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子宮復原的秘訣

經過漫漫的40周懷孕, 子宮變為原來的數十倍大, 功能和外貌都變得大不相同!原來是子宮為了容納新來的嬌客, 經由荷爾蒙的變化, 子宮會變厚、柔軟、血液供應增加, 整個變為一個空心大肉球。 因應了新的變化, 子宮各組織層充滿著血液。 生完之後, 奧妙的人體就會經由一個和緩的過程, 讓子宮恢復原貌。

子宮約在產後4~6周復原

子宮恢復的主要動作是持續的收縮, 從生產時不斷的收縮將胎兒擠出, 再將胎盤擠出。 子宮內的血液不斷被排出體外, 即為惡露。 子宮經由不斷且強力的收縮, 將血管的開口壓往,

Advertisiment
這樣就讓血塊形成而停止出血。 子宮再進一步擠壓, 將血塊不斷排出, 子宮體積就會慢慢縮小, 約在產後4~6周會恢復成原來大小。

子宮的收縮恢復是否良好, 可兩項外表的指標來判斷;(1)如果子宮恢復良好, 檢視剛生完的子宮底, 從肚臍可以觸摸得到, 到約兩個星期, 子宮就無法摸到, 除非是長子宮肌瘤;(2)惡露的顏色從鮮紅、暗紅、深黑到淡紅色, 最後無色。

子宮復原靠收縮

*按摩子宮+中西藥子宮收縮劑

子宮恢復靠收縮, 但子宮收縮靠什麼呢?靠自然機制:也就是生產發動之後, 子宮就不斷的收縮, 排空了再排空, 讓子宮腔不會有空隙。 我們傳統上教導產婦按摩子宮, 使用子宮收縮劑, 或是中醫使用生化湯, 都是輔助的角色。

Advertisiment
其目的還是引導子宮不斷的收縮, 直到沒有出血且子宮腔保持淨空為止。

*子宮收縮不良會有大出血的危險

當子宮內尚有血塊或是殘留有胎盤時, 子宮會先被血塊填塞;然後, 子宮平滑肌就會停止收縮, 這時候就是所謂的子宮收縮不良, 會有大量出血的危險(血崩)。 這種產後出血就是在產褥期最危險的事了, 往日將生產視為到鬼門關走一趟, 就是這原因。 幸而現在醫療條件都能妥善處理, 與往日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子宮收縮劑VS.生化湯

為了預防產後大量出血, 醫生通常會用子宮收縮劑:但是, 民間自古又流傳用生化湯來去瘀活血, 作為產後幫助子宮恢復之用, 到底應不應該用?又或者如何使用呢?

依照臨床經驗,

Advertisiment
在產後, 子宮自然會有收縮排血的機制, 如果發現有產後出血過多的現象, 使用子宮收縮劑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作用發揮會比較快。 至於生化湯的使用是老祖宗的智慧, 但是也不必將其蒙上神秘的面紗。 生化湯本身的成分在中醫的作用而言, 有化瘀血、補血的作用, 化掉的瘀血(血塊)流出來之後, 子宮自然會收縮, 所以生化湯比較適合在產褥期的保健用。 所以說醫療方面使用收縮劑主要是防止產後出血之用, 而生化湯對於產褥期“幫助”子宮恢復則有顯著的效果。

子宮收縮不良造成下腹突出?

前面提過, 子宮體積縮小、惡露減少至消失是子宮恢復的指標, 因而常有人將下腹部突出歸為子宮收縮不良。 事實上不然,

Advertisiment
產婦小腹無法消除, 常常是因為懷孕時將小腹的皮膚撐到鬆弛, 以至於無法縮小, 其實多數產婦的子宮仍然是收縮正常的;但如果在小腹部仍然摸得到一團東西, 就可能是子宮收縮不良了。 不過事實上還要看看惡露減少的情況, 有時候子宮體積沒有縮小是因為有長子宮肌瘤。 這些都需要再到醫院檢查, 如果是真的子宮收縮不良, 最主要的危險就是會造成產後大出血, 這是真正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什麼叫子宮復原不全?

