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媽媽熱點>正文

祖父祖母過於溺愛孩子怎麼辦?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的國家。

在國外, 孩子很小就上幼稚園, 18歲獨立成人, 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 而在我們國家, 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 孩子的年齡越小, 與祖輩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Advertisiment

一、隔代教育的優勢

(一)隔代家長對孫輩所具有的親情和關愛, 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 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 而且樂於為孩子奉獻, 這有利於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 年輕父母便得以解除後顧之憂, 專心致力於事業、工作上。 由於沒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拖累, 祖父母們在心態上比工作緊張、壓力繁重的年輕父母要平靜得多, 所以會比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 老人歷盡滄桑後的返璞歸真, 自有一種“兒童心理”,

Advertisiment
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 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 為教育孩子創造良好的感情基礎。

(二)隔代家長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祖父母們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 可以彌補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經驗不足。 祖輩家長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容易出現什麼問題, 應該怎樣處理, 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 是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三)城市中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使很多孩子成長在單親家庭裡, 隔代家長能很好地彌補這類家庭中的性別角色缺失, 這對孩子健康的性別認知有著正面的作用。

(四)隔代教育對祖父母們自身也有利,

Advertisiment
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 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 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續, 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也大有裨益。 有利於老人消除晚年的孤獨、寂寞, 為晚年生活增添樂趣。

二、隔代教育有明顯弊端

(一)為孩子“護短”, 不講原則

一些老人帶孩子往往溺愛無度, 任何規矩都不放在眼裡, 孩子自然變得任性頑劣。 當父輩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 祖輩老人卻反過來袒護孩子, 當著孩子的面責怪他們的父母:“對孩子那麼凶幹嗎?你忘了你小時候啦?尿床、打架、翹課, 還不如你兒子聽話呢!”

(二)包辦代替, 過度保護

曾有專家做過一個研究, 將從小在托兒所、幼兒園長大的孩子, 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

Advertisiment
發現有很大的不同。 那些在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群體意識強, 適應能力好, 社交圈子寬, 膽子大, 能吃苦, 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做。 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則不然, 有的已經二三年級了, 還要老人接送, 事事不願動手, 像提書包這樣的事都要別人代做。 稍不如意就撒嬌哭鬧, 甚至和同齡孩子都難以相處。

(三)隔代教育容易造成親子隔閡

親子隔閡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祖輩與父輩的隔閡, 一個是父輩與子輩的隔閡。 祖輩對孫輩過於溺愛、嬌縱, 放任孫輩的全部作為, 父輩看不慣從中進行矯正, 但當父輩管教孩子時, 祖輩卻加以阻攔, 這就導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 同時,

Advertisiment
祖輩的過分寵愛和父母的嚴格管教, 會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錯覺:只有爺爺、奶奶愛我, 爸爸、媽媽不疼我。 親子隔閡便這樣形成。

平時和老人家生活在一起, 孩子已經習慣了祖父母的袒護和遷就, 因此當父母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而對他提出嚴格的要求時, 孩子便很難接受, 以致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和情緒抵觸, 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當父母嚴格要求或懲罰孩子時, 祖父母往往會出面干預, 這更使得年輕父母無法及時矯正子女的缺點, 既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也容易導致家庭關係失和。 “隔代教育”讓父母與子女造成早期的情感剝離, 親子之間心理上存在無形的距離, 再加上祖父母的疼愛和護短, 更容易造成孩子很難接受父母和他人的批評與嚴格要求,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難以實施。

三、如何應對隔代教育

(一)盡可能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

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此時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正處於形成時期,這個時候我們辛苦一點,多陪陪孩子,以後會受益無窮。

(二)要保持全方位的溝通

現代通訊的發達可以有效彌補、縮小空間距離,家長可以通過打電話、上網等手段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這種關注應該是全方位的。除與隔代家長交流外,還要與孩子及老師交流,一是直接與孩子交流,千萬不要忽視與孩子直接交流的作用,它可以更加直接地瞭解孩子情況,讓孩子快樂地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高度關注。二是經常與孩子老師保持聯繫,以防止祖父母或孩子“報喜不報憂”,掌握最真實的情況。

(三)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情況

很多家長在詢問孩子情況時往往只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孩子身體狀況,二是孩子考試成績,這是欠妥的做法。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全面發展狀況,比如是否聽話,上課是否認真聽講,孩子的交友情況如何等,發現苗頭問題,立刻有針對性地去解決。

(四)要把握正確的溝通方式

得知孩子調皮或成績不理想的消息時,家長千萬不能粗暴指責,應該以鼓勵為主,和孩子共同分析原因,電話裡講不清的,可以和孩子約定,如定期寫信彙報學習、生活情況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心。

(五)和隔代家長統一對孩子的要求

老人溺愛、寵慣孫輩是正常現象,其根本目的與父母是一樣的,即把孩子培養成才,所以,家長要與隔代家長多溝通,可以嘗試與老人、孩子共同制定對孩子的具體要求,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更容易造成孩子很難接受父母和他人的批評與嚴格要求,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難以實施。

三、如何應對隔代教育

(一)盡可能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

父母的陪伴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因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此時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正處於形成時期,這個時候我們辛苦一點,多陪陪孩子,以後會受益無窮。

(二)要保持全方位的溝通

現代通訊的發達可以有效彌補、縮小空間距離,家長可以通過打電話、上網等手段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這種關注應該是全方位的。除與隔代家長交流外,還要與孩子及老師交流,一是直接與孩子交流,千萬不要忽視與孩子直接交流的作用,它可以更加直接地瞭解孩子情況,讓孩子快樂地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高度關注。二是經常與孩子老師保持聯繫,以防止祖父母或孩子“報喜不報憂”,掌握最真實的情況。

(三)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情況

很多家長在詢問孩子情況時往往只關注兩個方面:一是孩子身體狀況,二是孩子考試成績,這是欠妥的做法。家長要注意孩子的全面發展狀況,比如是否聽話,上課是否認真聽講,孩子的交友情況如何等,發現苗頭問題,立刻有針對性地去解決。

(四)要把握正確的溝通方式

得知孩子調皮或成績不理想的消息時,家長千萬不能粗暴指責,應該以鼓勵為主,和孩子共同分析原因,電話裡講不清的,可以和孩子約定,如定期寫信彙報學習、生活情況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心。

(五)和隔代家長統一對孩子的要求

老人溺愛、寵慣孫輩是正常現象,其根本目的與父母是一樣的,即把孩子培養成才,所以,家長要與隔代家長多溝通,可以嘗試與老人、孩子共同制定對孩子的具體要求,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