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殊幼童入學轉銜前家長的心理調適—緩讀需要嗎?

孩子今年要入小學了, 您正為孩子是否需要辦緩讀而煩惱嗎?

 教育可以分為好幾個階段, 學前、小學、中學、高中…等, 當孩子完成學前教育後, 緊接著就要進入國民小學開始接受義務教育。 家長在這個時候一定開始擔心:「我的孩子還沒達到幼稚園大班的程度, 怎麼念小學?萬一他跟不上進度, 承受太多挫折, 到時候愈來愈退步怎麼辦?」「我的孩子根本不會走路、說話, 怎麼可能念小學?我也不知道能將孩子送去哪裡就讀?」因此, 有些家長打聽怎麼申請緩讀, 讓孩子多準備一年再入小學。

 擔心孩子跟不上而想為孩子辦緩讀的家長,

Advertisiment
通常是認為孩子的能力處在選擇普通班與特教班的邊緣, 所以想借著緩讀一年的時間, 讓孩子在第二年入學時, 有較充足的能力跟得上進度, 而不需因達入學年齡而匆忙入學。 有些家長是因為考慮孩子已是發展遲緩的孩子, 原本就有落後了, 所以認為緩讀是合理的, 讓孩子較成熟之後再入學, 會適應得比較好。

 在為孩子辦理緩讀之前, 請家長對以下的幾個想法多做思考再決定。 假設孩子通過緩讀, 有多一年的時間繼續留在較多保護的環境下學習, 這對第二年進入未曾接觸的小學生活真的有幫助嗎?孩子難道不能運用小學下課後的下午時間到安親班加強嗎?若擔心孩子一年級跟不上,

Advertisiment
申請重讀不好嗎?緩讀一年龐大的學前教育費, 值得嗎?

 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因著孩子的年齡與成熟度不同而有很多差異, 比如互動方式、師生比例、環境空間、課程安排等, 這樣的設計是依據生理年齡及兒童發展來設計的, 因六歲前的孩子需要較多的保護, 而六歲之後則已較有能力學習獨立及自我照顧。 既然, 義務教育從六歲開始, 就表示六歲到十五歲的教育責任應由政府承擔, 無論孩子的能力如何, 政府及學校都應規劃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及師資, 因此目前有許多學校除了普通班外, 還有資源教室、特教班, 甚至設立特殊學校, 這些都是為了因應孩子不同的學習需要而存在的, 若有問題, 可向學校或教育局反應,

Advertisiment
提供改善建議。

 有些家長因對特教資源存有刻板印象, 而不願依孩子的需要將孩子安置在孩子所需的環境中, 造成孩子其實是依父母的期待被安置。 在此建議家長可在孩子入學前半年, 多打聽、多訪視, 甚至與老師約談、實際瞭解這些班級的教學狀況, 再決定就讀的學校, 會比較有助於鑒輔會的委員瞭解家長的想法, 而讓孩子在最合適的環境安置。

 有些與入學相關的法律常識, 家長也需知道。 強迫入學條例規定, 當幼兒達入學年齡時就必須強迫入學, 否則將于開學後開始罰款至幼兒入學為止;國民教育法也規定足6足歲就必須入小學, 即以幼兒的出生日計算至當年9月1日足6歲者, 幼兒的入學受到法律保障,

Advertisiment
並非家長自己決定。 自臺灣89年起, 高雄縣也正式規定緩讀須由教育局鑒輔會審核, 通過後才可讓幼兒緩讀, 若緩讀不通過, 則須依強迫入學條例規定幼兒于當年入學。 特殊教育法保障孩子重讀的需求, 小學或中學階段都可重讀兩年。

 若家長還是很想幫孩子辦緩讀, 除依教育局規定填寫申請表外, 還需附緩讀計畫, 清楚交待緩讀的這一年為孩子設計哪些課程及學習目標, 向鑒輔會提出申請;若因孩子體弱多病, 鑒輔會會考慮所有可能的安置方式, 及參考醫師的診斷證明及評估入小學對幼兒健康的影響。 總之, 入學相關事宜皆有鑒輔會把關。

 學前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把握人類大腦發展在六歲前是最快速的階段,

Advertisiment
若家長真的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可在六歲前努力經營, 不需等到六歲之後以辦緩讀的方式加強, 否則不但不符合經濟效益, 也錯過學習的黃金時期。 孩子入小學之後, 仍有很多彈性的空間調整安置方式, 最重要的是家長需用健康的心態與接納的態度面對孩子使用特教資源, 與老師建立信任關係, 配合老師的指導, 關心孩子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有能力照顧自己、表達自己的需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喜歡自己、活得滿足而快樂, 這些更有助於孩子將來在社會的適應。

 但願我們的孩子無論能力如何, 是注意力缺陷、智慧不足、聽力缺陷、或因腦性麻痹不會說、不會走路、或是自閉症、情緒障礙……, 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由上帝所創造的寶貝, 我們不與別人比較,單看孩子與生俱來的價值與潛力,把握孩子的每個學習階段,盡力幫助孩子發揮出來、也許孩子仍不完美,但能讓孩子有自尊而快樂的活著,會是他來這世上最有意義的事。

我們不與別人比較,單看孩子與生俱來的價值與潛力,把握孩子的每個學習階段,盡力幫助孩子發揮出來、也許孩子仍不完美,但能讓孩子有自尊而快樂的活著,會是他來這世上最有意義的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