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遞減法”矯正孩子的壞習慣

梓豪是五年級的學生, 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拖拖拉拉, 母親很傷腦筋。 明明是快則半小時、慢則一小時的功課, 他每天都能寫3小時以上。 梓豪的外公是教師, 暑假的時候給梓豪補課, 發現梓豪的反應很快, 但是不專心, 往往寫幾分鐘就起來東走西走, 每小時至少五六次以上。

就這樣, 一小時的時間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閒逛上面, 難怪要用那麼長的時間來完成功課。 為此, 母親想出了各種辦法, 專門抽出時間陪梓豪寫作業, 可是梓豪每寫幾個字必圍著屋子溜達一圈, 即使有時在母親的強壓之下不能起身,

Advertisiment
勉強埋頭寫作業, 可是只要母親一離開房間, 梓豪就立刻我行我素。 再者, 母親不能每天都專門陪讀, 所以梓豪的毛病一直沒有改掉。

分析:梓豪寫作業, 已經長期養成了不能專心的習慣, 讓他寫作業時不要起來走動實在不容易。 兒童的不良行為, 若是屬於初犯或是簡單的, 可以運用忽視、不直接作反應的方法來消弱。 但事實上, 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為為數很少, 多數是出現好多次以後才被發覺。 這些被長期塑造而成的行為, 在父母或老師發現並求助的時候, 已經相當牢固。 可是一般家長或老師往往忽略這項關鍵因素, 恨不得馬上改掉孩子的不良習慣。 因此, 會把兒童所要改善的不良行為的標準定得很高、很嚴格、很硬性,

Advertisiment
嫉惡如仇, 半點也不通融, 形成雙方對立的尖銳形式。 在面臨此種情境時, 運用區別強化的策略非常有效。

在專家的指導下, 這位媽媽改變了教育方法。 在鼓勵兒子的前提下, 她與兒子約法三章, 如果兒子寫作業時, 每小時能把離座次數減到三次以下, 就可以看電視, 否則就禁止看每晚的動畫片。 每晚的動畫片對梓豪非常有吸引力, 這一招兒特別管用, 第一星期梓豪有三天達到標準, 三個星期以後就完全做到了每小時離座三次以內。 這時, 媽媽表揚了兒子, 並鼓勵他爭取把每小時離座次數減少到兩次或一次。 堅持三個月以後, 梓豪終於改掉了寫作業拖拉的壞習慣。

這個案例道出了矯正壞習慣的真正奧妙!

Advertisiment

大家不妨試想一下, 如果換了性子急的父母, 見孩子學習的時候總站起來, 可能會大喝一聲:“坐下!學習要專心, 不許走來走去!”結果會怎麼樣呢?家長若盯著孩子, 他就忍耐著, 等家長一離開, 他就非蹦起來不可, 可能會比以往次數還要多!梓豪的媽媽之所以成功, 首先在於她運用了遞減法來幫助兒子改正壞習慣。 她不急於一刀斬斷壞習慣, 因為她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她允許兒子每小時可以站起來三次以內, 這就調動了兒子的自信心和自控力, 使孩子內心真正願意接受媽媽的建議。 請大家注意, 科學有效的教育在這裡創造了奇跡, 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當梓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目標,

Advertisiment
即寫作業每小時離座三次之內, 並因此受到媽媽的贊許, 還可以坦然地看動畫片。 此時, 他的心裡是驕傲的, 是快樂的, 這種成功的體驗激勵著他繼續進步, 使他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所以說,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 改正壞習慣用減法!具體說來, 如果您想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那就通過各種方式激勵他把好的行為多多重現, 因為好行為堅持的時間越久, 好習慣形成的程度就越牢;如果您想改正孩子的壞習慣, 那就鼓勵他把壞的行為逐步減少, 因為壞習慣只要逐步減少, 壞習慣被改正的希望便逐漸增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