看看是不是海鮮過敏體質。另外,由於海鮮類食品在中醫學上均認為屬性寒、風發之物,因此平日吃冷涼食物容易腹瀉和胃腸敏感的小朋友應當少吃,以免發生腹痛、腹瀉的不良症狀。有害的金屬類元素容易沉積在海鮮的頭部,所以小朋友儘量不要吃蝦頭、魚頭。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