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該怎麼辦?

很多媽媽反應說:其實我也知道孩子的要求有時是挺過分的, 不能答應。 可是你不答應, 他就耍脾氣, 又哭又鬧的, 一直停不下來, 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孩子在早年的負面情緒常見的是生氣和憤怒, 因為生氣和憤怒帶有更大的能量和破壞性。 相對于嬰幼兒的悲傷而言, 生氣和憤怒更容易吸引成人的關注, 並造成親子衝突。

孩子情緒來臨時, 給予空間及管道讓孩子發洩, 往往比成人單方面的疏導有效。

同時, 這種“給予”, 需要的不僅僅是空間, 有些時候, 還需要更多的勇氣。 當成人放下擔憂、鼓足勇氣給孩子提供一個宣洩情緒的空間,

Advertisiment
這對於孩子來說, 將會是一份莫大的精神力量。

突然的大發脾氣是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正常的副產品, 是孩子們以及父母為成長和學習必須付出的代價。 作為父母, 真的應該多瞭解一些應對辦法。

有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受到了挫折。 成長中的孩子, 總是不停的嘗試一件很複雜的“工程項目”, 出現差錯時, 會大叫大嚷。

此時孩子最需要幫助。 父母把孩子的脾氣爆發當成與他建立親密聯繫的良機, 通過幫助孩子擺脫困境, 你就在他的心裡確立了權威和信賴。

伸出手來幫助他, 給他安慰、對他說“沒關係”, 把他引導到正在完成的任務中比較容易做的部分上去。

不過, 決不能把孩子保護得不遭受一丁點的挫折,

Advertisiment
因為一個孩子如果沒有遇到過一些問題的話, 那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怎樣去解決問題。

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

父母放縱的結果

現在許多家庭是一家一個寶, 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所以造成了只要是寶寶要求的, 父母往往會儘量去滿足的局面。 正是家長的這種放縱, 孩子養成了任性的毛病。 假使某次孩子的需求沒被滿足, 他就會不高興地發脾氣。 這時家長如果只一味地妥協, 孩子嘗到發脾氣的甜頭, 以後遇到相同情況就會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缺乏安全感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 還有對於安全的需求。 對於年幼的寶寶來說, 如果被家長忽視了, 這會讓他們很沒有安全感,

Advertisiment
他們會不安甚至感到恐懼, 他們忍不住發脾氣以此來發洩心中的負面情緒。

被挫折所困
寶寶有著天生的求知欲, 從出生就開始不斷地學習。 這一過程中寶寶難免會出錯, 他們也會感到焦慮、羞辱, 積聚到一定程度就以憤怒的形式爆發出來。

沒得到應有的尊重
寶寶慢慢長大了, 凡事逐漸有了自己的小想法, 他們喜歡去表達這些想法。 家長如果在孩子講述時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這可是會讓他們很火大的。

身體不適的另一種表達
孩子年齡還小, 有時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身體的不舒適, 也許有時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生病了。 這時他們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而是直接用發脾氣來表達。

父母錯誤的示範

Advertisiment

寶寶可是很有求知欲的, 他們由模仿開始學習, 由從身邊的一切學起。 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 所以他們喜歡先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 如果說家長是火爆脾氣, 經常在孩子的面前動怒發火, 孩子也會跟著學起來。

不合理的飲食結構

據相關研究發現, 壞脾氣是吃出來的。 如果孩子偏食, 比如特別喜歡甜食、肉類, 他們體內會積蓄過多的酸類代謝物, 血液中的茶酚胺也會升高。 這些改變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會使孩子脾氣暴躁、不穩定。

先天氣質的影響
寶寶先天氣質不同, 行為反應方式也不一樣, 主要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其中有一種膽汁質氣質, 它的典型特點是情感外露、脾氣暴躁。

孩子是帶著情緒來到這個世界的

Advertisiment

每個人的誕生, 都是伴隨著“哇哇”的哭聲, 降臨到這個世界的。 嬰兒的哭聲裡, 天然流露著對陌生世界的恐懼和不安。

新生的嬰兒實現了與母體的分離, 表面上看, 他已經是獨立個體了, 然而, 在心理層面上, 還遠遠沒有獨立, 他不知何為“我”, 母親=我。 他在心理上與母親仍是一體的, 通過母親來感知自己, 也就是常說的母親是嬰兒的鏡子。 然而, 嬰兒畢竟與母親不是一個人, 所以, 他的感覺、情緒和需要等, 都是通過母親來獲得確認和理解, 逐漸分化出“我”。

嬰幼兒自身有大量無法處理的原始情緒, 無法自己處理也無法忍受, 這些情緒很容易使兒童瞬間陷入崩潰狀態, 他需要不斷借助成人的加工, 學習容忍並處理負面情緒。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嬰幼兒是情緒的俘虜。

