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褥期新生兒的細心護理手冊

新生兒期是指胎兒娩出至出生後28天這一時期。 正常足月新生兒應是在妊娠滿37~42周之間娩出。 此時的新生兒雖然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但各個器官系統已經發育完善了, 出生後無須特殊的照顧就能很好的生存。 各位新媽媽在初次照料自己心愛的寶寶時, 是否有手足無措的感覺呢?我們不知道如何給寶寶餵奶, 如何幫寶寶洗澡, 而這些知識在所有的孕婦學校統統都學不到, 即使在孕期您已經做足了功課, 可能仍然感覺無所適從, 無處下手。 別著急, 畢竟每個母親都是從一無所知一路走來的,

Advertisiment
只要您擁有愛心、耐心和適當的勇氣, 總有一天這些都不再是困擾您的難題。 希望我們的介紹, 能夠帶給您一些有益的幫助。

新生兒的外形特點

整體特徵

新生兒出生時的體重大約為2.5~4千克, 身長超過50~51釐米, 皮膚紅潤, 肩背部殘餘少量胎毛, 全身皮膚覆蓋胎脂, 頭髮粗, 耳廓軟骨發育良好、輪廓清楚;指、趾甲長至或超過指、趾端, 整個足底佈滿較深的足紋, 乳☆禁☆房可摸到小結節;男嬰睾丸下降, 進入陰囊內;女嬰大陰☆禁☆唇完全遮蓋小陰☆禁☆唇。 嬰兒頭部相對較大, 約為身長的1/4, 出生時頭圍33~34釐米, 前囟斜徑為2~25釐米(前囟約在12~18個月時閉合), 後囟已閉合或尚開放(後囟於2~4個月時閉合)。 可通過觸摸辨認骨縫, 頭皮由於局部水腫可能形成產瘤或局部血腫,

Advertisiment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被自行吸收。

皮膚

新媽媽小提醒此時新生兒的眼部發育尚不成熟, 伴有生理性遠視和斜視, 一般在出生後2~4周時消失。 故最好不要在嬰兒床上方懸掛固定的玩具, 否則就會有內斜(俗稱對眼)的可能。 新生兒面部皮膚與全身皮膚一樣, 十分嬌嫩, 似乎吹彈可破, 其上覆以灰白色的胎脂, 不必清理, 等到過些日子就會被逐漸吸收。 胎脂吸收後可以看到由於表面皮膚菲薄, 富於血管而呈淺紅色。 多數新生兒在生後2~3天內皮膚非常白皙, 但隨著時間推移有時會出現黃疸, 這時您將明顯地感覺到寶寶的皮膚變黃變暗了, 生理性或母乳性黃疸約在生後10~14天消退。

五官

眼睛:結膜處可見到微小的出血點,

Advertisiment
這是由於生產過程中受到產道擠壓造成的, 幾日後可自行消退。

鼻子:鼻尖部可見到粟粒疹, 鼻腔較狹窄, 鼻黏膜柔軟而富有血管;容易因充血、水腫而發生鼻塞, 導致呼吸困難。

嘴巴:口腔內牙齦和硬齶上有小白點, 俗稱“馬牙”, 屬正常現象, 一般在生後2~3周逐漸消失。

耳朵:耳軟骨發育良好, 已形成耳廓。 出生2~7天后開始有聽覺, 2~4周時能較專注地聽外界聲音。

呼吸系統

真正的呼吸, 是從出生時“哇”的那一聲啼哭才開始的。 從那以後新生兒的肺部得到充分的擴張, 取代媽媽的肺成為寶寶賴以生存的“武器”。 新生兒呼吸主要是靠膈肌的升降, 呈腹式呼吸;呼吸較淺表、節律不整, 但頻率較快, 約每分鐘40~44次, 以滿足體內對氧氣的需要。
延伸閱讀: 北方孩子最好從滿月開始服用魚肝油 新生兒拔馬牙易致敗血症 人工餵養寶寶滿月起就要添加的食品 超實用:20條護理滿月寶寶的貼心Tips 新生兒“馬牙”可以挑破嗎? <>12下一頁

分享到:

Advertisiment

循環系統

胎兒出生後, 由於出現自主呼吸, 心臟的動脈導管在出生後關閉, 其血液迴圈發生重大變化, 血液重新分佈到肺部, 形成新的循環體系。 在整個過程中, 寶寶的心率波動較大, 從140~160次/分逐漸下降, 直至110次/分左右。 血流主要分佈於軀幹、內臟, 而四肢分佈較少。 所以四肢發涼, 末梢易出現青紫, 脾臟相對較大(裡面都是血液)。 某些新生兒生後1~2天, 心前區仍然可以聽到柔和的雜音, 幾天後才消失。 這往往與動脈導管未閉有關, 不一定是心臟有什麼問題,

Advertisiment
請新媽媽大可放心。

泌尿系統

實際上泌尿系統在胎兒期就開始工作了, 負責排出尿液形成羊水。 新生兒出生時往往膀胱中已有尿液, 大多數在出生後6小時排出, 少數延遲至第二天才排尿。 但如果生後24小時不排尿, 應及時找到醫生進行處理。 新生兒出生後最初幾天由於攝入水分較少而本身所需水分較多, 所以一開始尿量及排尿次數均較少, 大約一周後尿量明顯增多, 滿月前尿量增至每天250~450毫升。

