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胎教常識>正文

第十周行為與胎教

行為是一種沒有聲音的語言, 孕媽媽的行為通過信息傳遞可以影響到胎兒。 我國古人在這方面就早有論述, 古人認為, 胎兒在母體內就應該接受母親言行的感化, 因此要求婦女在懷胎時就應該清心養性、循規蹈矩、品行端正, 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 而在近代, 國外對此也有相應的研究。 華盛頓大學醫院的精神病科醫生克洛寧格, 經過大量的調查提出一份報告, 認為如果父母是罪犯, 出生后的男孩即使給別人哺養, 成長后比起親生父母不是罪犯的人來, 犯罪的可能要大出4倍之多。 如果父母親其中一位是經濟犯罪分子,
Advertisiment
那么他們的兒子很可能也成為經濟犯罪分子。 而女兒卻并不這樣, 但迷惑不解的是, 女兒往往患有頭痛之類的毛病。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梅迪尼克, 耗時30年專門研究犯罪和家庭成員的關系。 他研究了1447名丹麥男性, 發現這批人中如果父母是經濟犯罪分子, 那么孩子成為經濟罪犯的可能性達到20%~24.5%。 如果父母是清白公民, 那么這個比率將下降為13.5%。 以上事例說明父母尤其是孕婦行為的好與壞會對胎兒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