子宮復原不全是指產後已經多日, 子宮收縮不好, 還是比較大而柔軟, 遲遲不恢復到原來的形狀, 而褐色惡露卻常常持續不斷。

如果子宮復原不全, 子宮遲遲不入盆腔, 在恥骨上區總能摸到子宮底,

Advertisiment
有時還有壓痛。 如果惡露量多, 且為暗褐色或紅褐色, 就應考慮為子宮復原不全;如有臭味, 可能已經併發感染了。

我們主要可以通過注意觀察惡露的顏色、量和氣味來判別是否有子宮復原不全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 在產後3周左右惡露就乾淨了, 也有少數延長到產後6周才乾淨。 根據惡露的性質和階段性, 一般可分為3種:一種是產後3-4天, 量比較多, 顏色鮮紅, 稱為血性惡露(紅色惡露), 除大量血液、小血塊及壞死的蛻膜組織外, 有時裡面還有胎膜的碎塊、胎兒皮脂、胎毛及胎糞等;第二種是產後的一周左右, 惡露變為淡紅色, 所含的血液量較少, 有較多量的宮頸黏液及陰☆禁☆道滲出液, 還有壞死的蛻膜、白細胞及細菌, 這種惡露稱為漿液性惡露;第三種是產後10-14天, 惡露呈白色或淡黃色,血量更少,內含有大量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細菌及黏液,這時的惡露稱為白色惡露。

子宮復原不全者,血性惡露明顯增多,且持續時間延長,可能長達10天左右(正常情況約為3-4天);惡露混濁或有臭味,有時可能發生大量出血;血色惡露停止後,白帶(也稱白惡露)增多,產婦有時感到小腹墜脹或疼痛。

小心“產後子宮脫垂”

除了以上所說的子宮復原不全以外,產後子宮脫垂也是影響產婦子宮健康的又一疾病。正常子宮的位置是前傾前屈的,子宮頸在坐骨棘水準以上。這個正常位置是依靠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以及子宮的韌帶來支持的。如果這些組織發生了損傷或過度鬆弛,子宮就會沿陰☆禁☆道下降,甚至全部脫出於陰☆禁☆道口以外,這就是所謂的子宮脫垂。

分娩時用力不當,例如有的產婦子宮口尚未開全,即過早屏氣、使勁;分娩時未能很好保護會陰,產後又未能及時修復,導致子宮的支援組織鬆弛或撕裂;產後經常仰臥;產後過早活動,尤其是過早從事重體力勞動,如提拉重物,長時間蹲位、立位等等,這些原因都可能會引起產後子宮脫垂,影響產婦的子宮健康。

子宮的恢復

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子宮體的復原、子宮頸的復原和子宮內膜的復原。

子宮體的復原

在胎盤排出之後,子宮會立即收縮,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一個很硬並呈球形的子宮體,它的最高處和肚臍的水準同高。以後子宮底的高度,會每天下降1-2釐米,大約在產後10-14天內,子宮變小,降入小盆骨腔內。這時,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底了。

子宮頸的復原

在分娩剛剛結束時,因子宮頸充血、水腫,會變得非常柔軟,子宮頸壁也很薄,皺起來如同一個袖口,7天之後才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7-10天后子宮頸內口會關閉。一直到產後4周左右,子宮頸才會恢復到正常大小。

子宮內膜的復原

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由母體排出以後,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會再長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產後10天左右,除了胎盤附著面外,其他部分的子宮腔會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剛剛分娩後,胎盤附著部分的子宮壁面積約手掌大,到產後2周左右,直徑已經能縮小到3-4釐米,但產後6-8周才能完全癒合。

如果子宮裡有殘留的胎盤或胎膜組織,或產後子宮收縮不好,子宮復原的速度就會放慢。產後的子宮為了恢復原來的大小,需要更有力的回縮,所以在產後一周內媽媽會感到產後宮縮的疼痛,這種宮縮會在媽媽給孩子哺乳時更為明顯,但不會令人難以忍受。醫學專家認為,多與孩子肌膚接觸及哺乳是促進子宮復原的最佳刺激。

影響子宮復原能力的因素

● 胎盤或胎膜殘留於子宮腔內。

● 子宮蛻膜脫落不全。

● 合併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症。

● 子宮過度後屈,使惡露不容易排出。

● 合併子宮肌壁間肌瘤。

● 排尿不利,膀胱過度充盈,致使子宮不能下降至盆腔。

● 產婦年齡較大、健康情況差、分娩次數多或多胎妊娠,也往往會影響子宮的復原能力。

四招令子宮快復原

1、產後應及時排尿。不使膀胱過脹或經常處於膨脹狀態。

2、產褥期應避免長期臥位。產後6-8小時,產婦在疲勞消除後可以坐起來,第二天應下床活動,以利於身體生理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如果子宮已經向後傾屈,應做膝胸臥位來糾正。

3、產後應該哺乳。因為嬰兒的吮吸刺激,會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從而促進子宮復原。

