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練出寶寶“伶牙俐齒”的五妙招


相冊

從20世紀中期以來, 嬰幼兒語言發展的諸多研究證實, 語言能力的好壞僅25%可歸因於先天的遺傳因素。 語言能力是通過後天視覺與聽覺資訊輸入、在生活情境中得到回應、父母直覺式輔助等,

Advertisiment
一步步累積的成果。 專家建議可使用以下5種方法訓練寶寶, 讓寶寶伶牙俐齒

有助寶寶語言發展的五大方法

一、有呼必應法

嬰兒大腦透過“有呼叫就有回應”的形式, 學會靠自己發聲能得到父母的注意, 發聲很重要並非無意義。 進而, 嬰兒把東西與字詞聯繫起來, 所以在他想要東西時, 必須聽到那個字詞。

控制聲道需要用到80種肌肉, 嬰兒出生時便能發出“半共鳴”母音, 5個月大時已能相當控制聲道肌肉, 打開喉嚨發出“全共鳴”母音。 但子音接母音需要較長的時間, 因為嬰兒的舌、齒、上顎間協調動作速度不夠快。 學會控制這些肌肉, 差不多要到1歲。 在此過程中,

Advertisiment
親子間的互動要像在輪流“說話”, 例如:嬰兒咕嚕一下, 爸爸回應:“你想要抱抱?”嬰兒咿呀一下, 爸爸笑答:“好啊, 我也好想抱抱你。 ”

康乃爾大學的麥可·高司坦(Michael Goldstein)博士提醒父母, “欲速則不達”, 嬰兒的大腦需要休息, 才能把學到的東西好好留在腦中。 有時要讓嬰兒自己玩, 咿咿呀呀地說給自己聽, 你不必一直疲勞轟炸寶寶。

二、物體標示法

父母強迫寶寶去認識東西, 不見得是個好方法。 而是當寶寶注視什麼東西時, 父母用手指著該物, 告訴他那個東西的名稱, 這種方法叫做“物體標示”, 研究顯示兩者有81%的正相關。 只要把握好最佳時機, 寶寶的大腦就能事半功倍地將語音與物體聯繫起來, 6個月後寶寶的詞彙量就能快速增加。

Advertisiment

相冊

三、“動動”法

寶寶15個月大以前, 在給他介紹東西時, 要拿著該物在他眼前搖一搖、轉一轉, 讓他摸一摸、嗅一嗅, 如此有助於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這種由多感官體驗而認識物體, 並伴隨著彷佛念兒歌的嬰兒語(baby talk), 再由不同的家人各講一次, 這樣可以加強孩子的記憶。

Advertisiment

四、語法框架法

兩歲寶寶每天大約聽到七千句話, 句中大部分的語調音素都已熟悉, 只有小部分是全新的。 就詞語來說, 寶寶最先瞭解動詞的意思, 其次是名詞。 父母可運用重複語句, 變換名詞, 來增強孩子的語言能力。

五、片語變換法

一連串句子、情境與意義不變, 只是句法改變, 叫做“片語變換”。 例如:可以先說“瑞兒, 這本書拿去給爸爸”或用手指指爸爸, 再說“把這本書拿給爸爸。 ”, 最後還可以說“謝謝瑞兒, 把書拿給爸爸了。 ”康乃爾大學的海蒂?瓦特福(Heidi Waterfall)教授指稱, 片語變換法對孩子學習句法及詞彙, 都大有幫助。 改變動詞、名詞、連接詞在句中的位置愈大, 學習效果愈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