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獎勵和懲罰的局限性

怎樣執行規矩呢?傳統的做法自然是獎勵和懲罰。

獎勵和懲罰已經根深蒂固地植入了大多數家長的頭腦。 小巫說:這個手段有用嗎?有用, 但是效果是暫時的、表面的、局部的, 他們並不能教給孩子自信、自律、自立, 也剝奪人的創造性。 獎懲制度最大的效用是奴役一部分兒童, 再將另一部分兒童變成造反派。

 
是小巫危言聳聽嗎?小巫援引澳大利亞心理學博士博森的觀點, 指出懲罰手段會引起以下幾點不良後果:1、受到懲罰的兒童傾向于報復家長:“既然你有權力傷害我, 我也有同樣的權力傷害你。 ”2、懲罰僅僅暫時鎮壓某種行為,

Advertisiment
卻沒有起到消除這種行為的效果。 行為可能會變本加厲, 於是家長必須不斷地實施懲罰。 3、懲罰要求家長為孩子的行為負責, 而本來應該由孩子來進行選擇、承擔後果。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不知道為自己的生活進行負責任的選擇。 4、用懲罰來要脅孩子, 乾脆就是公然地邀請孩子來反抗你, 進行權利鬥爭。

使用獎勵手段, 同樣會造成不良後果, 孩子逐漸學會, 無論父母要求自己做什麼, 都必須提供獎勵。 今後無論做什麼, 即使是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關, 沒有獎勵就沒有動力。 如果他人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沒有“甜頭”是絕對不行的。 獎勵還會讓兒童洩氣, “今天要是乖乖的, 媽就給你買巧克力。 ”潛臺詞是“你本來是個不乖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如果今天破格表現好了, 我就給你點甜頭。 ”獎勵手段無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當一個孩子自律、負責地行動時, 這是他應當做的, 我們沒有必要額外獎勵他。

幼稚園的老師們發現, 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只在剛開始時有效果。 時間一長, 激勵效應就趨於平淡, 那些總得不到小紅花的孩子, 往往轉而採用相反的行為來取得老師的關注。 這種獎勵機制總體上裡大於弊。

那麼, 家長怎樣才能有效地鼓勵兒童自律呢?

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

小巫提出了一個命題:讓孩子自己體驗和承擔行為後果。

在《和孩子劃清界限》一書的開頭, 小巫寫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週末, 兒子Sam去公園, 晚上回家時釣回來三條金魚,

Advertisiment
其中一條紅色的尤其讓Sam喜歡。 小巫幫Sam將金魚放在洗衣盆裡, 自己到客廳和客人談話。 一會就聽到丈夫在小臥室裡告告誡兒子, 隨後丈夫很著急地跑到客廳對小巫說:“這些魚恐怕活不到明天!他一直在抓它們, 盆裡都是魚鱗。 ”小巫說, 既然你勸他不聽, 那就隨他玩吧, 第一次有金魚, 當然愛不釋手, 如果有什麼不好的後果, 倒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剛剛送走客人, 從小臥室裡傳來Sam撕心裂肺的痛哭聲:紅金魚死了!窗臺上、地板上、孩子的衣服上, 全是水。 小巫先把Sam抱在懷裡安慰他。 Sam叫著再去釣一條, 小巫說天黑了, 公園關門了, 今天不能去了。 Sam又說明天去, 小巫回答明天要去幼稚園, 只能週末再去釣魚。 Sam哭得更厲害了, 丈夫過來說:“誰讓你使勁玩他們,
Advertisiment
不是告訴你這樣魚會死嗎?”小巫說:“不要說他了, 這麼漂亮的魚死了, 多令人難過呀, 讓他好好傷心一會吧。 ”Sam哭啊哭, 吃完晚飯還接著哭。 於是小巫讓他給自己以前的保姆佟阿姨打了個電話, 分享一下這個悲傷。