嬰兒有大量的原始焦慮,自己無法處理,需要扔出去找人幫忙處理,這個人天然地就是母親。

母親的“容器功能”

為嬰幼兒“情緒消毒”

當嬰幼兒無法處理的情緒時,會有一種崩潰的感覺,通過他自己的情緒表達,會喚起成人尤其是母親類似的體驗。母親通過接納(允許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並處理這些由孩子投射進來的情緒,之後再把加工過的情緒還回兒童,兒童就會內化或者理解自己當初投射出去、無法處理的情緒,形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形象。這樣的過程反復進行,最終形成兒童內心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

母親對兒童難以處理的情緒進行接納----加工處理----返還給孩子的過程,就像給有害的東西消毒一樣,可以形象地稱為“情緒消毒”。“情緒消毒”意味著,把不可以忍受的變得可以忍受,把混亂的變得不混亂。

母親對孩子情緒進行消毒的內心空間就像容器一樣,我們可以形象地稱為母親的“容器功能”。

而母親如果抑鬱、焦慮,自己的情緒都無法處理,她內心將難以有一個空間來容納孩子的情緒,就難以幫助孩子實施情緒消毒功能。我們可能都有體驗,當心情煩躁時,面對孩子就更容易發火。

幫助孩子訴說情緒

讓它變得清晰、可忍受

對於幼兒來說,任何一件無法完成的小事,都可能讓他體驗到全部幻想遭遇現實的挫折感。如果我們知道幼兒的內心在發生著什麼,我們的反應就可能有所不同。

一天,兒子把他心愛的奧特曼面具弄破了,他蹭在我身上用頭拱住我,又生氣又傷心地哭:“我的面具壞了”,那種感覺像是天塌下來一樣。同時,又對我發脾氣,好像我給他弄壞了一樣。

我本來心情就不太好,看到他亂發脾氣,就更煩躁。我這時的內心已經沒有空間容納他扔過來的無法處理的情緒了,更別說處理後還給他了。

我的反應帶有情緒並且像對成人一樣:“你自己弄壞的,又不是我弄壞的,幹嗎對我生氣,你不是還有一個嗎,要是喜歡這個就想辦法補一下。”兒子聽了更加氣急敗壞,無法平息自己的情緒,跳著腳以一種無法彌補心愛之物的崩潰感哭著說:“壞了,壞了”。此時,我的煩躁又提升了一個級別,我開始有忍無可忍要爆發的感覺。

此時,我覺察到了自己不斷升級的煩躁。此處可以看到,覺察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覺察本身往往就可以改變事情的方向。情緒一旦被看見,其力量就可能會減弱了,知道自己的情緒,就可能和自己的情緒同在。這樣,內心就被騰出了一個空間,可以容納孩子的情緒,進行消毒處理了。

我停了一下,把兒子拉過來,抱著他問:“你因為自己不小心弄壞了心愛的奧特曼面具,所以對自己很生氣,也很傷心是嗎?”兒子忽然張大了嘴更傷心地大哭起來,我讓他趴在我的肩上哭了一會兒,我知道,這是被理解到的哭,也是一種修復的哭。

這樣哭了一會兒,他的情緒逐漸恢復了平靜,我們倆商量著用什麼辦法可以把面具修補一下。修補完後他又戴上開心地玩了起來。

孩子未被處理的情緒

會以變形的方式進行表達

孩子有大量難以處理的情緒,有可能誇張地表現自己的情緒,或直接通過行為來處理。比如,行為混亂、失控的行為等。

成人也會有類似的體驗,當我們體驗到大量的狂亂的情緒,自己又難以在心中進行處理時,往往直接通過行動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比如,說著說著,說不清就打起來了。想一想,當我們焦慮時,來來回回地走,就可以理解從情緒到行動這一步了。

孩子面對無法處理的情緒,也有可能採用隔離的方式來處理。即這些情緒我無法處理,也無人幫我處理,那我就把它打個包收起來塞到一個角落,像是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這樣,孩子體驗不到情緒,但是,他一直在那,他打包起來的除了這些無法處理的情緒,還有活力和激情。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成人過分規矩嚴謹,但缺少情感和活力。這些被壓抑的情緒能量往往以軀體症狀表達出來,如失眠,頭痛,身體弱等。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情緒正在發生著什麼,有時,只是知道本身,就有可能讓心靈得救。然而,現實往往是原始創傷太久遠,我們自己都已經不知道、不認識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無端發火,莫名其妙的行為等。

只是接納地看到,允許有這些情緒,就能幫助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緒了。

當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了,情緒就變得可以管理和控制了。

能體驗自己情緒的人,才可能共情別人,同理別人。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嬰幼兒是情緒的俘虜。

