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術,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學

藝術不能教

創造不能教也不能學。 美術教育是所有學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學的, 可惜目前懂得美術的人真的不多, 懂得美術的父母和老師更是少之又少, 美術教育過度用力在教與學之中。

在過度用力“教”與“學”的過程中, 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被壓抑或扼殺, 站在原創的觀點上, “教”反而是一種危險的事。 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 但“創造”不能教, 創造是一種無中生有, 不能教也無法學, 創造是一種天生的才情, 幼兒從一歲開始就能塗鴉了, 此時他需要的不是“教”, 而是可供自由發揮才情與想像的寬廣空間,

Advertisiment
親自去體驗。

色彩與美感需要培養

同時專家也提醒, 藝術雖然不能教, 但美感的培育與色彩認知則是需要教導與不斷練習的。 要培育美感及對色彩認知, 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為師, 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 作為認識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總以為從嬰兒房到幼稚園, 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種顏色鮮豔的卡通人物, 才能吸引幼兒注意, 其實, 每天浸泡在這樣一個混色染缸中, 卻會造成孩子對色調的無感與錯感。 專家指出, 不少幼兒的畫, 線條描繪力很強, 但色彩卻多而雜, 顯示出對色彩的感應度極有待開發與練習, 要知道色彩智慧並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進, 而需要不斷地練習與培養。

孩子是創意大師

Advertisiment

孩子剛開始拿起畫筆, 就站在原創的高點。 他們不需要像成人般, 得要擺脫視覺慣性的束縛, 以純淨的眼睛, 便能直達事物的本然核心;這些獨一無二的原創, 都不是教出來的。 因此本世界的偉大畫家如畢卡索、米羅等人, 都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藝術突破, 及建立個人獨特的風格, 轉向原始藝術或兒童繪畫尋求靈感, 以開拓全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幼兒的純淨還未受到污染, 能不受到視覺慣性的束縛, 以守全直覺式的觀察畫出“心像”, 是他們的本能, 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是許多甚至藝術大師所畢生追求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這片想像活土若未經灌溉滋養, 終會逐漸乾枯。 若想保有這份原創活力, 應幫助孩子建立自發性的價值觀,

Advertisiment
並鼓勵獨立思考能力, 以免在成人的過度干擾或是各種視覺污染下, 喪失信心與美感敏銳度。

孩子有“畫不像”的自由

畫得“像”, 並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 繪畫在於滿足幼兒塗鴉的欲望與本能, 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 並且勇於表達自我。 借由不同體裁的創作與形、色運用, 開發生命的美感經驗。

正確的美育觀念, 才能保護孩子珍貴的原創性, 在升學主義下成長的父母與教師, 太過份于成果導向, 並對技巧性過度需求, 只求畫得“像”, 卻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性”。

父母與老師在提供環境與材料之外, 最大的功能是“引導”, 雖然幼兒沒有開發的視覺對周遭漫不經心, 但已經有內在的吸收心智;透過繪畫, 養成觀察與聯想。

Advertisiment
創造力不能直接給予, 要從內在點燃, 成人應該珍惜幼兒的原創自由, 打破“畫得像, 才是畫得好”的迷思, 還給孩子自由塗鴉的創作自由。

大人插手孩子縮手

成人的干涉與過度的成果導向, 是扼殺創意的元兇!讓孩子盡情自由地塗鴉吧!這是生命初期一種奇妙的天賦本能, 就如教育專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這是原本深藏的潛能, 父母或老師應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本能, 從塗鴉期開啟孩子的創造之門, 一旦年紀漸增, 逐漸受社會種種所制約後, 這個豐沛的創造力, 將逐漸喪失, 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 幼兒的自由意志在塗鴉中獲得抒發, 成為尋求獨立及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

Advertisiment
是自主學習的開端, 自信與個人獨特性的逐漸形成。

但是塗鴉時專注且伴隨創作快感的孩子, 卻老是被父母所干擾。 看到滿紙錯亂無章的線條, 便以為孩子不會畫, 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藝班, 其實從兩歲起的“錯亂塗鴉”到四歲的“命名塗鴉”這段時期, 所畫的一片混沌, 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 但是只要成人一開始插手指導, 這個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 大人開始“示範教學”, 孩子便從此養成依賴的習慣, 不懂得獨立思考, 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責中喪失。 請瞭解到這是一段自然必經的過程, 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來, 過早介入與干預, 就是提早剝奪孩子體驗天馬行空想像的自由, 孩子大了, 自然開始會逐漸畫得像,但卻可能逐漸失去可貴的原創性。

看看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大人的無知卻錯殺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自然開始會逐漸畫得像,但卻可能逐漸失去可貴的原創性。

看看許多成人眼中所謂“畫得好”的作品,卻充滿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導的軌跡,大人的無知卻錯殺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