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做呢?有的會把金魚搶過來, 不許孩子玩;有的看到孩子哭會心軟, 馬上去市場買一條回來;有的會借此將孩子訓斥一頓……小巫講, 這些應對的辦法, 無法讓孩子從這件事情中得到成長。 小巫對待整個事件的做法可以反映出她的理念:事先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 做出一定規勸, 但是不強迫孩子, 選擇權在孩子手裡。 當事件發生後, 讓孩子體會自己行為的後果, 那就是最喜歡的金魚死了,

Advertisiment
嘗到了失去金魚的痛苦。 爸爸媽媽還要用自己的態度告訴孩子要自己對這痛苦負責:自己弄死了金魚, 沒有別人可供譴責;天晚了, 爸爸媽媽不能馬上再去買一條;明天要去幼稚園, 只有再等一星期。 尤其家長不要急於自己採取措施, 自己去彌補孩子的痛苦, 這些後果都是要孩子自己承擔的。 當孩子痛苦時, 爸爸媽媽要和孩子“共情”, 不要斥責孩子“我不是早告訴過你嗎?誰讓你不聽?”允許孩子發洩悲傷的情緒, 可以抱抱他, 安慰他:“丟掉了心愛的東西, 真讓人難過呀。 ”但是家長的情緒要平靜而堅決, 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痛苦或煩躁。 在發洩難過的情緒之後, 孩子只有接受現實, 學會用理智規範情緒。 於是孩子從中吸取了教訓,懂得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經驗,便獲得了成長。

小巫在第二天和兒子Sam一起看剩下的兩條金魚,小巫說:“我知道你愛它們,喜歡和它們玩,但是不能抓著他們不放。”Sam立即回答:“我知道了,我就看,不摸。”

在一些事情上採取邏輯後果

並非每一種行為都有非常明顯的自然後果,小巫說,那就要求發揮做父母的引導責任,給孩子樹立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一旦規則被打破,可以採取一些邏輯後果。

比如,Sam每天都經歷一系列他喜愛的活動:吃霜淇淋、看電視、聽故事。小巫告訴孩子,如果他的行為是正常的,那麼他的生活也會正常進行,所有他喜愛的事情也會照常發生。然而,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常了,做了不恰當的事,擾亂了他人的生活軌道,那麼他的生活軌道也會隨之發生錯亂,他所喜愛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爸爸媽媽會根據情況取消他的某些特權,他會失去享受生活的機會。

Sam每天的晚上的程式是刷牙、洗澡,聽故事,上床睡覺。可是有時候,Sam就是不想刷牙。勸導無用,小巫還是會按時要求Sam上床睡覺,但是因為刷牙問題耽誤了時間,講故事就只有取消了,Sam就聽不到喜愛的故事了。

行為後果法,對父母有四大要求

小巫認為,實施行為後果法,對父母有四大嚴格要求:

第一,必須能“狠”下心來,讓孩子經理自己行為的自然性、社會性或者邏輯性後果。比如,告訴孩子如果貪玩不回家就會錯過晚飯的機會,就一定要實施,家庭食堂按時開飯,按時關張。而不是孩子回家後一哭一鬧,心一軟就給飯吃,那樣孩子根本無法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僅僅是實施行為後果,絕對不要實施父母情緒後果。首先,不能對孩子要脅“你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用情緒逼迫孩子就範。其次,不要生氣、發怒或者抱怨“都是因為你,才讓我們心情惡劣!你氣死我了。”一旦父母使用了情緒後果,就會導致:本來是孩子的問題,變成了父母的問題;父母生活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受孩子行為的控制;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的奴隸,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奴役。要讓孩子明白,正常行為的感本原因在於這是恰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父母高興去表現。

第三,實施行為後果,不是對孩子放手不管,而是當行為後果發生時,不要當“事後諸葛亮”,批評孩子,而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來體驗其後果,讓孩子的經歷占主導地位;當孩子因此而痛苦時,要給予共情;當孩子對怎樣才能改進自己的行為感到一籌莫展時,要幫助他分析現狀,找到解決的辦法。

