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如何調理 注意調理4種不適症狀

產後如何調理, 注意調理4種不適症狀

1、體虛

生孩子是體力活。 分娩時失血過多、用力、疼痛、創傷, 都會導致氣、血、津液的耗損, 就是體質再好也會感到從未有過的虛弱。 虛弱會帶來一系列的不適症狀, 如眩暈、出汗、便秘、小便不利等等。 中藥膳食可以幫助新媽咪的身體儘快恢復, 可以在中醫的指導下, 選用黨參、黃芪、當歸、麥冬、枸杞、山藥、桂圓、核桃仁、黑芝麻、蓮子等煮粥或煲湯喝。

2、血淤

無論是剖腹還是順產, 女性都會受到較大的損傷。 分娩時胞宮的脈絡被損傷, 導致脈絡淤阻不通, 舊血停留, 經氣鬱滯。 從而出現腹痛、小腹硬滿、惡露不盡等淤血停滯的症狀。

Advertisiment
經常對腹部施以自我按摩, 可以促進血脈流通;也可以採用桃仁、黃酒、玫瑰花、三七、雞冠花等進行食療。

3、易患感冒

妊娠期間身體的負擔大, 而生產過程中又對身體造成了巨量損傷, 產後就很容易氣血不足。 由於氣虛血弱而致身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 產後經常怕冷怕風, 容易患感冒, 關節冷痛。 以往民間的很多產後禁忌就是針對這一點而形成的, 所以新媽咪還是應該科學地看待這些禁忌。 不是不能洗澡和洗頭, 而是要水溫適度。 要避免身體被冷風吹, 避免盆浴。 月子裡也可以外出, 條件是在氣溫適宜的時候, 但不能身體帶汗, 盡可能地多穿一件外套。 也可以刷牙, 但要用溫水,

Advertisiment
做家務用水時要儘量使用溫水。

4、關節痛

關節健康和激素水準有很大關係, 當初激素對抗傳染病的治療方法曾使很多人倖存下來, 但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 產後女性體內的孕激素急劇下降, 而激素又調控著關節骨頭的代謝, 加上分娩時用力、出血過多、氣血不足等原因, 不少女性都會出現關節痛的症狀。 那麼, 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或者治療呢?

產後護理, 簡單說來就是要處處小心。 在日常飲食、起居等方面要注意保暖。 室內既要通風, 但不能讓風直接吹產婦。 注意足部的保暖, 最好穿上襪子。 ;室內注意保持乾燥、衛生, 避免潮濕。

產後關節痛應加強外部調養:

關節一旦出現問題, 就要及時加以處理。 出現症狀的媽咪可用護腕護膝等防護用品,

Advertisiment
平時在家中還可常備艾葉、薑泥和粗鹽巴, 按下面的方法適當進行調理。

1)艾葉熬水泡澡

用新鮮艾葉100克(幹品50克)和幾片生薑一起熬大半桶水, 將水匯入溫度適中的熱水缸中泡澡。 艾葉有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兼止痛的作用, 產後媽咪氣血兩虧易受風寒濕邪, 宜常用它煮水洗身子。

2)生薑搗泥敷貼

取生薑適量, 搗成泥狀, 直接敷貼於關節處或相關穴位處, 用保鮮膜蓋上, 使薑泥不至馬上變幹影響敷貼效果。 但需注意薑泥會灼熱皮膚, 皮肉細嫩或易過敏者慎用, 以免損傷外皮。 驅風散寒, 促進關節周圍的血循環和代謝。 個別痛點明顯的媽咪宜多用此法輔助治療。

3)粗鹽袋熱敷法

買食用粗鹽1斤,

Advertisiment
炒熱後加艾葉50克, 裝入紗袋後再用透氣性較好的布包住, 敷於患處, 但需注意調節好溫度, 防止皮膚燙傷。 緩解局部炎症, 改善關節代謝功能。 最好能一日一次, 連續堅持一個星期以上, 鹽可重複使用。

產後媽媽的身體雖然不再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 但是也要妥善處理自身的問題, 以免進入中老年後身體出現更多的隱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