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程10大意外狀況 你知道多少?

1、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絕大多數發生在准媽媽懷孕28周之後, 會伴隨出血現象, 其特點是無痛性出血, 常發生在半夜, 醫師通常要依靠超聲波檢查來診斷, 不過, 有時候連超聲波都檢查不出。

由於胎盤蓋到了子宮頸口, 當胎兒要從子宮頸口出來時, 一收縮子宮頸口就會擴張, 一擴張就會與胎盤剝離而出血, 大部分孕婦不會感到疼痛, 但是, 出血量卻是一次比一次多。

“前置胎盤”又可以分為四大類型:完全型、部分型、邊緣型及低位型。 除了完全型和部分型前置胎盤的孕婦需要剖宮產外, 邊緣型和低位型前置胎盤者 可以考慮自然分娩。

Advertisiment
不過, 出血量如果非常多, 多到威脅了媽媽的安全, 醫師都會施行剖宮產, 並且儘量不安胎。 因此, 建議有前置胎盤的孕婦一定要多臥床休息, 少活動, 儘量不要憋尿, 這樣才能稍微控制出血。

2、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胎盤早剝)”是非常難以診斷的一種情況。 因為胎盤通常應該在胎兒出生後才與子宮分離, 但"胎盤早剝"卻是胎盤在胎兒尚未出生前 就已經剝離了。 由於胎盤是胎兒營養和氧氣的來源, 所以, 胎盤一旦剝離後, 就沒有氧氣輸送給胎兒了, 胎兒會缺氧。 如果胎兒已經感染, 即使通過手術分娩出來, 仍很危險, 在新生兒階段就很可能存在很多問題, 甚馬上出現缺氧現象。

“胎盤早剝”的最大特點是出血,

Advertisiment
並有劇烈腹部疼痛。 如果發生在分娩的過程中, 這種疼痛和分娩的疼痛混合在一起, 會使醫師難以診斷;如果發生在孕 期33~35周時, 由於已經有很明顯的疼痛, 而且整個子宮變得硬邦邦的, 所以, 醫師可以使用一些儀器和手段來決定是否需要緊急處理。

“胎盤早剝”常常和孕婦的高血壓、糖尿病和前置胎盤有關, 但更多的是原因不明確。 醫師除了靠母體羊水是否帶血來判斷外, 有時還得靠超聲波檢查及 臨床症狀來診斷, 例如:胎兒是否有心跳的明顯變化?即使不是胎盤早剝, 但胎兒心率明顯變緩, 醫師也會儘快施行剖宮產, 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3、胎兒缺氧窒息

這就是所謂的“胎兒窘迫”, 是指通過胎兒的心跳變化判斷出他有缺氧或不舒服的現象,

Advertisiment
也就是當胎兒血液中的含氧量低到一定程度時, 胎兒的心跳就會變慢。

“胎兒窘迫”可出現許多不同的情況, 例如:胎兒心跳變快、變慢、心率變化小、羊水裡有胎便, 缺氧的原因主要有臍帶受到壓迫、子宮收縮太強、胎盤功能不好、臍帶繞頸、破水太久而沒有羊水等等。

由於胎兒發生窘迫, 其心跳會發生變化, 所以, 醫師會用胎心監護儀來觀察胎兒心跳的變化。 正常的胎兒心跳應在每分鐘120~160次, 並呈現上下波動的曲線。 如果胎兒心跳每分鐘超過160次或低於120次, 都提示胎兒存在宮內缺氧的情況。

當然, 也不是每個胎兒心跳變慢都屬於窘迫, 有的窘迫只是短暫的, 很快就可恢復, 醫師只須給產婦氧、輸注大量液體,

Advertisiment
或讓媽媽側躺就可以改善狀況了。 萬一出現嚴重的胎兒窘迫, 會危害到胎兒的生命時, 醫師會採取措施, 讓孩子儘快出生。

4、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如果婦女在懷孕的過程中出現高血壓、蛋白尿和水腫, 或其中的兩種症狀時, 就被稱為“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那些孕前沒有高血壓, 但在懷孕20周開始出現上述症狀時, 就可以診斷為“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當孕婦血壓太高時, 會造成意識模糊、肝臟腫大、眼底出血、肝功異常、大腦病變等等, 嚴重時會產生子癇, 進而威脅母嬰生命。 此時, 醫師常常迫于形勢而提早協助孕婦將胎兒產下。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 會先考慮催產, 如果時間緊迫或催產無效, 會立即施行剖宮產。

