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糖尿病孕媽咪不慌!照樣生健康寶寶

糖尿病孕媽咪也能生下健康寶寶

高齡懷孕已經是一件越來越常見的事。 高齡准媽媽也許在經濟準備與心理成熟度比年輕媽媽擁有更多優勢, 但身體各方面機能, 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滑!除了婦科方面的問題外, 有些無聲無息的慢性病如糖尿病, 也可能悄悄上身, 造成高危險妊娠, 需要特別注意。

相關關鍵字 : 剖腹產、糖尿病、血壓、血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 到西元2025年時, 全球的糖尿病患者將破三億人。 在臺灣, 40歲以上的中高齡人口中, 約有9.2%的比例罹患糖尿病, 換算成人口數, 約有80萬的女性為糖尿病患者。

Advertisiment
雖然糖尿病屬於較中高齡者的疾病, 但它與遺傳因素相關, 而且糖尿病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 必須仰賴驗血才能確診, 所以有些患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了糖尿病, 或為准糖尿病患者, 在沒有控制血糖的情況下懷孕, 引發孕期危機。

一、什麼是「准糖尿病」?

准糖尿病又稱為「葡萄糖耐受不良(IGT)」, 也就是血糖比正常人高, 但又還沒到達糖尿病的定義。 檢測標準如下:

1.空腹血糖(超過8小時)介於100~125 mg/dl 。

2.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2小時血糖介於 140~199 mg/dl。

3.糖化血色素介於 5.7%~6.4%。

Advertisiment

認識糖尿病

常有媒體報導指出, 有人因為吃太多甜食導致糖尿病上身, 王治元醫師表示, 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說法。 吃太多甜食會導致肥胖症, 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 肥胖的確有可能誘發第二型糖尿病, 但是肥胖對引發成人糖尿病的機轉則不明顯。

糖尿病分為以下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

病因主要是感染病毒或攝入有毒物質, 導致自體免疫問題, 使胰臟β細胞被破壞, 無法分泌胰島素, 須仰賴胰島素注射以避免酮酸中毒、維持生命,

Advertisiment
也需要生活習慣完全配合, 血糖控制十分不易, 症狀有多喝、多尿、多吃、體重減輕等, 發病5年又血糖控制不良者, 會產生各種併發症, 多數在青春期以前發病, 約占國人糖尿病患者的3%。

第二型糖尿病

病因主要是遺傳、肥胖、環境等因素,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有兩大機轉, 一是身體胰島素缺乏, 二是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變差, 因而產生糖尿病。 目前醫界已經找到與胰島素作用、分泌調控相關的基因突變, 這也是為何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血親, 需要特別提高警覺。 病人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口服降血糖藥來控制血糖, 若末期血糖控制不佳, 還是必須注射胰島素。 要注意的是此型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Advertisiment
發現時往往已產生了併發症。

妊娠型糖尿病

國際糖尿病與妊娠研究組(IADPSG)提出了妊娠糖尿病的懷孕診斷標的, 在懷孕第26~28週, 做75公克的葡萄糖測試, 測試前3天要吃碳水化合物, 若空腹8小時血糖≧92mg/dl, 飯後1小時血糖≧180 mg/dl, 飯後2小時血糖≧153 mg/dl, 則為妊娠型糖尿病。

顧名思義, 這是一種在懷孕時發生的糖尿病, 妊娠結束後通常會消失。 這類病患以第二型糖尿病的潛在患者為主, 只是提早在懷孕的時候表現。

懷孕時母體的免疫力會被抑制, 這是為了容許一個異體胎兒在體內成長, 身體的抗體會大幅降低, 胰島素的敏感度會變高, 所以孕婦容易有低血糖現象。 相對來說, 原本胰島素阻抗性較強的準媽媽, 其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變差,

Advertisiment
飯後血糖可能會上升, 所以妊娠型糖尿病都是以飯後血糖做為診斷依據。

其實若詢問妊娠型糖尿病的患者, 多數可以問到其家族病史, 足見其遺傳因素的影響, 但也不排除有極少數的病患, 在懷孕時因不明原因, 導致胰臟功能突然消失, 出現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 控制起來格外辛苦。

一旦被確診為妊娠型糖尿病的孕婦, 雖然通常糖尿病會隨著妊娠結束而消失, 但終身都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根據調查, 妊娠型糖尿病的患者, 在10年內有20%的機會變成定義上的糖尿病, 而且隨著年齡增加, 機會會更大。

