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的內心世界

孩子不會與懂得傾聽的父母逆反

筆者相信每一個家庭的父母都是願意瞭解自己的孩子的。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 也一定是建立在父母瞭解自己的孩子的基礎之上的。 可是為什麼事實上很多的父母常常感歎自己並不瞭解自己的孩子呢?其實, 問題就出在這些父母從一開始就沒有注意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比如:

一些家長不管孩子已經長到多大了, 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還不懂, 需要父母替他們思考, 替他們打算, 生怕孩子的事自己做主後就會出差錯。 因此, 這些家長通常是一見到孩子,

Advertisiment
就有沒完沒了的叮囑, 甚至喋喋不休地成天耳提面命, 孩子基本上沒有說話的機會。 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養成了只聽不說的習慣。 慢慢長大後, 自己有了自己的主見, 家長的話他們認為說得對就聽, 認為說的不對就“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地我行我素, 既不把家長的話當回事, 也失去了向家長傾訴的興趣。

另一些家長則是因為工作忙, 最初只是無意識地無暇顧及孩子的所思所想,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習慣, 家長與孩子之間無話可說, 或者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慢慢地, 兩代人之間因為互相不瞭解而頻頻產生誤解並逐漸產生隔閡。

我們知道, 一個人願意對另一個人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首先一定是彼此信任的。 如果父母一方一味地將孩子置於“受教育”與“服從”的地位,

Advertisiment
處於不平等關係之中的孩子怎麼可能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 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從來就無話可說, 做父母在需要知道孩子的心思時也就更是無從得知了。

我相信, 其實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瞭解自己的孩子每一個階段的內心世界的。 所以筆者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1. 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剛開始做父母時, 因為孩子小還不會說話, 所以家長需要用柔聲細語和商量的口氣對孩子多“說”, 使孩子從父母的言語中學會說話並得到“愛”的傳遞。 等到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表述時, 家長則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從多“說”轉為多“聽”。

在人們的交往中, 多數人都習慣將對面的那個人當成聽眾,

Advertisiment
而不會注意把自己擺在“聽”的位置, 這實際上是需要矯正的行為方式。 長此以往, “不願意”或者“不會”做聽眾的那個人, 是不會擁有真正的朋友的。 家庭關係中, 父母希望做孩子的朋友, 就更是要學會“聽”而不是一味地“說”。 試想, 你不能聽到孩子說什麼怎麼知道他在想什麼?你不給他說話的機會, 他心裡的話怎麼說得出來?你又怎麼能瞭解他、幫助他、管教他?當然, 這裡所說的“聽”, 也是有講究的。

當發現孩子需要向你說出什麼時, 父母一定要以“關注”的眼光鼓勵他, 讓他沒有顧忌地說完想說的話。 這種時候, 無論你有多忙, 都應停下正在做的事面向著他, 保持目光的交流。 在仔細聽的過程中, 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嗯……”,

Advertisiment
“是的……”等來表示父母對他說話內容的注意。

在“聽”的過程中, 父母要不時地總結、重述或複述孩子所講的關鍵內容, 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產生的原因;用語言對他的所說、所想做出及時的回應。 與此同時, 可以不時地、恰到好處地插入一些簡單的問題。 這樣不僅表示你對孩子的講述的重視, 還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

在孩子幼小時, 父母千萬不要以忙為藉口, 或者以他不懂事而忽略他說話的願望。 因為孩子玩性大, 你說等你忙過了再聽他說, 可是等你空下來時已經時過境遷, 加之小孩忘性大, 他可能忘了要說的事情;或者他已經沒有要給你說的興趣了。 更糟糕的是,

Advertisiment
越小的孩子心理越脆弱, 或許你某一次無意識的忽略, 就會鑄就他“不愛說話”的性格, 使他變得“不會”說話, 這是多麼讓人遺憾的失誤!

2.當孩子做錯了時不要急於批評, 先聽他解釋

孩子從一個混沌的世界進入我們的生活, 需要瞭解、學習的事情太多太多, 父母要有耐心看著他(她)、幫著他(她)完成一生中各個階段的學習, 不能急於求成。 如果他們做得不夠好, 或做錯了什麼, 我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批評, 要先聽孩子講過程。 在講的過程中最好不要打斷, 即使有問題也要等孩子講完, 才心平氣和的提出問題聽他(她)解釋。 孩子如果真的做錯了事情, 他(她)也會在對父母 “循循善誘”的問題回答中, 認識到自己錯在了哪裡。 反之, 如果做父母的一開始就以自己的方式認定孩子錯了, 就開始批評(甚至訓斥),他(她)不僅會產生抵觸情緒,聽不進你的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後也懶得給你說、給你解釋,逐漸地對父母封閉自己。