Advertisiment

在治療方面, 除了提早分娩外, 醫師會建議孕婦要多臥床休息, 多吃高蛋白的食物以減輕水腫, 儘量身處安靜的環境中, 服用適當的降血壓藥物等。 目前有研究認為孕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每天50~100毫克)或大量的鈣(每天2克以上)可能有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的作用。

5、臍帶脫垂

“臍帶脫垂”絕大部分發生在胎位不正、破水的情況下。 如果胎兒的胎位是“足位”, 也就是在子宮內雙腳朝下, 當一隻腳滑下時, 臍帶常常會跟著滑 落。 如果胎位正常, 但胎頭仍沒進入骨盆腔固定, 此時如果發生臍帶脫垂的話, 胎兒反而更危險, 因為母體一旦出現破水, 胎兒臍帶脫垂下來, 胎頭可能因為往下降 而直接壓迫到臍帶, 也就是胎兒自己把自己的血液供應阻斷了, 這會在3分鐘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

所以,醫師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好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到臍帶,然後趕緊施行剖宮產。

6、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儘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採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採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儘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乾淨等。

如果在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紮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採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採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7、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於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於做過剖宮產的准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於“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於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幹。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

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儘快施行剖宮產。

8、早期破水合並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後,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後,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麼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禁☆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儘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並採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儘快娩出。

如果胎兒已嚴重感染卻無法立即生出時,醫師會立即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不過,至因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產婦一旦在孕期33~35周發生破水,最好儘快生下胎兒,因為此時胎兒的成熟度已經足夠了,千萬不要安胎太久,否則會增加感染機會。

9、難產

“難產”就是當分娩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娩出。難產不見得是巨嬰造成的,但是,巨嬰的確較容易造成難產。

難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肩難產”,也就是胎頭出來了,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一位醫護人員可從產婦上面幫忙推媽媽的肚子,另一位就幫忙轉胎 兒。但是這種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鎖骨骨折或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第二種難產則較少見,那就是胎位不正的產婦嘗試自然分娩,但當胎兒的身體出來後,胎頭卻被 卡住了。其後遺症與“肩難產”一樣,都是容易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甚至發生皮膚裂傷。所幸這種胎兒的臂神經叢拉傷會通過各種治療復原。

由於難產發生的時候,醫師已經無法為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而90%以上的情況都無法將胎兒推回去,所以,醫師一定要因人而異,想辦法把胎兒擠過媽媽的產道,有時還要故意製造胎兒鎖骨骨折,使胎兒整個肩膀佔據的空間變小,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產道。

10、羊水栓塞

所謂“羊水栓塞”就是大量羊水進入孕婦的血液中,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使產婦發生休克及大出血,甚至死亡。由於這種情況幾乎無法事先預防或預知,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90%。

當產婦發生羊水栓塞時,如果醫院沒有充足的鮮血供應,即使輸入大量凝血因數,也會因大量羊水進入血液中而被消耗掉。因此,醫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媽媽輸入大量新鮮血液,但即使如此,也常常無法減弱這種血流不止的現象或迴圈功能的衰竭。

若是胎兒尚未出生,醫師通常會考慮施行手術,但是,剖宮產的傷口就又成了一個出血點。所以,此時醫師的治療會非常慎重,要多次跟家屬溝通來商議解決辦法,看是救媽媽或是救孩子,無論做哪種決定,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這會在3分鐘內造成胎兒極為嚴重的缺氧或死亡。

所以,醫師通常會讓產婦“頭低腳高”地躺著,好讓胎頭或胎兒身體離開壓迫位置,再將手伸入產道內,將胎兒往上頂,使胎兒不要壓迫到臍帶,然後趕緊施行剖宮產。

6、產中及產後大出血

分娩時本來就會出血,例如:胎兒、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出血。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出血量如果超過400毫升,就認為是“大出血”。

如果產婦在產程中大出血,而胎兒仍無法儘快娩出時,醫師通常會考慮產婦的安全而施行剖宮產,然後,再尋找出血點,採取措施止血。

導致產中及產後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子宮收縮不好或產道裂傷等,醫師會採取一定的手段來止血,包括傷口縫合、加強子宮收縮或儘量將不完全剝離的胎盤刮乾淨等。