糖尿病妊娠

指原本就罹患糖尿病的女性懷孕, 這些媽媽有第一型、第二型之分, 若是青春期前就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控制得宜者僅占20%,使得懷孕更顯困難。第二型病人中約有5%~11%無需吃藥,可透過飲食與運動控制,而有90%的病人需要以藥物控制。根據國外的研究,懷孕時口服降血糖藥並不會造成畸胎等問題,但是卻容易造成胎兒低血糖的副作用。

孕期的糖尿病治療

懷孕期間,不管孕婦罹患的是哪一種糖尿病,醫師會傾向施打胰島素來控制媽媽的血糖,好處是其時間性與血糖的穩定度遠比口服降血糖藥要來得好,能掌握低血糖會發生的時間,而且一般來說,願意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病患,其自我控制血糖的意願也比較強。在臺灣,多數的婦產科醫師都會建議孕期有糖尿病的病人,若無特別原因,還是以施打胰島素為佳。

懷孕婦女的血糖控制標的,為空腹時血糖≦95mg/dl、飯後1小時血糖≦140 mg/dl、飯後2小時血糖≦120 mg/dl,則代表控制良好。

二、糖尿病對胎兒的傷害

高胰島素血症

胎兒會因為媽媽的高血糖,也產生胎兒高血糖的現象,導致胰臟為了抑制血糖而分泌更多的胰島素,發生「高胰島素血症」,這會引發胎兒的低血糖;或使脂肪代謝出問題,導致酸中毒。

高膽紅素血症

通常在出生後的新生兒較易發現,其黃疸遲遲不退,擔心會造成「核黃疸」,膽紅素沉積在大腦,造成腦性麻痺等損傷,需要進行換血治療。

巨嬰症

胰島素屬於一種生長激素,因此,胰島素分泌高的胎兒容易發生「巨嬰症」(胎兒的體重≧4,000公克),導致妊娠期間寶寶處於高壓狀態,因缺氧會分泌過多壓力荷爾蒙,影響產程,造成胎兒窘迫或產程的傷害。

胎兒發育異常

媽媽高血糖對胎兒的發育也會有影響,目前所知有先天性心臟瓣膜缺損或是閉鎖不全、先天性神經管發育不完整,會導致無腦症;而尾椎無法閉合則會導致寶寶下半身無知覺。

流產

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容易造成胎兒發育異常,使得流產、死產的機率升高。

子宮內發展遲緩

因為媽媽常需要控制血糖,容易導致低血糖,這會使寶寶獲得的養分不夠,可能發生子宮內發展遲緩。不過,臺灣媽媽的營養攝取多數很充足,因此發生這類問題的機率並不大。

三、糖尿病孕媽咪的注意事項

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只要血糖控制得宜,是可以安心懷孕的,而且孕期也不會因此而發生大問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女性懷孕,直到第26週後才透過產檢被篩出,這類孕婦肚子裡的寶寶就可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併發症。

注意血壓

王治元醫師表示,高血糖伴隨高血壓的例子相當多,懷孕時若高血糖又併發高血壓,產生蛋白尿的機率很高,發生蛋白尿表示腎臟發生病變,也會產生子癇前症,屬於一種高危險妊娠,因此高血糖的媽媽也要一併監測血壓狀況。

視情況選擇剖腹產

罹患糖尿病又養出巨嬰的準媽媽,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產導致難產、寶寶脫臼,造成媽媽陰☆禁☆道至肛門的四度撕裂傷,影響之後排便功能。

控制血糖

胎兒異常的情況會與媽媽血糖的控制情況相關,也就是說,若媽媽的糖化血紅素(平均血糖)濃度愈高,胎兒愈容易發生異常,最好孕媽咪能控制在糖化血紅素6%左右,較為安全。

糖尿病媽媽在懷孕初期就必須做嚴格的血糖控制,因為胎兒的神經管發育是在受孕後的第17~18天開始的,但這時有許多孕媽咪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了,所以針對已知有糖尿病又想懷孕的女性族群,醫師會建議孕前就要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以避免胎兒的發育受損。

要注意的是,國內常規產檢的血糖測試落在孕期的第26週以後,對於潛在的糖尿病孕媽咪來說,早已錯失了控制血糖的黃金時間!因此若是高齡想孕、家族中又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最好在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充分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才有助於生下健康的寶寶!