第四,保持冷靜的態度、平靜的語氣、充滿愛意的目光和肢體動作。不要把事情變為宣洩怒氣或是顯示威力。

嚴格講,行為後果法也是一種懲罰,但與傳統意義上的懲罰不同,它在孩子心裡引起的不是憤怒、恐懼和怨恨,而是懊悔、難過和希望,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會引起什麼樣的可預期後果,主動權在孩子手中。

小巫這樣對Sam講話:“可能你不想(有正常的事情發生)吧。”當他表示當然願意時,小巫說:“那你知道應該做什麼啊。”Sam今年已經5歲半,不僅幼稚園的老師,國際學校學前班的老師也說他是個非常自律的孩子。

於是孩子從中吸取了教訓,懂得了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經驗,便獲得了成長。

小巫在第二天和兒子Sam一起看剩下的兩條金魚,小巫說:“我知道你愛它們,喜歡和它們玩,但是不能抓著他們不放。”Sam立即回答:“我知道了,我就看,不摸。”

在一些事情上採取邏輯後果

並非每一種行為都有非常明顯的自然後果,小巫說,那就要求發揮做父母的引導責任,給孩子樹立一些必須遵守的規則,一旦規則被打破,可以採取一些邏輯後果。

比如,Sam每天都經歷一系列他喜愛的活動:吃霜淇淋、看電視、聽故事。小巫告訴孩子,如果他的行為是正常的,那麼他的生活也會正常進行,所有他喜愛的事情也會照常發生。然而,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常了,做了不恰當的事,擾亂了他人的生活軌道,那麼他的生活軌道也會隨之發生錯亂,他所喜愛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爸爸媽媽會根據情況取消他的某些特權,他會失去享受生活的機會。

Sam每天的晚上的程式是刷牙、洗澡,聽故事,上床睡覺。可是有時候,Sam就是不想刷牙。勸導無用,小巫還是會按時要求Sam上床睡覺,但是因為刷牙問題耽誤了時間,講故事就只有取消了,Sam就聽不到喜愛的故事了。

行為後果法,對父母有四大要求

小巫認為,實施行為後果法,對父母有四大嚴格要求:

第一,必須能“狠”下心來,讓孩子經理自己行為的自然性、社會性或者邏輯性後果。比如,告訴孩子如果貪玩不回家就會錯過晚飯的機會,就一定要實施,家庭食堂按時開飯,按時關張。而不是孩子回家後一哭一鬧,心一軟就給飯吃,那樣孩子根本無法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僅僅是實施行為後果,絕對不要實施父母情緒後果。首先,不能對孩子要脅“你不聽話,媽媽就生氣了”,用情緒逼迫孩子就範。其次,不要生氣、發怒或者抱怨“都是因為你,才讓我們心情惡劣!你氣死我了。”一旦父母使用了情緒後果,就會導致:本來是孩子的問題,變成了父母的問題;父母生活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受孩子行為的控制;讓孩子成為父母情緒的奴隸,父母對孩子進行情感奴役。要讓孩子明白,正常行為的感本原因在於這是恰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為了父母高興去表現。

第三,實施行為後果,不是對孩子放手不管,而是當行為後果發生時,不要當“事後諸葛亮”,批評孩子,而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來體驗其後果,讓孩子的經歷占主導地位;當孩子因此而痛苦時,要給予共情;當孩子對怎樣才能改進自己的行為感到一籌莫展時,要幫助他分析現狀,找到解決的辦法。

第四,保持冷靜的態度、平靜的語氣、充滿愛意的目光和肢體動作。不要把事情變為宣洩怒氣或是顯示威力。

嚴格講,行為後果法也是一種懲罰,但與傳統意義上的懲罰不同,它在孩子心裡引起的不是憤怒、恐懼和怨恨,而是懊悔、難過和希望,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會引起什麼樣的可預期後果,主動權在孩子手中。

小巫這樣對Sam講話:“可能你不想(有正常的事情發生)吧。”當他表示當然願意時,小巫說:“那你知道應該做什麼啊。”Sam今年已經5歲半,不僅幼稚園的老師,國際學校學前班的老師也說他是個非常自律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