嬰兒有大量的原始焦慮,自己無法處理,需要扔出去找人幫忙處理,這個人天然地就是母親。

母親的“容器功能”

為嬰幼兒“情緒消毒”

當嬰幼兒無法處理的情緒時,會有一種崩潰的感覺,通過他自己的情緒表達,會喚起成人尤其是母親類似的體驗。母親通過接納(允許孩子產生負面情緒)並處理這些由孩子投射進來的情緒,之後再把加工過的情緒還回兒童,兒童就會內化或者理解自己當初投射出去、無法處理的情緒,形成對自己或他人的形象。這樣的過程反復進行,最終形成兒童內心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

母親對兒童難以處理的情緒進行接納----加工處理----返還給孩子的過程,就像給有害的東西消毒一樣,可以形象地稱為“情緒消毒”。“情緒消毒”意味著,把不可以忍受的變得可以忍受,把混亂的變得不混亂。

母親對孩子情緒進行消毒的內心空間就像容器一樣,我們可以形象地稱為母親的“容器功能”。

而母親如果抑鬱、焦慮,自己的情緒都無法處理,她內心將難以有一個空間來容納孩子的情緒,就難以幫助孩子實施情緒消毒功能。我們可能都有體驗,當心情煩躁時,面對孩子就更容易發火。

幫助孩子訴說情緒

讓它變得清晰、可忍受

對於幼兒來說,任何一件無法完成的小事,都可能讓他體驗到全部幻想遭遇現實的挫折感。如果我們知道幼兒的內心在發生著什麼,我們的反應就可能有所不同。

一天,兒子把他心愛的奧特曼面具弄破了,他蹭在我身上用頭拱住我,又生氣又傷心地哭:“我的面具壞了”,那種感覺像是天塌下來一樣。同時,又對我發脾氣,好像我給他弄壞了一樣。

我本來心情就不太好,看到他亂發脾氣,就更煩躁。我這時的內心已經沒有空間容納他扔過來的無法處理的情緒了,更別說處理後還給他了。

我的反應帶有情緒並且像對成人一樣:“你自己弄壞的,又不是我弄壞的,幹嗎對我生氣,你不是還有一個嗎,要是喜歡這個就想辦法補一下。”兒子聽了更加氣急敗壞,無法平息自己的情緒,跳著腳以一種無法彌補心愛之物的崩潰感哭著說:“壞了,壞了”。此時,我的煩躁又提升了一個級別,我開始有忍無可忍要爆發的感覺。

此時,我覺察到了自己不斷升級的煩躁。此處可以看到,覺察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覺察本身往往就可以改變事情的方向。情緒一旦被看見,其力量就可能會減弱了,知道自己的情緒,就可能和自己的情緒同在。這樣,內心就被騰出了一個空間,可以容納孩子的情緒,進行消毒處理了。

我停了一下,把兒子拉過來,抱著他問:“你因為自己不小心弄壞了心愛的奧特曼面具,所以對自己很生氣,也很傷心是嗎?”兒子忽然張大了嘴更傷心地大哭起來,我讓他趴在我的肩上哭了一會兒,我知道,這是被理解到的哭,也是一種修復的哭。

這樣哭了一會兒,他的情緒逐漸恢復了平靜,我們倆商量著用什麼辦法可以把面具修補一下。修補完後他又戴上開心地玩了起來。

孩子未被處理的情緒

會以變形的方式進行表達

孩子有大量難以處理的情緒,有可能誇張地表現自己的情緒,或直接通過行為來處理。比如,行為混亂、失控的行為等。

成人也會有類似的體驗,當我們體驗到大量的狂亂的情緒,自己又難以在心中進行處理時,往往直接通過行動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比如,說著說著,說不清就打起來了。想一想,當我們焦慮時,來來回回地走,就可以理解從情緒到行動這一步了。

孩子面對無法處理的情緒,也有可能採用隔離的方式來處理。即這些情緒我無法處理,也無人幫我處理,那我就把它打個包收起來塞到一個角落,像是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這樣,孩子體驗不到情緒,但是,他一直在那,他打包起來的除了這些無法處理的情緒,還有活力和激情。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成人過分規矩嚴謹,但缺少情感和活力。這些被壓抑的情緒能量往往以軀體症狀表達出來,如失眠,頭痛,身體弱等。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情緒正在發生著什麼,有時,只是知道本身,就有可能讓心靈得救。然而,現實往往是原始創傷太久遠,我們自己都已經不知道、不認識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無端發火,莫名其妙的行為等。

只是接納地看到,允許有這些情緒,就能幫助孩子感知自己的情緒了。

當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了,情緒就變得可以管理和控制了。

能體驗自己情緒的人,才可能共情別人,同理別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