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婦產後腹痛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本病大多是瘀和寒引起, 但也有失血過多子宮失于滋養而表現隱痛空空、惡露色淡的。 臨床上常見的產後腹痛有血虛、血瘀、寒凝等三因。

產後血虛腹痛

病因病理:產時失血過多, 或產前素體血虛, 加之產時耗血, 則胞脈空虛失養而腹痛;血少氣弱, 運行無力, 血流不暢而遲緩, 發為虛滯膜痛。 如《傅青主女科》:“夫產後亡血過多, 血室空虛, 原能腹痛, 十婦九然。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失血太多, 則氣亦虛餒, 滯而為痛。 ”

臨床表現:症見產後小腹疼痛, 其痛隱隱, 腹部柔軟喜按, 惡露色淡量少, 頭暈眼花, 心悸怔忡, 腰骶墜脹,

Advertisiment
舌質淡紅, 脈細弱。

治療:補血益氣, 和營止痛。

處方:用“腸甯湯”或用“十全大補湯”。 血虛兼寒, 腹痛有冷感, 得熱則舒, 面色青白者, 宜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或“當歸建中湯”加減。

腸甯湯:當歸9克, 熟地9克, 人參9克, 麥冬9克, 阿膠12克, 山藥12克, 續斷9克, 肉桂9克, 甘草6克。 清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人參6克, 茯苓12克, 白術9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白芍9克, 熟地9克, 肉桂6克, 黃芪9克, 甘草3克, 大棗3枚。 清水煎服。

產後血瘀腹痛

病因病理:母胎夙有血塊, 產時瘀血留滯, 胞宮收縮受阻, 瘀阻胞中而痛。 如《陳素庵婦科補解》:“產後兒枕痛者, 因母胎中有血塊。 產時其血塊與兒俱下, 則產後無患, 若產婦臟腑冷, 使血瘀小腹不下, 結聚疼痛, 名日兒枕痛。 ”《景嶽全書》:“產後惡露不盡, 留滯作痛者亦常有之。

Advertisiment

臨床表現:症見產後小腹疼痛拒按, 惡露少暢, 不暢, 色暗有塊, 或胸肋脹疼, 舌紫暗, 脈弦澀或細澀。

治療:活血祛瘀, 通絡止痛。

處方:用“生化湯”加益母草、靈脂、蒲黃, 或用“散結定痛湯”。 血瘀兼寒者, 可用“黑神散”。

生化湯:當歸9克, 川芎9克, 桃仁9克, 炮薑6克, 炙甘草4.5克, 加益母草9克, 五靈脂9克, 蒲黃9克。 生水煎服。

散結定痛湯:當歸9克, 川芎9克, 丹皮9克, 荊芥穗炭6克, 益母草12克, 乳香9克, 焦山楂9克, 桃仁9克。 清水煎服。

黑神散:紅花9克, 蒲黃9克, 歸尾12克, 桂心6克, 烏藥9克, 白芷6克, 生地9克, 劉寄奴12克, 五靈脂12克, 陳皮9克, 甘草3克, 川芎9克, 香附9克, 元胡6克, 乾薑3克, 琥珀2.3克。 清水煎服。

產後寒凝腹痛

病因病理:產後血室大開, 胞脈空虛, 調護不當, 寒邪乘虛而入, 血為寒凝, 阻滯胞脈, 而為腹痛。

Advertisiment
如《聖濟總錄》:“蓋以新產之後, 臍腹空虛, 真氣怯弱, 寒氣入裡, 與惡血共相為害, 其痛如物所築。 ”

臨床表現:症見產後小腹冷痛拒按, 時覺抽掣, 得溫痛緩, 惡露下而不暢, 面色青白, 四肢不溫, 舌淡暗, 苔白滑, 脈沉遲或弦緊。

治療:溫經散寒, 行滯止痛。

處方:五靈脂9克, 生蒲黃9克, 當歸9克, 川芎9克, 桂心6克, 小茴香6克, 吳茱萸12克。 清水煎服。

民間單方、驗方

處方①:山楂30克, 紅糖15克, 水煎服。 治產後血瘀腹痛。

處方②:蘇木30克, 酒水煎服。 治產後惡露不下, 痛悶欲死。

處方⑧:紅糖煮雞蛋1-2個, 食之。 治產後血虛腹痛。

處方④:當歸15克, 川芎9克, 黑薑15克, 水、酒各半煎服。 治產後血虛兼寒腹痛。

熱熨療法

1、食鹽炒熱, 熨燙腹部。

2、陳斬艾1000克焙乾, 搗鋪臍上, 以絹覆蓋, 熨斗熨之。 治產後腹痛因感寒者。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