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聰明家長常示弱,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棒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句話:要是事情我們都做了, 孩子看到自己沒有什麼事情是需要做的, 那麼就什麼事情都不會去做, 久而久之就沒有一點動手能力了;要是爸爸媽媽有20%的事情不做, , 那麼這20%的事情就只能依靠孩子來完成了, 所以孩子就會想盡辦法來完成這20%, 那麼他們的動手能力就有了20%。

在實際的生活當中, 孩子的能力和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是成反比的。 要是爸爸媽媽為孩子做的事情越多, 那麼孩子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差。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述一下。

在孩子眼中, 爸爸媽媽越強大,

Advertisiment
那麼他們就可以更加依賴爸爸媽媽了, 這樣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 承擔的責任就會越來越少了, 因此孩子的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 相反, 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爸爸媽媽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

爸爸媽媽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 示弱不是大家眼中所想像的軟弱, 示弱其實在優秀的爸爸媽媽眼中是一種智慧。 爸爸媽媽借助孩子渴求獨立的心理, 然後在適合的時候抓住適當的機會向孩子示弱, 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 這樣能夠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有著更大的信心和雄心壯志, 孩子就會鍛煉自己的能力, 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一步要做的是,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有位媽媽, 自己生病了,

Advertisiment
但是擔心孩子的生活, 拖著疲憊的身子給孩子做飯, 洗衣服, 但是孩子卻還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同時還抱怨媽媽做的飯不好吃。 還有一位媽媽雖然也是生病了, 但是卻是這樣做的, 媽媽明確告訴孩子, 自己今天生病了覺得非常難受, 孩子要自己做飯, 同時還要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 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 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

第二步, 在學習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 總是第一時間就問爸爸媽媽, “媽媽, 這個字念什麼?”“爸爸, 這道難題我不會啊?”為了孩子的血液, 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會積極給孩子解答, 似乎回答不出就體現不出自己的知識水準, 還怕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Advertisiment

事實卻不是如此, 要是孩子很輕易地從爸爸媽媽那裡得到幫助, 那麼以後遇到難題就習慣性地問爸爸媽媽了, 自己就不會思考了, 所以這時候要學會示弱, 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這個字媽媽也不認識, 你可以嘗試著動手查字典哦”, “這道題確實很複雜, 咱們一起看看例題吧, 看看誰能先想出解題的方法”。

爸爸媽媽還可以主動向孩子請教問題, 讓孩子有做老師的感覺, 讓孩子更加能夠獨立思考問題, 這樣對他們的發展是非常好的。

最後, 在交往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有一部分的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往, 甚至還害怕與人交往, 本來該自己去做的事情, 總是不願意自己去做, 然後讓爸爸媽媽幫忙代勞, 像是參加各種輔導班,

Advertisiment
不敢自己去報名, 只能讓爸爸媽媽幫自己去報名;自己在班裡受了委屈, 但是不敢跟老師直接說, 就讓爸爸媽媽給老師打電話。 遇到這種事, 最好也要示弱, 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 鍛煉孩子, 這樣幾次下來孩子就有經驗了, 說不定由孩子出面能夠比爸爸媽媽做的還好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