4、注意陰部衛生。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

5、刺激乳☆禁☆頭可幫助子宮收縮

除了西藥跟中藥調理之外,在產後初期按摩子宮底,讓子宮肌肉受刺激收縮,是最自然的方式。還有,讓寶寶吸吮母乳也會刺激子宮收縮。但是沒有哺喂母乳的產婦怎麼辦呢?依照子宮收縮的生理原理,刺激乳☆禁☆頭都會讓人體產生子宮收縮素,所以按摩乳☆禁☆房或是熱敷乳☆禁☆房都會產生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用物理的方式來促進子宮收縮的方法。
貼示:產後應避免下腹用力,並且做產後運動

廣義的子宮恢復,事實上除了子宮的形體恢復之外,在骨盆腔內的位置也必須恢復到生產之前的狀態,也就是必須讓鬆弛的結締組織慢慢恢復原有的彈性。生產後的骨盆腔組織固然或多或少都會鬆弛,但是恢復得不好,將來下半身會有下墜感、容易腰酸,同時也容易引來尿失禁的毛病。像是這種問題,多數不是吃藥或是護理可以奏效,而是必須避免下半身用力,例如搬重物、蹲的動作,在生產後半年之內應儘量避免:不過進行一些產後運動(例如進行腹式深呼吸,以及在產後一周躺在硬床上進行抬腿、提臀,或膝胸臥式運動),則能使子宮和下腹有效收縮和復原。

有一點需特別一提,就是婦女接受剖腹產的比率越來越高,現在大都開下腹的橫式傷口,這方式常常會造成肌膜層的神經纖維暫時損傷。於是,產婦在前幾個月的腹肌會呈現鬆弛狀態,小腹容易突出,許多人因而誤以為子宮收縮不好!其實經過3、4個月之後,等神經纖維再生,腹肌收縮能力恢復正常就好了,媽咪幹萬不要因此緊張而胡亂使用藥物。

結語

產後的子宮恢復是在產褥期很重要的一件事,從前的人在坐月子期間吃這、吃那,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就是要達到子宮(廣義的)恢復的目的,而不是誇張到要“脫胎換骨”。這些習俗跟禁忌,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有些確實有根據,但是有些在時空環境變遷之下已經不合時宜。本文前面提到的,多數是跟坐月子的原則不謀而合,生產之後如能確實遵守,就能夠減少危險,並且避免將來腰酸背痛的發生。但是有一點要提醒,就是有任何問題感覺不太對勁,還是需要再回去找你的婦產科醫生診治。

轉自《三九健康網》

惡露呈白色或淡黃色,血量更少,內含有大量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細菌及黏液,這時的惡露稱為白色惡露。

子宮復原不全者,血性惡露明顯增多,且持續時間延長,可能長達10天左右(正常情況約為3-4天);惡露混濁或有臭味,有時可能發生大量出血;血色惡露停止後,白帶(也稱白惡露)增多,產婦有時感到小腹墜脹或疼痛。

小心“產後子宮脫垂”

除了以上所說的子宮復原不全以外,產後子宮脫垂也是影響產婦子宮健康的又一疾病。正常子宮的位置是前傾前屈的,子宮頸在坐骨棘水準以上。這個正常位置是依靠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以及子宮的韌帶來支持的。如果這些組織發生了損傷或過度鬆弛,子宮就會沿陰☆禁☆道下降,甚至全部脫出於陰☆禁☆道口以外,這就是所謂的子宮脫垂。

分娩時用力不當,例如有的產婦子宮口尚未開全,即過早屏氣、使勁;分娩時未能很好保護會陰,產後又未能及時修復,導致子宮的支援組織鬆弛或撕裂;產後經常仰臥;產後過早活動,尤其是過早從事重體力勞動,如提拉重物,長時間蹲位、立位等等,這些原因都可能會引起產後子宮脫垂,影響產婦的子宮健康。

子宮的恢復

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子宮體的復原、子宮頸的復原和子宮內膜的復原。

子宮體的復原

在胎盤排出之後,子宮會立即收縮,在腹部用手可以摸到一個很硬並呈球形的子宮體,它的最高處和肚臍的水準同高。以後子宮底的高度,會每天下降1-2釐米,大約在產後10-14天內,子宮變小,降入小盆骨腔內。這時,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宮底了。

子宮頸的復原

在分娩剛剛結束時,因子宮頸充血、水腫,會變得非常柔軟,子宮頸壁也很薄,皺起來如同一個袖口,7天之後才會恢復到原來的形狀。7-10天后子宮頸內口會關閉。一直到產後4周左右,子宮頸才會恢復到正常大小。

