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習慣性做差評師,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聽到她這句話話, 我一下子想到《小別離》中的海青, 對朵朵無休止的焦慮。 我和她聊了將近半個小時, 大概瞭解了她和孩子的交流模式——對於孩子, 打擊的多, 鼓勵的少;對於孩子的業餘愛好, 比如打球, 比如彈吉他, 一律定義為浪費大好時光。

生活中習慣性做孩子差評師的父母不少, 我們覺得“為孩子好”, 卻忽略了每個生命都有他自身的喜好和節奏, 這和成人世界一樣, 有人喜歡美食, 有人喜歡華衣, 有人喜歡旅遊。 無所謂好壞, 無所謂優劣, 都是愉悅生命、愉悅自己的方式而矣。 身為父母,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關注當下更值得投入的事,

Advertisiment
而不是一棍子否定他們的所有興致和努力。

中午和一位媽媽聊天, 她兒子剛剛10歲, 上小學四年級。 在媽媽的口中, 孩子調皮、判逆、好動、不專注、做事拖遝、不愛寫作業……缺點足足有十幾條。 這位媽媽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失敗, 怎麼養了這麼個孩子!我怎麼讓他聽話一些、乖一些呢?”

我問媽媽:“咱們好好想想, 生活和學習過程中, 孩子有什麼愛好或特長呢?”

媽媽沉默良久, 說:“他體育很好, 籃球打得不錯, 短跑速度也快;雖然成績總體不好, 但作文經常被老師當範文;平時在家裡會主動打掃衛生、洗碗, 我身體不舒服時, 還會監督我吃藥。 ”

如果這些話不是出自同一位媽媽之口, 我們是不是根本想不到這是同一樣孩子?

Advertisiment

每個孩子, 都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劣勢, 作為父母, 最怕的就是被孩子的“缺點”蒙住了雙眼, 漸漸把孩子的優點也看成是“缺點”的催化劑了。

初中有位同學, 成績每次都是全校前三, 性格開朗、處事大方。 他爸爸知道他喜歡英語, 每次來學校看他, 都帶來英語讀物或者英語辭典, 鼓勵他英語方面的學習。

不瞭解的人, 以為他有一個好家庭。 事實上, 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出身農村, 因為爸爸是收破爛的, 從小學開始就被同學嘲笑, 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外號“小破爛張”。 每次有人這麼叫他, 他都不氣不惱, 只是笑著回一句:“我爸是破爛張, 我當然是小破爛張, 這事大家都知道啊!”見他不生氣, 挑釁的人時間長了就覺得無聊, 就不再叫了。

Advertisiment
學習上的優秀, 彌補了家庭極度貧困帶來的心理創傷, 讓他一直用樂觀的心態, 一路重點高中、重點大學讀了下來。

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產生的自信及能量是不容忽視;興趣引發的學習動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標引發的動力更持久而有力。

有位同學, 成績中等, 最喜歡社團活動, 大學幾年的精力主要放在各種社交活動上了, 不僅和同學們打成一片, 和不少老師也關係良好。 聽同學說他畢業後不久便自己創業, 靠著超高情商把公司經營的風生水起。 後知後覺的我, 才知道這位同學的長板就是“情商”, 比如同樣在微信群聊天, 他會照顧到每位同學, 過年發紅包的個數, 讓同學們人手一個;有同學求助, 能幫的他儘量幫,

Advertisiment
不能幫的也不忘提醒對方哪裡能找到相應的資源。 這樣一個天生的社交家, 如果一開始父母就覺得他不務正業百般阻撓, 結果會如何?多半是他成為折翼天使, 痛苦地和書山題海做鬥爭吧?

14歲時, 我讀初二, 為了考縣城的重點高中, 必須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等主科成績都保持優秀, 可是物理、化學一直都是我的短板。 某次考試, 我化學奇差, 幾乎不及格。 擔心媽媽失望, 不敢實話實說, 但那張卷子像我心裡的一根刺, 不時跳出來讓我刺痛一下。

某次, 我在作文中提到了這件事, 如實描述了內心感受。 作文本發下來, 比滿分更讓我感動的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評語:你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把現實生活和寫作結合起來,

Advertisiment
好好努力, 一定會有所成就。 這樣的被欣賞、被肯定, 我所有的陰霾一掃而空。 這種力量, 讓十幾歲的我接下來用了十二分努力, 去彌補自己的不足, 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重點高中。

欣賞孩子的優點, 引導孩子的不足, 讓孩子在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上找到內在的價值感、認同感, 是每位家長都要學會的能力。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而賞識, 絕對是“肯定”的具體呈現。 賞, 即讚美;識, 即認可。

當孩子還是一個小寶寶, 我們會為他們的微笑、翻身、爬行、站立、走路而興奮、自豪, 但當孩子日漸長大, 我們卻慢慢習慣用成人的功利心去對待他們。

朋友的孩子5歲, 繪畫課上老師讓大家畫媽媽, 其他孩子都畫媽媽的臉, 只有她畫了一個彎腰坐著的背影。這樣一幅畫,沒有被老師認可,一開始也沒有被朋友認可。但朋友沒有粗暴否定,而是問女兒為什麼只畫了媽媽的背影。孩子答:“有時半夜醒了,媽媽還在電腦前加班,我覺得媽媽好辛苦。”一句話,讓朋友淚流滿面——孩子有自己的視角和思想,成人固化的思維,不應該成為束縛他們的繩索;如果做不到欣賞,也請把解釋的權利還給他們。

我們的父母年輕時,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整齊劃一;當我們做了父母,當初很多不為人理解的行為,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世界將是怎樣的多元?

未來我們無法預料,當下的心態卻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將不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的力量,恰恰來自於做喜歡的事物帶來的力量。這樣的力量,需要我們每一位元父母,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在孩子身上尋找、發現、放大。

只有她畫了一個彎腰坐著的背影。這樣一幅畫,沒有被老師認可,一開始也沒有被朋友認可。但朋友沒有粗暴否定,而是問女兒為什麼只畫了媽媽的背影。孩子答:“有時半夜醒了,媽媽還在電腦前加班,我覺得媽媽好辛苦。”一句話,讓朋友淚流滿面——孩子有自己的視角和思想,成人固化的思維,不應該成為束縛他們的繩索;如果做不到欣賞,也請把解釋的權利還給他們。

我們的父母年輕時,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整齊劃一;當我們做了父母,當初很多不為人理解的行為,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世界將是怎樣的多元?

未來我們無法預料,當下的心態卻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將不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的力量,恰恰來自於做喜歡的事物帶來的力量。這樣的力量,需要我們每一位元父母,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在孩子身上尋找、發現、放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