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活中孩子為什麼越來越愛哭鬧呢?

當人們懷念起過去養育孩子的美好時光時, 通常談論的是專制式的管教方法, 在過去信奉“對於孩子, 只看他在做什麼, 別相信他所說的”的背景下, 這種管教方法曾經很奏效。

在那個育兒的“黃金期”, 大人決定一切(通常, 父親的地位最高), 並會用打屁股、訓斥、羞辱和懲罰來管教孩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這種方式養育成人的, 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孩子也經歷同樣嚴厲的家長制權威。 因為在這種模式下, 孩子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 只是因為害怕父母。

隨著一個更為寬容、自由的社會出現,

Advertisiment
許多父母開始採取與專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可是他們難免矯枉過正, 越來越嬌慣孩子。 而孩子也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 認為自己不應該忍受打罵。 我們甚至還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出現:孩子因為挨打而跟父母對簿公堂, 要跟父母斷絕關係。

與此同時, 社會其他方面的變化也影響到親子關係, 尤其是由於傳媒業的發達, 各種各樣的廣告隨處可見。 孩子成為製造商和廣告商的“靶子”, 然後“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 這些都成為“哭鬧遊戲”的導火索。

·上了學的女孩覺得她們必須擁有某種髮型、衣服和身材, 不然不會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個品牌的麥片粥, 只因為某個卡通人物也“吃”這一種。

Advertisiment

· 大多數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書籍、CD、背包, 並熱衷於收集 遊戲、電影的周邊產品, 比如遊戲、電影裡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 這些合法的產品組成了哭鬧的“槍林彈雨”, 一直與孩子 “共同進退”。

·大一點的男孩通常想連續打好幾個小時的遊戲。

·青少年則想要鞋、運動服或其他裝備, 它們都是由體育明星或娛樂明星代言的。

·所有的孩子都不願拿下他們的耳機,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

孩子們堅信, 要向大家看齊, 就必須擁有某種產品, 不然他們會永無休止地哭鬧, 直到父母買給他們。 現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電視、太多的碟片, 接觸了太多的流行文化, 爭相效仿不好的行為。 所有這些都會引發父母跟孩子之間的問題。 (事實上,

Advertisiment
美國兒科協會最近建議父母把電視和電腦從孩子的臥室裡搬走。 )

我們認為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 確實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難度,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依然是最大的, 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 對那些由媒體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你的最佳回應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關係。 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堅實的基礎, 明白什麼是正確的, 什麼是對他有利的, 這些都只能由你來提供, 而不是那些廣告。

“當你哭鬧著要這要那時, 是你自己決定這麼做的”——要果斷地告訴孩子這一點。 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對你和孩子都沒有好處;孩子絕不僅僅是什麼“壞”文化的犧牲品, 如果你真這麼認為, 對你的孩子其實是很不尊重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哭鬧, 就是因為這招很管用, 而不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中看到了這樣的例子。

“孩子是有樣學樣”, 這不能成為哭鬧的藉口。 “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電視裡看到的行為”——如果我們採用這種態度, 就是在為自己和孩子推卸責任。 這種想法沒有強調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更沒有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來改變現狀。

作為家長, 你自己對媒體的反應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電視廣告之後, 就縱容自己去亂買一氣?如果你這樣做, 孩子也會跟著做。 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聽什麼嗎?為孩子解讀他每天從外界接受的大量資訊, 在需要時設立行為標準, 為他們做出判斷, 這是家長的重要責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對媒體的狂轟濫炸或同伴的壓力時,

Advertisiment
不會那麼不堪一擊, 因為父母已經教過他們如何去抵制廣告的控制。 即便物質生活上不那麼充裕, 他們依舊感覺良好。 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們是誰”, “他們屬於哪裡”, 他們不需要擁有特別的玩具或印著某種Logo(商標)的鞋子。 有時候, 父母買這些東西好像是用來代替自己跟孩子相處的時間。 但真正好的育兒方式, 意味著付出大量的時間。

很多父母縱容孩子已經到達了這樣一種地步——製造了一個沒有人願意理睬的“暴君”。 他們一直為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著, 也不去追問他的需求是否合理;為了家庭的和平, 一味地縱容和溺愛孩子。 令人難過的是, 縱容並不會獲得永遠的和睦。 不久,壞的行為又開始了。對孩子來說,哭鬧很管用,為什麼要放棄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擔主導者的責任,也不願為孩子的行為設置界限並解釋給孩子聽——或者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因為在他們自己小的時候沒人這樣教過他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很容易回憶起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那種方式,然後用那一套再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改變是困難的。有時候,家長會說自己懶得和孩子爭論,或者因為太忙了,而沒空去教育孩子,這樣的理由實在是太牽強。面對哭鬧,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動反應——他們需要以培養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為最終目標,為育兒制訂一個總體規劃。

記住: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電視,不是廣告,而是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釋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整個家庭共同堅守的價值觀。

不久,壞的行為又開始了。對孩子來說,哭鬧很管用,為什麼要放棄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擔主導者的責任,也不願為孩子的行為設置界限並解釋給孩子聽——或者他們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因為在他們自己小的時候沒人這樣教過他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很容易回憶起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那種方式,然後用那一套再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改變是困難的。有時候,家長會說自己懶得和孩子爭論,或者因為太忙了,而沒空去教育孩子,這樣的理由實在是太牽強。面對哭鬧,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動反應——他們需要以培養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為最終目標,為育兒制訂一個總體規劃。

記住:

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電視,不是廣告,而是父母的一舉一動。父母要向孩子清楚地解釋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整個家庭共同堅守的價值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