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典家教50例:實戰中的兒童專家

爸爸媽媽們有時會羡慕那些從事與孩子相關職業的父母, 比如兒科醫生、幼稚園教師或者早教專家。 因為他們對付孩子可謂輕車熟路、得心應手。 那麼, 他們是如何施展渾身武藝?他們專業+職業的背景優勢是怎麼體現的?

我們就去探訪五位孩子王, 看看他們怎樣把看家本領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然後, 我們再集他們所長, 迅速練就“五項全能”。

專家一:兒童發展與教育專業碩士, 兒童圖書策劃人 孫莉莉 兒子順順1歲 上學的時候, “孩子”對我來說就是“大樣本”, 以資料的形式存在腦子裡。 真的有了孩子以後,

Advertisiment
就開始把學過的東西和他對照起來, 然後發現他能夠帶給我很多驚喜。 當然, 孩子也給我的工作帶來不小的改變。 以前在給家長做教育諮詢的時候, 理論色彩很濃。 我的表達方式基本上就是“皮亞傑說……”、“從行為主義上講……”或者“你應該……”現在, 我就會給一些比較客觀的建議, 在表述上也變成了“你可以試著……” 私家育兒術1:我的兩個心理底線。 第一次帶孩子的人, 總會有很多緊張, 特別是當孩子生病的時候, 大人們往往手足無措, 四處求救。 一般在這個時候, 我對自己說兩句話: 第一, 兒童的生命力很強, 他們不是不堪一擊的泥娃娃, 不會輕易出大問題。 第二, 以孩子的表現來判斷病情, 雖然他不舒服, 但是精神狀態比較好的話,
Advertisiment
就不要過分擔憂。 私家育兒術2:看清個體差異。 上學的時候就知道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大得驚人, 現在的育兒實踐更加驗證了這一點。 所以, 當我發現孩子間存在差異的時候, 首先會判斷一下這究竟是“階段性差異”還是“方向性差異”。 因為孩子們有很多階段性差異, 也就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沒必要焦慮和緊張。 私家育兒術3:學習使用“負強化”。 最近一段時間, 我的孩子特別愛咬人。 這個時候就遇到了兒童心理學上面的“正強化”和“負強化”的問題。 如果家長被咬一口後反應激烈, 就相當於一種正強化, 孩子會很興奮, 繼而喜歡這種期待。 但是如果你在被咬的時候不作反應, 或者以生氣的表情把他輕輕推開, 就相當於一種負強化,
Advertisiment
這樣他就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而激動, 也就不感興趣了。 所以現在我家裡的情況是, 孩子只咬姥姥, 因為姥姥總是給他“正強化”…… 私家建議:判斷一個好孩子,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身體健康, 第二, 心情愉快。 在這兩點的基礎上, 如果他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求知欲, 那麼他就是一個出色的孩子。

專家二:兒科醫生 李正紅 女兒2歲 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 理解不了媽媽的那種心疼。 但是當了媽媽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休完產假剛上班那陣, 給患兒打針的時候真的下不了手。 後來心裡一個勁地告訴自己只放大局部, 而不去想那是一個孩子才行。 不過我畢竟是醫生, 所以在與專業相關的問題上非常自信。 懷孕37周, 孩子臍帶繞頸,

Advertisiment
三周以後又有職稱考試, 我頂住了同事們的勸說, 堅決做了剖宮產。 寶寶出生以後的生理性黃疸時間比較長, 但是我相信她沒問題, 所以堅持把她帶回家觀察。 應該說, 作為兒科醫生, 我比其他的家長多了一份坦然吧。 私家育兒術1:給自己下重藥。 以前遇上自己生病的時候, 我基本是能扛就扛, 能吃藥就不打針, 能打針就不輸液。 但是有了孩子以後, 我肯定是給自己下重藥。 要不一旦把病傳染給孩子, 情況就複雜了。 所以, 如果我發現自己感冒了, 直接打一天吊針, 把病情扼殺在搖籃裡。 私家育兒術2:分清必要的和不必要的。 作為兒科醫生, 我可以用我的專業知識讓孩子少受些苦。 比如對於計畫外的疫苗, 我的原則是能不打就不打。
Advertisiment
因為細菌的變異太多了, 一種疫苗並不能讓孩子免于所有疾病。 但是另一方面, 有一些苦是孩子必須要吃的, 比如說定期的體檢和化驗。 這個時候我決不會圖省事, 或者盲目自信不去參加。 因為這對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私家育兒術3:喂藥難, 難於上青天。 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 對小孩子來說, 當醫生可比當媽媽容易。 因為醫生主要是結合病情考慮劑型, 但是當媽媽的卻需要具體實施。 這當中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喂藥了。 我現在給孩子喂藥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營造輕鬆氣氛:給她講一個故事, 然後結合故事的情節講道理, 最後勸說她把藥喝了。 但是喂藥確實是件難事。 私家建議:孩子小的時候, 千萬不要捂著。 一般來說,冬天的室內,孩子可以和大人穿得一樣,不用多穿。睡覺的時候,如果他蹬被子,蓋上了又蹬,就說明他確實熱,那就少蓋一些。 專家三:兒童藝術工作室創辦人 林菁菁 長子小其5歲,次子小又3歲 我的孩子確實有很多機會親近藝術。我經常會帶著他們和藝術家朋友們一起聊天,他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作品,耳濡目染,總會有很多影響的。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所做的並不是藝術教育,而是通過藝術的一種教育。因為無論他們將來是否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今天通過藝術學習所鍛煉這種觀察能力和多向思維的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通過藝術形式進行教育,會使教育變得更容易。

