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為什麼發脾氣_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脾氣發作不僅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 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 感到很棘手。 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要明確原因, 對症下藥方能有效。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1、 心平氣和的制止 不要和孩子對喊

三歲之前的寶寶沒有是非辨別的能力。 所以如果寶寶出現了的不良的行為, 只能靠父母建立適應的規範然後去約束孩子, 避免日後養成不好的習慣。 例如:如果寶寶出手打人, 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 制止他打人的行為, 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 每次當寶寶出現不良行為時,

Advertisiment
家長要用一致的動做、語言和表情告訴孩子:“不能這樣”, 寶寶天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吸收能力, 能夠瞭解“不能這樣”的意思, 這樣長此以往, 才能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家梁仲怡表示, 一旦孩子發怒, 父母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制止孩子, 暫時將寶寶帶離戰場。 記得心平氣和的態度最為重要, 如果家長此時也發了脾氣, 孩子就更會不知如何是好。

2、接受寶寶負面情緒 給他一個發洩的出口

人類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都是天生的, 所以家長沒必要強迫寶寶去壓抑。 所以在要求孩子“不可以發脾氣”之前, 應該先為寶寶的壞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譬如給他一個厚寬的擁抱去平撫心情, 然後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還想繼續玩。

Advertisiment
”或者“你害怕別人跟你搶玩具, 所以才推開他, 對嗎?”,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包容和理解, 壞情緒會有一個出口。 而不要馬上就命令孩子:“不准哭!”、不准生氣!”。 心理學家梁仲怡還提出, 如果孩子生氣的時候, 爸媽可先帶開孩子、或者安撫孩子, 孩子如果有壞情緒, 應該先讓他的情緒安靜下來,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一起發起脾氣, 情況就會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Advertisiment

3、鼓勵寶寶以替代方式處理衝突

等寶寶的情緒平復一些, 父母可試著向他解釋:“那個小哥哥和你一樣都很想玩滑梯, 你願意跟他輪流玩嗎?”或“你只是一直大哭、大叫, 爸爸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 咱們好好說行嗎?”雖然寶寶年紀小可能聽不懂家長講的道理, 但是也要試圖講給孩子聽, 梁仲怡老師說如果是兩個寶寶的衝突, 孩子情緒起伏很快, 這時候家長應該同理他的心理和立場, 並且使用中立的措辭來跟他說, 例如:他拿了別人的東西, 不要說成“他搶了別人的東西”。 這樣讓孩子試著去理解別人的心情,

Advertisiment
並且教他可以用換位元替代的方式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 例如告訴寶寶:你可以跟弟弟說, 等一下借我可以好嗎?

4、教導寶寶用語言表達怒氣

研究證明, 語言能力發展得較好的孩子, 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 因為他們懂得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 於是孩子的願望就容易被滿足;而且他們能夠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 這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 也能獲得他人的瞭解和安慰。 寶寶自從1歲半開始不僅口齒逐漸清晰, 而且使用的詞彙量與日遞增。 趁著孩子學說話的熱忱, 爸媽可以在寶寶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 教導他們用語言而不是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怒氣。

如果孩子掌握的詞彙量還少,

Advertisiment
可以教導一些緩兵, 譬如搖頭表示拒絕, 或帶著孩子趕快離開;但對於2歲以上的孩子, 就要儘量鼓勵他使用簡單語言來表達自己, 像是:“我的”、“輪流”或“你等一下”、“我還想玩”等, 這些視寶寶的語言能力而定。 由於小寶寶的表達和理解都比較簡略, 約3歲左右才能彼此溝通, 3歲之前還是需要大人在一旁幫忙答腔。

孩子發脾氣原因

1、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

由於家長的溺愛, 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 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 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 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 作短暫的隔離, 冷落他一會兒, 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 即使在外面也一樣。 如此反復幾次, 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 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發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2、由於受忽視而亂發脾氣

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這時,家裡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蕩秋千遊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3、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發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2、由於受忽視而亂發脾氣

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這時,家裡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蕩秋千遊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3、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