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當他(她)主動告訴你自己做過的錯事,父母更是要注意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後根據實情和他(她)分析,指出這件事情錯在哪裡。記得我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時,一天他放學回家告訴我,他和某某打架,把對方的鼻子打出血了。我當時很驚訝,因為兒子很少與同學發生糾紛,何況發生這樣的事!我儘量以平和的語氣問他:“怎麼回事呢,你們不是最好的朋友嗎?”他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原來是他們幾個同學出去玩時,那個孩子走在他的後面一直用腳踹他,雖然兒子抗議過,但是那孩子正在興頭上沒有理會,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結局。兒子說,自己不是有意要打他的鼻子,是因為太生氣沒有注意。

知道情況後,我首先肯定了事情的起因不是他的錯,但是後來他做得過火了。於是,我還是以平和的語氣對他說:“某某確實不該那樣去逗你,但他只是鬧著玩兒,並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你還擊他一下讓他停止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打得太重了啊,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就更不對了!所以,你要主動找他對自己的失手道歉,並請他原諒。”兒子馬上心服口服地到那個孩子家裡,對那個同學和他的媽媽說了這件事情,表達了自己的內疚和歉意。結果,兩個孩子互相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絲毫沒有影響到兩人以後的關係。

其實,孩子打了人本來就心虛、害怕,同時也內疚。他向自己信任的人把這件事情說出來,不僅解除了內心的恐懼,也是想知道他接下來該怎麼做。如果我一聽說此事不問青紅皂白就訓斥他,甚至打罵他,那麼孩子先被激怒的環節就可能被忽略。即使孩子被迫去賠禮道歉心裡也會不服,搞不好兩個小朋友真的就因此反目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當孩子做了錯事,一定要鼓勵、啟發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因為通過解釋,我們才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過程,瞭解他對一些事物的看法與態度。“解釋”,並不僅僅是針對事情本身,得到“解釋”的機會與擁有“解釋”的能力,將會對一個人的良好性格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錯”事一經解釋,大人才會發現,那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場誤解。

3.注意為孩子保守秘密,才可能繼續“聽”下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秘密,或一些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小孩子也不例外。由於孩子年幼未經事故,許多在成年人看來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父母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要學會用他的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學會先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即便是一些關於孩子“好笑的”、“好玩兒”的事情,也不要輕易說給別人聽,否則他會認為自己隨時都會被“出賣”,從而對你隱瞞自己的所有。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有時會尿濕褲子,大人們碰到一起時免不了都會說起孩子的這些。

就開始批評(甚至訓斥),他(她)不僅會產生抵觸情緒,聽不進你的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後也懶得給你說、給你解釋,逐漸地對父母封閉自己。

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時,當他(她)主動告訴你自己做過的錯事,父母更是要注意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後根據實情和他(她)分析,指出這件事情錯在哪裡。記得我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時,一天他放學回家告訴我,他和某某打架,把對方的鼻子打出血了。我當時很驚訝,因為兒子很少與同學發生糾紛,何況發生這樣的事!我儘量以平和的語氣問他:“怎麼回事呢,你們不是最好的朋友嗎?”他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原來是他們幾個同學出去玩時,那個孩子走在他的後面一直用腳踹他,雖然兒子抗議過,但是那孩子正在興頭上沒有理會,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結局。兒子說,自己不是有意要打他的鼻子,是因為太生氣沒有注意。

知道情況後,我首先肯定了事情的起因不是他的錯,但是後來他做得過火了。於是,我還是以平和的語氣對他說:“某某確實不該那樣去逗你,但他只是鬧著玩兒,並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你還擊他一下讓他停止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打得太重了啊,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就更不對了!所以,你要主動找他對自己的失手道歉,並請他原諒。”兒子馬上心服口服地到那個孩子家裡,對那個同學和他的媽媽說了這件事情,表達了自己的內疚和歉意。結果,兩個孩子互相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絲毫沒有影響到兩人以後的關係。

其實,孩子打了人本來就心虛、害怕,同時也內疚。他向自己信任的人把這件事情說出來,不僅解除了內心的恐懼,也是想知道他接下來該怎麼做。如果我一聽說此事不問青紅皂白就訓斥他,甚至打罵他,那麼孩子先被激怒的環節就可能被忽略。即使孩子被迫去賠禮道歉心裡也會不服,搞不好兩個小朋友真的就因此反目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當孩子做了錯事,一定要鼓勵、啟發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因為通過解釋,我們才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過程,瞭解他對一些事物的看法與態度。“解釋”,並不僅僅是針對事情本身,得到“解釋”的機會與擁有“解釋”的能力,將會對一個人的良好性格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錯”事一經解釋,大人才會發現,那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場誤解。

3.注意為孩子保守秘密,才可能繼續“聽”下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秘密,或一些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小孩子也不例外。由於孩子年幼未經事故,許多在成年人看來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父母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要學會用他的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學會先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即便是一些關於孩子“好笑的”、“好玩兒”的事情,也不要輕易說給別人聽,否則他會認為自己隨時都會被“出賣”,從而對你隱瞞自己的所有。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有時會尿濕褲子,大人們碰到一起時免不了都會說起孩子的這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