私家育兒術1:觀察力的日常培養。

我已經習慣於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認識美的能力。有一次下過雨之後,我送他們去幼稚園。在路上,我讓孩子們觀察自己都過的道路,告訴我他們都發現了什麼。小其先說:“我發現大家走路的時候都把腳抬得高高的。”小又說:“我看見蝸牛了,它們的眼睛長長地伸出來。”隨後兄弟兩個爭先恐後地告訴我他們的發現。有些發現讓我也覺得吃驚。後來,我們經常在一起玩“我發現了”的遊戲,這對提高孩子們的觀察力很有幫助。

私家育兒術2:告訴孩子什麼是美。

遊戲可以讓孩子更有樂趣,但是僅僅停留在樂趣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告訴他們什麼是美,美從哪兒來。其實一個孩子畫一幅特別好看或者特別難看的畫,對他來說是一樣的,但是我們要告訴他具體原因,如何再次嘗試。每天散步的時候,我們總會議論所看到的東西是不是美,這個時候我就會應用專業的知識,構圖啊、色彩等等,帶領他們認識美。

私家育兒術3:發現孩子的特點。

畫畫的過程中,小其和小又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質。相比而言,小其非常敏感也比較挑剔,小又非常大膽,無拘無束。所以,對小其這種分寸感很強的孩子,我就告訴他哪些是好的,怎麼樣改進。對於小又呢,就要教給他如何將控制和完善自己的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時期變化也很大。這需要家長非常地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敏感點、性格特徵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適合的藝術領域。

私家建議:其實這是每個家長都能做的,只不過問題在於,首先你不知道自己能做,其次在觀念上確實需要自我修煉。你可能會覺得這很難,但是請記住: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不可教的,成果取決於家長。

一般來說,冬天的室內,孩子可以和大人穿得一樣,不用多穿。睡覺的時候,如果他蹬被子,蓋上了又蹬,就說明他確實熱,那就少蓋一些。 專家三:兒童藝術工作室創辦人 林菁菁 長子小其5歲,次子小又3歲 我的孩子確實有很多機會親近藝術。我經常會帶著他們和藝術家朋友們一起聊天,他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作品,耳濡目染,總會有很多影響的。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我所做的並不是藝術教育,而是通過藝術的一種教育。因為無論他們將來是否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今天通過藝術學習所鍛煉這種觀察能力和多向思維的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通過藝術形式進行教育,會使教育變得更容易。

私家育兒術1:觀察力的日常培養。

我已經習慣於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認識美的能力。有一次下過雨之後,我送他們去幼稚園。在路上,我讓孩子們觀察自己都過的道路,告訴我他們都發現了什麼。小其先說:“我發現大家走路的時候都把腳抬得高高的。”小又說:“我看見蝸牛了,它們的眼睛長長地伸出來。”隨後兄弟兩個爭先恐後地告訴我他們的發現。有些發現讓我也覺得吃驚。後來,我們經常在一起玩“我發現了”的遊戲,這對提高孩子們的觀察力很有幫助。

私家育兒術2:告訴孩子什麼是美。

遊戲可以讓孩子更有樂趣,但是僅僅停留在樂趣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告訴他們什麼是美,美從哪兒來。其實一個孩子畫一幅特別好看或者特別難看的畫,對他來說是一樣的,但是我們要告訴他具體原因,如何再次嘗試。每天散步的時候,我們總會議論所看到的東西是不是美,這個時候我就會應用專業的知識,構圖啊、色彩等等,帶領他們認識美。

私家育兒術3:發現孩子的特點。

畫畫的過程中,小其和小又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質。相比而言,小其非常敏感也比較挑剔,小又非常大膽,無拘無束。所以,對小其這種分寸感很強的孩子,我就告訴他哪些是好的,怎麼樣改進。對於小又呢,就要教給他如何將控制和完善自己的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時期變化也很大。這需要家長非常地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敏感點、性格特徵和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適合的藝術領域。

私家建議:其實這是每個家長都能做的,只不過問題在於,首先你不知道自己能做,其次在觀念上確實需要自我修煉。你可能會覺得這很難,但是請記住: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不可教的,成果取決於家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