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小兒步態異常

雙手離開地面, 直立行走, 是人類進化史上極其關鍵的一步。 1歲左右, 快速成長的孩子開始了蹣跚學步。 孩子人生的第一步, 帶給為人父母者無盡喜悅的同時, 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期待。 然而, 您是否知道, 這第一步走得怎樣, 與孩子一生的健康也有很大關係!

在嬰兒期, 能吃會睡的寶寶們生長得很快, 遵循人類發育的一些基本原則, 按“從頭到腳”的順序發育:先會抬頭, 其次挺胸、獨自坐, 然後會站, 最後才會行走。 因此寶寶下肢的發育異常, 往往到學步時才引起家長的注意。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異常步態: 鴨步常見於雙側先天和畸形的患兒,

Advertisiment
往往表現為挺腹、翹臀的。

剪刀步態因髖內收肌、內旋肌和內側幗繩肌痙攣所致, 呈上下肢內收交叉前行, 多半有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屈曲畸形, 主要見於的小兒。

跟行步態表現為足跟不能自由抬起, 患兒常需依靠外展下肢, 過度屈髖屈膝, 以使下垂的足離開地面, 這是由於小腿三頭肌所致。

踮足步態常見於患兒, 由足蹠曲、內翻、內收一系列複雜畸形組成。 雙下肢不等長步態故名思義, 這是由於雙下肢不等長所致, 輕者以骨盆傾斜表現;重者出現骨盆下降性跛行或正常一側屈膝而患側以馬蹄步態來表現。

跨階步態主要由於小兒患病一側的伸肌(伸拇肌、伸趾肌、脛前肌、腓腸肌)癱瘓而導致足下垂,

Advertisiment
行走時不得不高抬膝部, 拖步而行, 如跨臺階一樣。

由於嬰幼兒運動系統先天性畸形和程度輕重不一, 也會有幾種病理步態相互交雜, 加上大多數小兒本身又處在的學步時期, 所以臨床表現常常不典型。 所以, 年輕父母千萬要注意小兒學步時期的步態, 如有疑問, 及時去請專科仔細診察, 以避免因延誤病情而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