消化系統

新生兒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 能很好地適應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 吸吮及吞咽功能完善, 協調良好, 並能與呼吸同步進行。 新生兒出生後10~12小時內開始排出胎糞, 為黑綠色, 3~4天后轉為過渡性大便, 最後變為黃色軟便。 若出生後24小時未排便,應檢查有無肛門閉鎖。新生兒胃呈橫位,賁門括約肌發育不良,而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但胃容量小,故新生兒易發生溢乳。新生兒唾液分泌及澱粉酶較少,但能適應母乳餵養的需要。

血液系統

新生兒出生時,血液中紅細胞及白細胞數量較多,不久會逐漸下降;但仍與成人的差距甚大,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衡量寶寶。

免疫系統

新媽媽小提醒哺乳新生兒娩出後如母體狀況良好,應盡可能在產後半小時內給予母子皮膚接觸,並讓新生兒及早吸吮,這不僅使得出生後的寶寶較早地獲得營養的供給,同時也可促進母親乳汁的分泌。由於媽媽身體裡的免疫球蛋白可以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因此,新生兒出生前對多種傳染病有特異性免疫。但這種被動免疫抗體在出生後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免疫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抵抗力低,故易患多種感染性疾病。因此,對新生兒的居室及用具要清潔消毒,預防感染的發生。另外,因為新生兒能從母乳中獲得某些抗體,母乳餵養的寶寶,其免疫系統的發育要遠優於人工餵養的寶寶。直到成年,這種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代謝系統

新生兒代謝旺盛,其體內液體總含量約占體重的80%,非常容易出現由於攝入不足而引起的脫水。按體重計算,嬰兒的最低耗氧量比成人高。初生時產熱能源主要來自糖代謝,但因糖儲備不足,故生後頭幾天內機體越來越多地動用脂肪和少量蛋白質產熱。

由於新生兒肌肉和其他組織細胞的數量比年長兒相對較少,故細胞內液的比例較細胞外液相對要少。出生數天內由於丟失較多的水分,可能發生“生理性體重下降”。由於肝臟酶系統發育未成熟,使得新生兒代謝某些化學物質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容易發生黃疸甚至膽紅素腦病。

神經系統

新生兒腦體積相對較大,其重量占出生體重的10%~12%;但腦溝、腦回、神經鞘等,並未完全形成,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容易出現不自主或不協調的動作。新生兒出生時已具備完善的覓食、吸吮、吞咽、噁心、嘔吐、擁抱、握持等一系列生理反射,溫度感覺較靈敏,但嗅覺較弱,聽覺遲鈍。

體溫調節

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機制不完善,加之新生兒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較大波動。因此,炎熱季節新生兒的臥室應注意通風,並供給足夠的水分;冬天要為新生兒保溫、以防凍傷及硬腫症的發生。 若出生後24小時未排便,應檢查有無肛門閉鎖。新生兒胃呈橫位,賁門括約肌發育不良,而幽門括約肌發育良好,但胃容量小,故新生兒易發生溢乳。新生兒唾液分泌及澱粉酶較少,但能適應母乳餵養的需要。

血液系統

新生兒出生時,血液中紅細胞及白細胞數量較多,不久會逐漸下降;但仍與成人的差距甚大,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衡量寶寶。

免疫系統

新媽媽小提醒哺乳新生兒娩出後如母體狀況良好,應盡可能在產後半小時內給予母子皮膚接觸,並讓新生兒及早吸吮,這不僅使得出生後的寶寶較早地獲得營養的供給,同時也可促進母親乳汁的分泌。由於媽媽身體裡的免疫球蛋白可以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因此,新生兒出生前對多種傳染病有特異性免疫。但這種被動免疫抗體在出生後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免疫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善,抵抗力低,故易患多種感染性疾病。因此,對新生兒的居室及用具要清潔消毒,預防感染的發生。另外,因為新生兒能從母乳中獲得某些抗體,母乳餵養的寶寶,其免疫系統的發育要遠優於人工餵養的寶寶。直到成年,這種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

代謝系統

新生兒代謝旺盛,其體內液體總含量約占體重的80%,非常容易出現由於攝入不足而引起的脫水。按體重計算,嬰兒的最低耗氧量比成人高。初生時產熱能源主要來自糖代謝,但因糖儲備不足,故生後頭幾天內機體越來越多地動用脂肪和少量蛋白質產熱。

由於新生兒肌肉和其他組織細胞的數量比年長兒相對較少,故細胞內液的比例較細胞外液相對要少。出生數天內由於丟失較多的水分,可能發生“生理性體重下降”。由於肝臟酶系統發育未成熟,使得新生兒代謝某些化學物質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容易發生黃疸甚至膽紅素腦病。

神經系統

新生兒腦體積相對較大,其重量占出生體重的10%~12%;但腦溝、腦回、神經鞘等,並未完全形成,對下級中樞的抑制能力較弱,容易出現不自主或不協調的動作。新生兒出生時已具備完善的覓食、吸吮、吞咽、噁心、嘔吐、擁抱、握持等一系列生理反射,溫度感覺較靈敏,但嗅覺較弱,聽覺遲鈍。

體溫調節

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機制不完善,加之新生兒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體溫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較大波動。因此,炎熱季節新生兒的臥室應注意通風,並供給足夠的水分;冬天要為新生兒保溫、以防凍傷及硬腫症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