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適當的“劣性刺激”

近年來大量的社會調查表明:現代孩子的身心日趨脆弱, 常表現出怯懦、任性、自私、孤僻、懶惰等心理狀態。 究其原因, 來自家庭中老人嬌慣, 父母寵愛, 孩子養尊處優, 儼然是家中的“小皇帝”。 不少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認為:這些孩子是家庭“給予”他們的太多, “約束”他們的太少, 除了給予他們生理和心理上必需的“良性刺激”外, 還必須給予適當的“劣性刺激”。

所謂“良性刺激”是是只能滿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使人愉快的外界刺激。 而“劣性刺激”是指令人不滿意、不舒服、不愉快的外界刺激。 適當的“劣性刺激”對常被嬌慣寵愛的孩子來說是必需和有益的。

Advertisiment
這將會對孩子成長後適應複雜的社會, 經受各種挫折和困難起到良好的作用, 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2-3歲的孩子雖小, 但也可根據這一時期的身心發展特點給予一些“劣性刺激”。

“饑餓”刺激:父母要讓孩子感受一下饑餓的滋味, 因為有些孩子的營養補品多, 零食不離口, 經常挑食拒食, 飯到嘴邊沒胃口。 不妨有意識的給一點“饑餓”刺激, 餓了就能使食欲旺盛。 同樣, 孩子在心理上也需要“饑餓”刺激。 每個孩子都有欲望, 父母如果無限制的滿足他的一切欲望, 孩子的興奮感會處於飽和狀態, 就回失去追求的熱情。 因此, 父母就要製造欲望的空腹狀態, 讓他有“饑餓感”。

Advertisiment
比如有些父母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 這反而會使他東挑西撿, 興趣不專一。 相反, 當孩子缺少玩具時, 他會專心的玩, 玩得更津津有味。

“困難”刺激:再父母溫暖懷抱長大的孩子, 生活一帆風順, 長大後稍遇困難就束手無策, 表現出膽小、依賴成性、意志薄弱。 因此父母有必要從嬰幼兒時期有意識的給他設置一些障礙, 增加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難得意志。 比如, 孩子學走路會摔跤, 要讓他克服困難, 在多次摔跤後, 終於學會走路。 要孩子獨自一人關燈入睡, 就需要他克服膽小、懼怕的心理。 喜歡睡懶覺的孩子, 早上不肯起床, 父母不妨安排好生活日程, 讓他早起早睡, 跑步鍛煉。 從日常生活的小事中, 要讓孩子感到人生的道路並不是暢通無阻的,

Advertisiment
而碰到困難和障礙是經常有的事。

“勞累”刺激: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 做不了什麼事, 就包辦代替, 孩子從小不勞動, 不知什麼是苦累, 以後就會逐漸變得懶散、依賴、怕苦, 活動少, 缺乏鍛煉, 不僅對身體發育不利, 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並促使不良性格的形成。 儘管孩子還小也要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學習自己穿脫鞋襪、洗手洗臉、整理玩具, 還可以幫助大人拿報紙、澆花等。

“批評”刺激:孩子都喜歡聽好話, 聽到批評就不高興, 父母要能夠讓孩子從小學會分清是非。 知道對錯, 要讓他明白做了不對或不好的事情要聽從父母的勸告, 否則要受到批評。 使他感受到“約束”, 不敢隨心所欲。 比如, 有一個孩子亂翻爸爸的抽屜,

Advertisiment
把裡面的東西仍了一地, 媽媽看見批評了他, 他就大哭, 媽媽又給他慢慢講道理要他接受批評, 去將東西拾起來, 對爸爸說“對不起”。 幾次批評後, 孩子再也不亂翻爸爸的抽屜了。

其實, “劣性刺激”也是一種教育, 能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就像小樹一樣, 經受了風霜能長得更為茁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