子宮內膜的復原

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由母體排出以後,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會再長出一層新的子宮內膜。產後10天左右,除了胎盤附著面外,其他部分的子宮腔會全部被新生的內膜所覆蓋。剛剛分娩後,胎盤附著部分的子宮壁面積約手掌大,到產後2周左右,直徑已經能縮小到3-4釐米,但產後6-8周才能完全癒合。

如果子宮裡有殘留的胎盤或胎膜組織,或產後子宮收縮不好,子宮復原的速度就會放慢。產後的子宮為了恢復原來的大小,需要更有力的回縮,所以在產後一周內媽媽會感到產後宮縮的疼痛,這種宮縮會在媽媽給孩子哺乳時更為明顯,但不會令人難以忍受。醫學專家認為,多與孩子肌膚接觸及哺乳是促進子宮復原的最佳刺激。

影響子宮復原能力的因素

● 胎盤或胎膜殘留於子宮腔內。

● 子宮蛻膜脫落不全。

● 合併子宮內膜炎或盆腔內炎症。

● 子宮過度後屈,使惡露不容易排出。

● 合併子宮肌壁間肌瘤。

● 排尿不利,膀胱過度充盈,致使子宮不能下降至盆腔。

● 產婦年齡較大、健康情況差、分娩次數多或多胎妊娠,也往往會影響子宮的復原能力。

四招令子宮快復原

1、產後應及時排尿。不使膀胱過脹或經常處於膨脹狀態。

2、產褥期應避免長期臥位。產後6-8小時,產婦在疲勞消除後可以坐起來,第二天應下床活動,以利於身體生理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如果子宮已經向後傾屈,應做膝胸臥位來糾正。

3、產後應該哺乳。因為嬰兒的吮吸刺激,會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從而促進子宮復原。

4、注意陰部衛生。以免引起生殖道炎症。

5、刺激乳☆禁☆頭可幫助子宮收縮

除了西藥跟中藥調理之外,在產後初期按摩子宮底,讓子宮肌肉受刺激收縮,是最自然的方式。還有,讓寶寶吸吮母乳也會刺激子宮收縮。但是沒有哺喂母乳的產婦怎麼辦呢?依照子宮收縮的生理原理,刺激乳☆禁☆頭都會讓人體產生子宮收縮素,所以按摩乳☆禁☆房或是熱敷乳☆禁☆房都會產生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用物理的方式來促進子宮收縮的方法。
貼示:產後應避免下腹用力,並且做產後運動

廣義的子宮恢復,事實上除了子宮的形體恢復之外,在骨盆腔內的位置也必須恢復到生產之前的狀態,也就是必須讓鬆弛的結締組織慢慢恢復原有的彈性。生產後的骨盆腔組織固然或多或少都會鬆弛,但是恢復得不好,將來下半身會有下墜感、容易腰酸,同時也容易引來尿失禁的毛病。像是這種問題,多數不是吃藥或是護理可以奏效,而是必須避免下半身用力,例如搬重物、蹲的動作,在生產後半年之內應儘量避免:不過進行一些產後運動(例如進行腹式深呼吸,以及在產後一周躺在硬床上進行抬腿、提臀,或膝胸臥式運動),則能使子宮和下腹有效收縮和復原。

有一點需特別一提,就是婦女接受剖腹產的比率越來越高,現在大都開下腹的橫式傷口,這方式常常會造成肌膜層的神經纖維暫時損傷。於是,產婦在前幾個月的腹肌會呈現鬆弛狀態,小腹容易突出,許多人因而誤以為子宮收縮不好!其實經過3、4個月之後,等神經纖維再生,腹肌收縮能力恢復正常就好了,媽咪幹萬不要因此緊張而胡亂使用藥物。

結語

產後的子宮恢復是在產褥期很重要的一件事,從前的人在坐月子期間吃這、吃那,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就是要達到子宮(廣義的)恢復的目的,而不是誇張到要“脫胎換骨”。這些習俗跟禁忌,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分析有些確實有根據,但是有些在時空環境變遷之下已經不合時宜。本文前面提到的,多數是跟坐月子的原則不謀而合,生產之後如能確實遵守,就能夠減少危險,並且避免將來腰酸背痛的發生。但是有一點要提醒,就是有任何問題感覺不太對勁,還是需要再回去找你的婦產科醫生診治。

轉自《三九健康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