如果在處理後仍繼續流血,就得打開腹腔,將產婦的子宮動脈或某些特殊的大血管綁住,做“血管結紮手術”以減少出血量。如果仍未找到出血點,必要時,只好採取“子宮切除手術”來止血了。

萬一連子宮切除都無效時,就要採取“壓迫性”止血方式,甚至用血管攝影來做血管栓塞性的止血。因此,這種產中或產後大出血一向是婦產科醫師很頭疼的事,因為止血很困難。

7、子宮破裂

20多年前的“子宮破裂”,絕大多數發生於分娩過多胎的媽媽,是由於子宮長期撐開,導致子宮壁被撐得很薄,產婦在強力收縮的時候造成子宮破裂。

近年來的“子宮破裂”則常見於做過剖宮產的准媽媽,在她生產下一胎時力圖自然分娩。不過,此類破裂較多見於“直式剖宮產”,而目前新式的"橫切式"剖宮產較不易發生子宮破裂。

至於子宮破裂的前兆,包括胎兒心跳變慢出現窘迫現象,可從產婦腹部清楚地摸到胎兒的肢體或軀幹。如果產婦的肚子膨脹得很厲害,這是發生了內出血,而且出血量非常大。

因此,產婦發生子宮破裂時,醫師的選擇只有一個——儘快施行剖宮產。

8、早期破水合並感染

以往認為孕婦破水24小時後,胎兒容易有感染現象,現在則認為破水18小時後,胎兒的感染機會就會增高。那麼產婦破水是否一定要施行剖宮產呢?其實,只有在胎兒已經有感染跡象,而又無法很快經陰☆禁☆道娩出時才需要手術。總之,儘快生下孩子為原則。

一般情況下,產婦開始出現發熱、心跳加快、羊水有異味、肚子有壓痛、血常規檢查有白細胞明顯上升現象時,就能夠判斷出胎兒已有感染跡象。如果產婦破水達48小時,又出現了感染時,醫師會建議使用抗生素,並採取適當方式協助胎兒儘快娩出。

如果胎兒已嚴重感染卻無法立即生出時,醫師會立即為產婦進行剖宮產手術。不過,至因感染而造成生命危險。

因此,產婦一旦在孕期33~35周發生破水,最好儘快生下胎兒,因為此時胎兒的成熟度已經足夠了,千萬不要安胎太久,否則會增加感染機會。

9、難產

“難產”就是當分娩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娩出。難產不見得是巨嬰造成的,但是,巨嬰的確較容易造成難產。

難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肩難產”,也就是胎頭出來了,但肩膀卻卡住了。此時,一位醫護人員可從產婦上面幫忙推媽媽的肚子,另一位就幫忙轉胎 兒。但是這種處理容易讓孩子產生鎖骨骨折或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第二種難產則較少見,那就是胎位不正的產婦嘗試自然分娩,但當胎兒的身體出來後,胎頭卻被 卡住了。其後遺症與“肩難產”一樣,都是容易拉傷孩子的臂神經叢,甚至發生皮膚裂傷。所幸這種胎兒的臂神經叢拉傷會通過各種治療復原。

由於難產發生的時候,醫師已經無法為產婦施行剖宮產手術,而90%以上的情況都無法將胎兒推回去,所以,醫師一定要因人而異,想辦法把胎兒擠過媽媽的產道,有時還要故意製造胎兒鎖骨骨折,使胎兒整個肩膀佔據的空間變小,這樣才能順利通過產道。

10、羊水栓塞

所謂“羊水栓塞”就是大量羊水進入孕婦的血液中,造成栓塞現象,並大量消耗掉凝血因數,造成凝血功能障礙,使產婦發生休克及大出血,甚至死亡。由於這種情況幾乎無法事先預防或預知,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90%。

當產婦發生羊水栓塞時,如果醫院沒有充足的鮮血供應,即使輸入大量凝血因數,也會因大量羊水進入血液中而被消耗掉。因此,醫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給媽媽輸入大量新鮮血液,但即使如此,也常常無法減弱這種血流不止的現象或迴圈功能的衰竭。

若是胎兒尚未出生,醫師通常會考慮施行手術,但是,剖宮產的傷口就又成了一個出血點。所以,此時醫師的治療會非常慎重,要多次跟家屬溝通來商議解決辦法,看是救媽媽或是救孩子,無論做哪種決定,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