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你的孩子反復撒謊時

最近, 7歲的志遠總是撒謊, 媽媽為此非常傷心。 當媽媽說:“洗完手再看電視。 ”孩子坐在電視前動都沒動就說:“已經洗過了。 ”這是明顯的謊言。 如果媽媽說:“昨天沒洗頭, 所以今天得洗。 ”孩子就會大哭著說自己“洗過頭了”。 每每這時, 志遠就好像真的被冤枉了一樣, 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昨天也是這樣, 幼稚園讓孩子帶給家長的通知單, 志遠根本就沒有給過媽媽, 他卻非說讓媽媽看過了。 當媽媽氣得大聲質問他“你什麼時候給我看了?你不是根本就沒拿出來嗎?”這時撒謊的他卻大哭起來。 可能是為了不讓媽媽教訓他,

Advertisiment
才說了謊話, 還大哭一場。 媽媽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媽媽對孩子新出現的問題, 感到很為難。 孩子說謊是肯定的, 但是孩子不承認, 教訓他也沒有意義, 置之不理又擔心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幼兒期的孩子容易將真話和假話混同, 現實和想像也沒有明顯的界限。 因此, 孩子經常把在童話書、電視、電影裡看到的事情與現實混同, 把強烈的願望也當成現實。 所以, 孩子會沒有意圖地撒謊。

上面的故事也與此相同, 孩子想要看電視的心情過於強烈, 所以他會不自覺地認為自己是洗過手的;因為特別討厭洗頭, 他可能就相信自己已經洗過頭了;通知單的事情也是一樣, 通知單上有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作業,

Advertisiment
因為非常不想做, 所以認為自己已經給媽媽看過通知單了。

從孩子的立場來看, 認為事實就是如此, 但是媽媽卻說他撒謊, 所以會覺得氣憤和委屈。 這種情況下, 媽媽不能大聲責駡孩子, 那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當他自己承認撒謊是不對的時候, 才能夠有效地糾正錯誤。

這時, 父母要告訴孩子, 孩子所相信的“事實”, 並不是真正的事實。 父母有必要認真地關注孩子當時的內心想法。 所以, 讓孩子放心地說出真心話的氛圍非常重要, 如果不能弄清孩子的立場, 無條件地批評孩子, 那麼, 孩子就會害怕, 再編出另一個謊言。

當然, 孩子說謊不都是這種原因。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知道, 根據自己的行為不同, 會得到稱讚或懲罰。 因此,

Advertisiment
孩子有時也會因為不想受罰而撒謊, 如果是這種情況, 以下的方法應該可以給你幫助。

獎勵誠實, 教育孩子對自己誠實

孩子誠實的時候, 父母要大力讚揚孩子。 想讓孩子知道誠實的可貴, 那是很難的。 所以, 我們首先要通過稱讚來讓孩子養成誠實的習慣。 通過這個過程, 孩子們會明白誠實的正面性。 另外, 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 孩子們也會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

同時, 父母還要對孩子說明, 做了錯事後, 坦白錯誤要比撒謊好在哪裡, 而且有必要告訴孩子, 想要隱瞞錯誤的態度要比錯誤本身更不好。

就算孩子很誠實, 父母也有要注意的問題。 孩子不但會為了不受懲罰而撒謊, 也會為了不受懲罰而誠實。 作為父母, 要教育孩子對自己誠實,

Advertisiment
有必要引導孩子因為誠實而自豪, 因為撒謊而感到可恥。

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找到解決的方法

如前所述, 7歲的孩子撒謊沒有任何惡意。 孩子撒謊的理由之一就是不知道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 舉個例子, 孩子偷拿了朋友的鉛筆, 想要還給朋友, 可是又不知道朋友會怎麼看他, 不敢還回去。 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說, 最後就會硬說是自己的鉛筆。 這時, 父母在指出孩子的謊言之前, 要弄清孩子戰戰兢兢的心理, 找到把鉛筆還給朋友的方法。 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說實話, 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 給孩子創造自然的環境。 在孩子誠實地坦白之後, 要表揚孩子的勇氣。 由此, 孩子會感受到誠實所帶來的快樂。

要提前告訴孩子撒謊可能導致的結果

Advertisiment

“你偷偷地把朋友的鉛筆拿來, 不還給朋友, 那朋友用什麼來學習呢?他把鉛筆弄丟了, 可能會被他媽媽罵的。 如果以後朋友知道是你拿了他的鉛筆, 他會討厭你, 不和你玩兒的。 ”

父母在問清楚孩子撒謊的動機和過程之後, 要把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告訴給孩子, 這遠比直接說“撒謊是錯誤的”有效得多。 我們利用《狼來了》的童話故事教給孩子誠實的重要性, 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提示

當孩子反復撒謊時, 父母斥責或體罰孩子只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恐懼會讓孩子不斷地撒謊;反復體罰後, 孩子對實施體罰的大人產生反抗心理, 為了避免體罰, 孩子會說更大的謊言;孩子因為害怕斥責, 會變本加厲地撒謊。 孩子在明明沒有做作業的時候卻總是撒謊說自己寫完了,這時,父母不能大聲斥責孩子“你明明沒有寫作業,為什麼總是撒謊?”而是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對孩子說:“因為朋友找你,你想和他一起玩才這麼做的,是嗎?”等。

孩子在明明沒有做作業的時候卻總是撒謊說自己寫完了,這時,父母不能大聲斥責孩子“你明明沒有寫作業,為什麼總是撒謊?”而是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情,比如對孩子說:“因為朋友找你,你想和他一起玩才這麼做的,是嗎?”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