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爸媽必知的新生兒成長標準

剛剛出生的嬰兒是頭大, 身長, 四肢短, 反應遲鈍, 睡眠多, 呼吸和心跳快, 標誌其生長發育水準的各種正常值如下:

(1)體重 體重是反映新生兒發育水準的重要標誌, 出生時平均體~3000克, 正常範~2500~4000克。

(2)身長 身長是反映新生兒骨骼發育水準的重要指標, 出生時平均身長為50釐米, 頭長占身長的1/4。

(3)體溫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不完善, 體溫不穩定。 新生兒從母體到體外, 體溫一般要下降2℃左右, 12~24小時逐漸回升, 穩定在36℃~37℃。

(4)呼吸 新生兒的肺活量小, 吸入氧氣少, 遠遠不能滿足其新陳代謝的需要, 只能通過加快呼吸次數來彌補。

Advertisiment
正常新生兒每分鐘呼吸35~45次, 哭鬧時可達60次/分。 由於呼吸中樞的不健全, 剛出生的嬰兒表現為呼吸淺快、不勻。

(5)心跳 新生兒脈搏沒有規律, 一會兒慢, 一會兒快, 一般平均120次/分, 最快可達140次/分。

(6)頭圍和胸圍 一般頭圍為3l~35釐米, 胸圍比頭圍少1釐米左右。 如果頭圍比胸圍小太多, 可能為小頭畸形;頭圍比胸圍大得太多, 可能為腦積水。

除此之外, 還應觀察新生兒是否具有覓食吸吮等反射行為。 並應注意觀察對光線、聲響的反應, 以期早日發現有無先天性的異常及缺陷。

新生兒常見異常症狀

新生兒疾病初起症狀常不典型, 且變化快, 稍有疏忽, 即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應嚴密觀察。 因此, 對新生兒常見症狀應有所瞭解:

一、腹瀉、厭食、腸脹氣

Advertisiment

因消化系疾病引起, 如餵養不當、新生兒流行性腹瀉, 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等。 腸脹氣應除外畸形、梗阻。

二、煩躁、嗜睡

為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症狀, 如顱內出血、腦膜炎、其他系統感染及敗血症等。

三、發熱與體溫不升

(一)環境溫度變化 可因環境濕度的變化引起, 也可因衣被過暖或室溫較低造成。

(二)脫水熱 因脫水所致體溫升高, 給足夠水份, 體溫即下降。

(三)感染 臍部皮膚感染及肺炎等。

四、抽搐

全身性抽搐較少見, 常為皮層下發作, 表現為陣發性瞬目、眼球轉動或震顫及口頰部抽動等。 多見於:

(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顱內出血、腦膜炎、核黃疸及腦發育畸形等。

(二)破傷風 常於出生後4~6天出現, 伴牙關緊閉、抽搐、角弓反張等。

(三)代謝紊亂 低鈣血症,

Advertisiment
出生後一周內出現煩躁不安、驚跳、震顫、屏氣、喉痙攣以至驚厥;低血糖, 多見於早產兒、小樣兒、過期產兒、母親患有糖尿病等, 於出生後數小時至一周內出現震顫、陣發性紫紺、反應遲鈍、厭食、哭聲弱及體溫不升等。

五、呼吸暫停

首先考慮為顱內出血及腦膜炎等, 其次可因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所致, 特別是早產兒, 呼吸肌力量較弱, 呼吸不規則, 可出現紫紺。

六、嘔血、便血

可因產時吞入產道內血液, 或因為母親乳☆禁☆頭皸裂出血與奶一併吸入, 另應檢查嬰兒口鼻有無出血。 有時則因新生兒自然出血症, 可於生後2~3天出血, 以消化道多見。 敗血症也可出現消化道出血。

凡新生兒胎齡未滿37周, 不論其出生體重大小, 均稱為早產兒(或未成熟兒)。

Advertisiment
早產兒體質弱, 哭聲輕, 呼吸不規則, 皮膚嬌嫩, 胎毛細而長, 皮下脂肪少, 頭相對較大, 有細軟頭髮, 指趾甲軟, 足底僅在拇趾根部有1~2條足紋, 足跟光滑, 四肢張力低下。 早產兒不易保持自己的體溫, 需用熱水袋保暖, 或需放置於暖箱中。 抵抗疾病的能力差, 容易得病。 有的早產兒不會吞咽, 吃奶困難, 需插鼻飼管餵奶, 因此, 早產兒需特殊護理, 有的還需住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