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媽媽不能做的十件傻事

近來, 將孩子成功與否歸結為父母責任的文章鋪天蓋地, 難道真的都是父母們的過錯嗎?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 如何做一個聰明媽媽?搜狐母嬰羅列了聰明媽媽不該做的10件事, 大家對號入座, 看看自己是否善於洞察和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是否能夠“與時俱進”。

1.老問我“阿姨親, 還是媽媽親?”

隨著就業競爭的加劇, 把孩子的日常照看委託給保姆的媽媽越來越多, 極端的例子, 是一周見不了孩子兩天。 而發現孩子在情感上依賴保姆, 又不免妒火中燒。 表現為當著孩子的面挑剔保姆的行為, 或者要孩子做出選擇:“是媽媽親,

Advertisiment
還是阿姨親?”有一位外企白領因為兒子過分“黏”保姆, 接連換了四任保姆來爭搶孩子的“情感所有權”, 結果弄得四歲的兒子變得特別膽小、怕黑, 沒有安全感。

觀點:再盡心盡力的保姆, 都無法替代母親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再忙的媽媽都應保證每天與孩子接觸45分鐘到一個小時, 此時的媽媽應關掉手機, 好好沉浸在孩子為你提供的純真環境裡。 要知道親子互動不僅使孩子得益, 媽媽也是受益者—它令你體驗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樂。

2.總說我不如隔壁小孩

十個媽媽八個逃不出攀比的怪圈, 從誰的孩子長得白、個兒高, 到誰的孩子會背唐詩宋詞;從誰的孩子過了鋼琴8級, 到誰的孩子書法已赴日展覽……媽媽們在一起咬完耳朵,

Advertisiment
回來看到自家怯懦平常的孩子, 免不了急火攻心, 絮絮叨叨。 6歲的何童很不高興他家樓上就有這麼個“榜樣”:早上6點半, 樓上的小姑娘已經在唱英文歌;晚上10點鐘, 樓上的鋼琴練習曲還在不厭其煩地奏響, 同樣是6歲, 同樣是大學老師的孩子, 人家女兒怎麼強過我家的兒子這許多?媽媽一面對兒子嚴加督促, 一面止不住歎息:我要有個乖巧的女兒就好了。 6歲的何童有一天終於將嘮叨不休的媽媽徹底噎住:“你想要樓上的王菁做女兒, 我還想要樓上的王菁媽媽做媽媽呢, 人家王菁媽媽比你漂亮, 比你有學問!”媽媽的臉不禁變得煞白。

觀點:可以說, 愛攀比的媽媽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癡心,

Advertisiment
正是因為沉緬在對兒女前程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她才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 然而一面攀比一面打擊孩子的習慣, 從根本上說, 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自信心。 要知道, 孩子的成長動力, 來自心理上不斷做出的自我肯定, 缺乏自信的小孩最終會變得底氣皆無, 碌碌無為。

此外, 攀比造成的苛求也將使年幼的孩子失去安全感。 4歲以下的孩子, 如果總聽媽媽說自己不如鄰居及同事的某個小孩, 心理壓力會增大, 會有被拋棄的恐慌。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 意識到自己再不合媽媽的意, 媽媽都無法拋棄自己時, 向上的動力也會消失,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疲遝, 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他。 甚至, 他會反諷自己的媽媽“不如某某同學的媽媽漂亮有學問”。

Advertisiment
此時, 作為媽媽, 你將如何面對這一尷尬的局面?

3.總說“這也不准, 那也危險”

生性敏感的媽媽特別容易就孩子的安全問題反復提醒、嘮叨。 6歲的萌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媽媽沒有下班, 她從幼稚園回來只能跟保姆呆在家中看電視, 不能到大院裡去“瘋”。 媽媽總是以報紙上拐賣兒童或看護不力導致兒童受傷致殘的例子來嚇唬她, 久而久之, 萌萌就變成徹徹底底的“電視兒童”, 見了陌生的客人連招呼也不打, 而是像老鼠一樣躥進小房間裡, 半天也不出來。

觀點:在為孩子提供過度保護的媽媽眼裡, 孩子缺乏本能的自我保護能力, 需要父母撐起保護傘亦步亦趨。 她不會想到她的言行, 給孩子造成“世界處處是陷阱”的錯覺,

Advertisiment
最終將使孩子擁有相當極端的性格, 一是性情封閉內向, 怯懦無比, 甚至出現交流障礙;二是部分孩子長成後很可能成為膽大妄為的青少年, 你越是說那是禁果, 他越覺得可能那是美味。 這就相當危險。

因此, 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規定幾條基本的原則, 或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的幾點要訣後, 大膽放手, 讓孩子在盡可能大的活動範圍內盡心體驗自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