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瞭解這6個兒童心理,寶媽帶娃更輕鬆!

懂得了兒童心理,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能輕鬆跟寶寶溝通;

不至於對娃造成什麼傷害;

還能利於親子關係和諧;

處理起問題來, 也能事半功倍。

今天我們來說6個心理學效應, 並通過文章結合實際育兒問題加以說明, 爭取能讓你省心育兒。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 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 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 告訴他們的老師說, 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 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 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 奇跡又發生了,

Advertisiment
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所以, 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那怎樣誇獎孩子才有效?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 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 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 使人感動, 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 不僅未捐錢, 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如, 當孩子犯錯時, 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 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

Advertisiment
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 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 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 應對孩子“犯一次錯, 只批評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 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 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這樣, 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 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 叫聲連天。

幾天過去, 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 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 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 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 這點錢表示謝意。 ”

孩子們很高興, 第二天仍然來了,

Advertisiment
一如既往地嬉鬧。 老人再出來, 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5美分也還可以吧, 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 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 “一天才2美分, 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 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 老人的方法很簡單, 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 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 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 比如,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考100分, 就獎勵你100塊”、“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 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 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 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在學習方面,

Advertisiment
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 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 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 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 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 如書本、學習器具, 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 則最好不要。

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由於兵力不足, 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 於是, 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 為此, 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 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 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 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 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Advertisiment
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三個月後, 犯人們開赴前線, 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 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 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後來, 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 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 時間長了, 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 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 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養孩子,就是得給他貼標籤!

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有關。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位叫潘朵拉的姑娘從萬神之神宙斯那裡,得到一個神秘的小匣子,宙斯嚴令禁止她打開,這就激發了姑娘的獵奇和冒險心理,一種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終於將它打開,於是災禍由此飛出,充滿人間。

潘朵拉姑娘的心理正應一句俄羅斯諺語:“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謂“禁果效應”。

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養孩子,就是得給他貼標籤!

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也叫做“亞當與夏娃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

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這與人們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有關。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有位叫潘朵拉的姑娘從萬神之神宙斯那裡,得到一個神秘的小匣子,宙斯嚴令禁止她打開,這就激發了姑娘的獵奇和冒險心理,一種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終於將它打開,於是災禍由此飛出,充滿人間。

潘朵拉姑娘的心理正應一句俄羅斯諺語:“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謂“禁果效應”。

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兒童心理學研究是針對什麼年齡層的?

    兒童心理學一般以個體從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歲)心理的發生和發展為研究物件。在西方文獻中,兒童心理學與“兒童發展”,以及狹義的“發展心理學”在意義和範圍上基本相同。兒童心理學著作有按年齡階段如新... [詳細答案]

  • 1回答

    兒童心理學研究中的自然實驗法是什麼意思?

    對3歲前的兒童不能使用實驗法,因為實驗法是在一定條件下的觀察法。為了便於觀察而改變兒童生活的自然條件,會使兒童的心理發生不自然的變化,這樣做毫無疑問是得不出正確的結果的。他認為在有的實驗中,可以不改... [詳細答案]

  • 1回答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是如何發展的?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後的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如科梅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工作。他們提出尊重兒童、瞭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為兒童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達... [詳細答案]

  • 5回答

    怎麼開展兒童心理教育?

    想給小孩進行好的心理教育。那麼,你就需要這樣來對小孩進行心理教育才可以:1.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係,在家庭中,父母既要盡保護子女的責任,也有教育子女的責任。2.培養獨生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生子女... [詳細答案]

  • 5回答

    如何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

    根據你的情況來看,你想做好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那麼,你可以進行這樣的教育方法:1、用教師的情感來感染留守兒童。在教學中,教師的情緒感染力是一種間接的、同時又是無形的情緒情境。教師是影響學生最積極,最...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