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父親寫給寶寶的末世寓言

經典志

《路》是美國當代文學大師科馬克·麥卡錫以74歲高齡創作的小說。 在這部後啟示錄小說裡, 體現出的是麥卡錫一貫的風格:殘酷與溫情交織。 與他從前的作品不同, 《路》是一則父親寫給孩子的故事, 是一則震懾人心的末世寓言。

在孩子出生時, 一場世界末日的災變改變了世界的樣貌。 舉目所見只有死亡之灰遮天蔽日, 再也沒有晴朗日光和蔚藍天空。 世界恍如巨大的廢墟, 一切都被毀壞殆盡, 倖存下來的人們只有以彼此為食, 曾經的文明人已經淪為牲畜。 人性與尊嚴在末日的地獄裡淪喪, 善與惡的邊界不再清晰,

Advertisiment
只剩下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 一片荒蕪中, 父子倆走過燃燒後的大地, 前往南方的海岸去尋找一線生機。 他們有的只是身上的衣物, 一把防身的手槍, 腐爛變質的食物還有彼此。

故事從男人的角度敘述了可怖的世界末日的景象, 善良的母親無力承受悲慘的現實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留下孩子成為父親和死亡之間的屏障, 他們彼此就是對方的整個世界。 母親無力再活下去, 而責任與重擔全落到了父親的肩上, 他把兒子當成信仰, 為他而活下去。

麥卡錫在這個故事裡直白而殘酷地將問題提出, 當文明毀滅, 我們能殘害他人生命以求自保嗎?我們所仰賴的那些美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將是延續性命的阻礙嗎?當只剩下絕望的世界,

Advertisiment
“善”與“惡”還有什麼分別?

當父親找到那也許是世界上最後一罐可口可樂時, 這個細節就像是一則文明的預示。 孩子心想也許以後永遠都喝不到這東西了。 當一切都消失後, 人類間唯一可食的只剩下同類, 文明人為了生存而拋棄了人性的尊嚴和道德觀。

小說裡的孩子即使沒有見過地球仍然美麗的樣子, 卻有著純淨柔軟的心靈。 而父親矛盾又掙扎, 一方面為了保護孩子他希望能硬起心腸, 一方面卻又希望孩子能夠保有最善良美好的本質。 另一重的憂慮也撕扯著父親, 自己日漸虛弱, 是否要留下純潔的幼子在已經崩毀的險惡世間獨自生存?

在倖存下來的人們拋棄了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性徹底淪為野獸時,

Advertisiment
父親選擇了恪守道德的底線, 身處靈魂的荒漠裡, 仍然不放棄最後的信仰, 並且向兒子灌輸最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念“我們是好人”。 這僅剩的信仰是人性的微光在一片灰暗裡的唯一支撐。 路的前方有什麼?有的只是支撐我們一直向前行的東西罷了。

在《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 麥卡錫提到這部小說的靈感來源於一次旅行。 2003年, 當時已70歲高齡的麥卡錫帶著年僅四歲的幼子, 旅行途中經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艾爾帕索。 深夜裡, 麥卡錫站在旅館房間內望向窗外晦暗不明的景色, 開始想像這座城市在未來會是何種光景。 這時他的腦海裡出現的是城市在燃燒、山嶺各處冒著熊熊烈焰、恍如地獄的景像。

Advertisiment
而這時他轉身看著身邊熟睡的孩子, 當即做下了一些筆記。 但他並未馬上動筆, 三年後他旅行至愛爾蘭, 這本書的故事、人物、情節突然很快湧入腦海, 構思很快成形。 於是2006年年底, 他完成了這部《路》, 並將它獻給幼子。

對比麥卡錫的其他作品, 《路》的蒼涼之意依然不改, 在文明的廢墟間踽踽獨行的人, 看不到盡頭的前方, 以及依然是生與死的直接話題, 有著啟示錄小說的莊重和嚴肅。 《路》也有著《血色子午線》中對人性墮落的深刻洞察和思索。 但是和《邊境三部曲》、《血色子午線》等不同, 主角不再是孤獨的流浪漢、失敗者、罪犯, 而是一對普通的父子。 除了驚人的殘酷之外, 《路》更透出一種溫情, 在《路》裡, 在相互支撐著活下去的兩人間這種親情的柔軟更為明顯,

Advertisiment
父親說, 為了孩子, 在早晨醒來, 是他做過最勇敢的事。 在《路》中, 麥卡錫更有意捕捉在父親與兒子間反復出現的片段瞬間, 儘管沉重的死亡陰影將世界籠罩, 在一片黑暗與灰白的世界中, 父子間的愛是唯一的暖色。 麥卡錫這則黑暗又詩意的故事, 也以這種方式變得鮮活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