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護理>正文

玩童才是健康兒童

中華愛子影視促進會與美國兒童電視制作所曾聯合舉辦過題為“學與玩”的對話——《芝麻街》中國版專家研討會。 怎樣將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的應試教育變為主動活潑的快樂教育, 使教育與快樂結合, 揚長避短, 讓學生尤其是低幼兒童, 邊玩邊學, 培養學習興趣, 開發他們的智力, 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及社會的熱門話題。
許多父母訓斥孩子的口頭禪是:“就知道玩, 還不趕快去學習!”“這孩子玩心太重, 不會有出息。 ”相反, 如果孩子從小就忙著認字、數數或學習琴棋書畫, 父母則感到極大滿足, 甚至成為向他人炫耀的話題。
Advertisiment
顯然, 這些父母在不自覺之中陷入了誤區。
兒童長大的過程有一個基本的需要是學習的需要。 但是, 兒童最初的學習方式幾乎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那就是玩。 他們玩泥玩水玩玩具, 玩各種能觸及到的東西, 體會其中的感受與探索。 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 孩子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觸覺、聽覺、視覺、味覺, 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學會了學習, 同時也培養了健康的身心。 對于幼小的兒童來說這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1955年, 我出生于山東省青島市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時, 我剛剛11 歲, 從學校里沒學到什么東西。 可是, 由于醉心于玩耍, 迷戀于高山與大海, 使我的童年充滿快樂。 雨天我們幾十個小伙伴紛紛用泥巴筑壩蓄水,
Advertisiment
然后放水沖擊下段小朋友的水壩, 勝了則歡呼雀躍, 不成功則繼續筑壩, 接受別人的沖擊。 雨后, 我們上山采蘑菇, 趕海更是樂趣無限;我左手提著哧哧噴火的嘎斯燈, 右手握著鋒利的鋼叉, 在過膝深的海水中叉螃蟹和魚……這迷人的童年體驗, 讓我一生都熱愛生活, 熱愛學習。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 我對現在北京有線電視臺雙休日播出的《芝麻街》節目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曾看過《芝麻街》節目的一些片斷, 留下開心的笑聲與難忘的記憶。 如單純好奇的大鳥當守門員, 因為高大笨拙, 被一個孩子攻進了球還不知道, 誰看了不樂?還有那個奉命把一大堆箱子搬下樓的玩偶, 他自作聰明想滑下樓梯。 那些箱子堆成高墻一般搖搖欲墜,
Advertisiment
小觀眾誰不心驚膽戰?可那個人卻還美滋滋的, 結果吃盡苦頭。 我想, 正是這些幽默風趣的故事, 既蘊含了人生哲理, 又符合幼兒心理特點。 所以才會大受歡迎并經久不衰。
我的記憶中, 最早提出“玩也是學習”觀點的是著名作家嚴文井先生。 中國社科院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卜衛提出:“如果‘玩’不再是學習時, 我們就不應該讓兒童玩了嗎?我反對當玩是學習時才鼓勵兒童玩。 根據《兒童權利保護公約》, 玩根本就是兒童的一種權利, 與學習并無關聯的一種權利。 它也許并不有利于學習, 但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 ”我贊同卜衛的觀點, 這樣可以更徹底更鮮明。 我們如以學習等理由不讓孩子玩耍,
Advertisiment
是在剝奪兒童的權利。
1996年, 我們在做“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大型調研時發現, 10歲—15歲的城市獨生子女平均每日自由支配時間僅68分鐘(不含雙休日)。 他們每日課后時間主要用來溫習功課, 并且超過50%的兒童在完成學校功課后, 還要完成父母安排的課外作業。 高達47%的父母承認, “為了學習, 不讓孩子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86%的父母認為“孩子看電視多了影響學習。 ”結果呢, 1998 年, 我們在進行全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調查時發現, “因為喜歡讀書而上學”的小學生僅占8%, 初中生11%, 而高中生僅僅占4.3%。 與此相關, 許多兒童在傳唱厭學歌曲, 如:“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 ”還有“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弦/趕快跑/轟隆一聲/學校炸沒了。
Advertisiment

其實, 小孩子本來都是愛學習的——喜歡探索、喜歡提問, 不就是最普遍的證明嗎?問題在于我們是否始終選擇兒童適合的學習方式。 據美國的調查顯示, 觀看《芝麻街》的學齡前兒童更容易適應學校, 并有著更好的成績;同時, 熱愛學習的精神也一直使他們從小學到高中都有較好的表現。 其奧妙何在?我想, 也許就是傳遞了適合兒童認知的形象經驗, 使之興趣盎然探索不止。 這是值得所有兒童教育工作者包括父母深思的現象。
教育是人的解放, 而首先需要解放的是兒童。 讓我們相信兒童, 善待兒童。 相信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

相信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玩童才是健康的兒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