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玩,也有指標

玩, 是兒童的天性, 有些不會玩的兒童, 甚至要上診所接受治療, 學習如何玩耍。 專家指出, 兒童不會玩耍, 往往顯示他們身心發育有問題。 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玩耍能力指標, 例如1、2歲的孩子必須懂得拋球、玩茶匙、搭方塊、模仿聽電話, 較大的孩子則可以模仿較複雜的日常生活活動、發揮想像力, 也會和其他人一起玩, 甚至遵循一些簡單的遊戲規則。 ”

而許多父母都不瞭解兒童玩耍的重要性, 他們往往是在發現孩子不會講話, 或是不會走路, 或是接到托兒所投訴孩子經常不合群, 才前去求醫。

“許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玩耍時是否達到這些指標,

Advertisiment
因為他們都趁孩子玩耍時, 忙著做自己的事。 現代父母也經常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玩電子遊戲, 或報讀許許多多的課程, 導致孩子們缺乏創意玩樂的自由時間。 ”

孩子不會玩耍並不完全是父母的錯, 這些孩子往往天生就發育得較慢, 但是如果父母多加留意, 從旁督促和指導, 是可以幫助孩子改善許多的。

玩對兒童成長益處很多, 可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創意、自信心、同情心、想像力、社交能力、平衡感、時間空間觀念、手指靈活度、邏輯思維、選擇與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如果兒童不懂得玩耍, 無法通過玩耍把自己的思維搬演出來, 要用文字來表達就更難了。 研究顯示,

Advertisiment
很會玩的孩子, 講故事的能力會比一般孩子強, 也比較能夠有條理地敘述自己在學校的經歷, 不會講得東一塊西一塊。

一個4歲的兒童在玩耍時, 必須能夠達到的6大指標包括:

一物多用:可以把一支筆想像成幾種東西然後玩耍, 例如把筆當作湯匙或槍或飛機。

行動次序: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先後次序, 如為娃娃沖涼, 得先脫衣、然後才沖涼, 然後再穿衣。

主題:玩耍時, 自設並貫徹同一個的主題, 例如購物或到動物園或參加生日會

社交:可以和他人一起玩, 爭玩具也懂得如何與對方“談判”。

角色扮演:例如扮演媽媽、老師或醫生

擬人化:把娃娃或小熊或機器人擬人化, 嘗試從對方立場思考, 例如瞭解娃娃也會傷心, 或與小熊分享玩具。

Advertisiment

其實, 玩耍是門深奧的學問, 因為小孩處於知識吸收能力很強的年齡, 在玩耍的過程中, 方向感、空間時間的掌握、溝通技巧、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問題等知識, 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孩子的囊中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