四、居家自我血糖監測

糖尿病的孕媽咪(包括準糖尿病者),除了施打胰島素、生活、飲食要控制之外,也建議居家準備一台血糖機,隨時監控自己的血糖狀況,可預防低血糖,也可避免離譜的高血糖狀況出現。

血糖控制得宜者僅占20%,使得懷孕更顯困難。第二型病人中約有5%~11%無需吃藥,可透過飲食與運動控制,而有90%的病人需要以藥物控制。根據國外的研究,懷孕時口服降血糖藥並不會造成畸胎等問題,但是卻容易造成胎兒低血糖的副作用。

孕期的糖尿病治療

懷孕期間,不管孕婦罹患的是哪一種糖尿病,醫師會傾向施打胰島素來控制媽媽的血糖,好處是其時間性與血糖的穩定度遠比口服降血糖藥要來得好,能掌握低血糖會發生的時間,而且一般來說,願意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病患,其自我控制血糖的意願也比較強。在臺灣,多數的婦產科醫師都會建議孕期有糖尿病的病人,若無特別原因,還是以施打胰島素為佳。

懷孕婦女的血糖控制標的,為空腹時血糖≦95mg/dl、飯後1小時血糖≦140 mg/dl、飯後2小時血糖≦120 mg/dl,則代表控制良好。

二、糖尿病對胎兒的傷害

高胰島素血症

胎兒會因為媽媽的高血糖,也產生胎兒高血糖的現象,導致胰臟為了抑制血糖而分泌更多的胰島素,發生「高胰島素血症」,這會引發胎兒的低血糖;或使脂肪代謝出問題,導致酸中毒。

高膽紅素血症

通常在出生後的新生兒較易發現,其黃疸遲遲不退,擔心會造成「核黃疸」,膽紅素沉積在大腦,造成腦性麻痺等損傷,需要進行換血治療。

巨嬰症

胰島素屬於一種生長激素,因此,胰島素分泌高的胎兒容易發生「巨嬰症」(胎兒的體重≧4,000公克),導致妊娠期間寶寶處於高壓狀態,因缺氧會分泌過多壓力荷爾蒙,影響產程,造成胎兒窘迫或產程的傷害。

胎兒發育異常

媽媽高血糖對胎兒的發育也會有影響,目前所知有先天性心臟瓣膜缺損或是閉鎖不全、先天性神經管發育不完整,會導致無腦症;而尾椎無法閉合則會導致寶寶下半身無知覺。

流產

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容易造成胎兒發育異常,使得流產、死產的機率升高。

子宮內發展遲緩

因為媽媽常需要控制血糖,容易導致低血糖,這會使寶寶獲得的養分不夠,可能發生子宮內發展遲緩。不過,臺灣媽媽的營養攝取多數很充足,因此發生這類問題的機率並不大。

三、糖尿病孕媽咪的注意事項

罹患糖尿病的女性只要血糖控制得宜,是可以安心懷孕的,而且孕期也不會因此而發生大問題。比較令人擔心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女性懷孕,直到第26週後才透過產檢被篩出,這類孕婦肚子裡的寶寶就可能會產生各式各樣的併發症。

注意血壓

王治元醫師表示,高血糖伴隨高血壓的例子相當多,懷孕時若高血糖又併發高血壓,產生蛋白尿的機率很高,發生蛋白尿表示腎臟發生病變,也會產生子癇前症,屬於一種高危險妊娠,因此高血糖的媽媽也要一併監測血壓狀況。

視情況選擇剖腹產

罹患糖尿病又養出巨嬰的準媽媽,應該視情況採取剖腹產,以免自然產導致難產、寶寶脫臼,造成媽媽陰☆禁☆道至肛門的四度撕裂傷,影響之後排便功能。

控制血糖

胎兒異常的情況會與媽媽血糖的控制情況相關,也就是說,若媽媽的糖化血紅素(平均血糖)濃度愈高,胎兒愈容易發生異常,最好孕媽咪能控制在糖化血紅素6%左右,較為安全。

糖尿病媽媽在懷孕初期就必須做嚴格的血糖控制,因為胎兒的神經管發育是在受孕後的第17~18天開始的,但這時有許多孕媽咪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了,所以針對已知有糖尿病又想懷孕的女性族群,醫師會建議孕前就要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以避免胎兒的發育受損。

要注意的是,國內常規產檢的血糖測試落在孕期的第26週以後,對於潛在的糖尿病孕媽咪來說,早已錯失了控制血糖的黃金時間!因此若是高齡想孕、家族中又有血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最好在孕前就要檢測血糖,充分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態,才有助於生下健康的寶寶!

四、居家自我血糖監測

糖尿病的孕媽咪(包括準糖尿病者),除了施打胰島素、生活、飲食要控制之外,也建議居家準備一台血糖機,隨時監控自己的血糖狀況,可預防低血糖,也可避免離譜的高血糖狀況出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